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整个国家动用了大量人财物等资源,对灾区进行赈灾活动,其中包括前期的抢救生命和已经开始的重建生活的工作。我们注意到,这些以政府唱主角的赈灾和重建活动,有一个与已往大大小小的赈灾活动不同的内容是,各级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如NGO、NPO、志愿组织等组织,不仅支援了大量人力物力,还专门派出了大量心理医生和心理教师。  相似文献   

2.
李明 《中国减灾》2012,(7):42-42
大量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类在面对外部威胁的时候,集群本能会被激活,其行为表现为个体对社群的依赖性大大增加。因此,在重大灾难之后的心理复愈过程中,社区干预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社区管理的形势逐渐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旧的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新的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远未形成.创新社区管理、促进社区和谐,需要举全社会之力.社区统战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和巨大的包容性等特征,能够发挥智力密集、资源丰富、联系广泛、渠道畅通等优势,可以在政府与社会组织及人民群众之间牵线搭桥、凝心聚力,为社区管理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后灾后安置社区建设,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应以社会关系的重构为核心主题.应包括以明确政社分工与合作为前提,融入灾后重建的核心领域;以统筹安排服务项目为依托,实现社区充能、增能:以建成信任机制为目标,强化社区团结纽带:以健全社工制度、培养本地人才为宗旨,实现社工服务的持续与深化等.应该说,类似于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的灾难,并不仅仅是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物质层面上的严重损失,更是出现社会运行的中断,出现社会动乱,在出现物质废墟的同时出现精神废墟等具有社会属性的灾害后果.  相似文献   

5.
郭强 《中国减灾》2004,(5):43-45
灾后救助是与灾时、灾中救助相对应的一种对灾民和灾区进行救助的行为过程。它是灾害救助的重要内容,也是灾后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何进行灾后救助,涉及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给灾后社会救助的目标进行定位。本文主要讨论灾后救助的特点、灾后救助目标的内容、灾后救助目标的定位。  相似文献   

6.
简论公民参与社会工作和社区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参与社会工作和社区发展是我国刚刚起步的一项社会试点工作 ,备受各界人士重视 ,其理论与实践方法正处于探讨和初步发展阶段。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公民参与社会工作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综述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较为系统性的构成一个公民参与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社区是基于血缘、亲属、邻里和朋友关系的人群组合,体现社区生活的主要载体有:家庭或家族,乡村或村庄。凭借和睦感情、伦理和宗教而建立起来的城市,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灾区又有其特殊性。良好社会运行的机制不但要靠政府及其制度,而且还要有公共领域、社区意识与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8.
慈善体制也需“灾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组织的正常运转、功能发挥,是公民社会和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这在社会慈善、劳工维权等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但在我国,慈善NGO、工会等等,恰恰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如何才能摆脱历史和现实的束缚,使民间组织真正健康发展?本期"观点"栏目的两篇相关评论,当可视为一种积极的呼吁。  相似文献   

9.
马子介 《人民论坛》2011,(10):160-161
受社区空间分布形态影响,汶川地震后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出现了产业规划、空间布局、观念文化等与村民生产生活不适应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灾后重建中合理规划产业布局、调整社区建筑、引入专业管理,统筹考虑村民生活质量、经济来源和社会交往等需求,使灾后重建中农民集中居住新型社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丹丹 《中国减灾》2011,(12):60-60
2011年11月12日,“李嘉诚基金会捐助‘5·12’地震极重灾区四川省彭州市小鱼洞镇灾后社区重建”项目在小鱼洞镇大楠社区举办社区减灾日系列活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副主任、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方志勇出席了活动。本次活动包括考察社区灾后恢复重建、开展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举办社区防灾减灾知识竞赛等内容。活动的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11.
受社区空间分布形态影响,汶川地震后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出现了产业规划、空间布局、观念文化等与村民生产生活不适应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灾后重建中合理规划产业布局、调整社区建筑、引入专业管理,统筹考虑村民生活质量、经济来源和社会交往等需求,使灾后重建中农民集中居住新型社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08年5月12日,我国发生了里氏8级的汶川特大地震。四川省德阳市在震灾中受损极为严重,是极度重灾区。笔者根据德阳市灾后重建的实际需要,全面分析灾后德阳市环境资源基础条件变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承载能力;系统辨识灾后重建的关键环境制约因素;提出强化环境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等对策和建议,为德阳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发,灾后背井离乡、封建迷信活动盛行以及人市等非正常现象往往随之更加严重,这种现象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社会痼疾,如国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抗灾能力极低以及政府救灾不力等,这也是当时社会政治腐败、科技不发达以及封建迷信思想依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的必然表现。  相似文献   

14.
《时事资料手册》2008,(4):68-69
6月初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指出,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5.
南方雪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已全面展开,此间,我们不可忽视雪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量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类在面对外部威胁的时候,集群本能会被激活,其行为表现为个体对社群的依赖性大大增加。因此,在重大灾难之后的心理复愈过程中,社区干预非常关键。社区,是指在特定地域被个体成员认同的社会群体,其成员可以从这种对群体的认同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可以从群体应对机制中获得支持和力量。社区干预,是基于社区的心理干预模式,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干预的对象是一个相对明确的社区;第二,干预的方法来自该社区既有的文化资源;第三,干预的目标是  相似文献   

17.
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和善治的核心价值,而公民参与意识是自主性公民参与的必要前提。本文从实证角度考察了社会资本与公民参与意识的关系。研究发现,参加志愿组织具有促进公民政治参与和社区参与意识的功能;参加官办组织和社会宽容只激发政治参与意识,而信任对两种公民参与意识均没有促进作用,信任熟人反而不利于政治参与意识的形成。因此,我国应积极推动公民参与网络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志愿组织的发展,推动适用于现代复杂社会的社会性信任,在全社会推广社会宽容和和谐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安全社区"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基层治安管理的一种模式,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建设阶段。社区参与是安全社区的一个主要特征和必要条件。但目前安全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参与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安全社区乃至社区建设的发展。为此,应使居民利益社区化,增进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建章立制,完善社区参与机制;加强社区居民自身素质建设,进一步促进社区各类组织的完善,增强其自治能力和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19.
将社区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目标之中,并依托社区发展谋求社会发展已经演化为新的发展趋势,但在实践层面上对于其具体的实现路径还处于探索之中.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从1990年开始实施的“社区复兴项目”,因其政策创新和卓越成效于2000年荣获联合国人居署颁发的全球百佳示范奖.该项目最大的创新之处就在于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安排,在实践层面上切实地保证并实现了公民有序参与和自主管理,成为“大规模地方努力的样板”.经过二十多年的成功运作,该项目可以作为一个成熟的案例进行专门分析,并为公民参与社区发展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文化重建是地震灾后重建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化系统的物质文化重建是基础,需超前规划;精神文化重建是灵魂,需始终高举这面旗帜;制度文化重建是保障,需加快完善。笔者从上述三方面展开,结合灾后文化重建的主要思路和具体对策,提出了现阶段关于文化重建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