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诉讼仪式主要有7种符号,每一种象征符号都有其指向于法律意义的象征,各有其严格的使用和布置规定。它们共同布设在法庭内,统合成一个有机的符号结构体系,通过参与人的行动所指,符号就能揭示出法律秩序和法律信仰等象征的意义。同时,这些符号还具备了道具和传输法律知识工具的功能,这使诉讼仪式成为表演的“剧场”和输送法律知识的“教学”场所。为促进法治建设,我国应关注象征符号在法律中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法治:符号、仪式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考察我国既存的与法律的存在及其运作密切相关的法律符号与仪式,探讨其意义指向、价值追求以及与法治的内在精神与原则的契合情况,研究其可能的修正以使法律的符号与仪式充分表达并践行法治的精神原则与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贵州民族影视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充分发掘为创意基点,分析仪式的社会化功能与影视叙事的关系。对人类学纪录片《虎日》运用仪式象征成功替代现代医疗文明的实践予以分析,指出仪式在影视中可以通过其应用性转向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可持续发展,并从市场建设的角度反思影视人类学的传统学科范式,指出影视人类学必须破除纪录片的狭隘格局,大力创作兼具艺术性与观赏性的故事片,完成仪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符号经济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都存在成人礼这一特殊的仪式.成人仪式尽管在形式上千差万别,但都象征着青少年由此开始正式获得成年人的身份和资格,具有特定的教育意义.欧美和亚洲主要国家的成人仪式活动形式各不相同,但都对我国成人仪式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制度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在丰富道德体验、增进道德情感上具有独特作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在符号、时间、空间三个维度均获得发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发展应该在符号上实现感觉极和理念极的统一、在时间上注重集体记忆与个体时刻的互动、在空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叙述黔东南州凯里市舟溪("甘囊香")国际芦笙堂上的起笙仪式,将现代的起笙仪式与过去的仪式相比较,探析芦笙仪式中文化符号的变迁与传承,揭示出舟溪芦笙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正>国家仪式是国家和执政党利用庆典仪式、表彰仪式、悼念仪式、宣誓仪式、外交仪式、军事仪式等各类具体仪式活动来传达主流意识形态、塑造政治认同的一项社会化活动。通过参与国家仪式,个体能够产生与群体相联系的归属感,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因此对现代国家而言,国家仪式在政治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国家合法性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8.
高校民主党派成员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参与者、实践者和传承者,其身份认同的建构对于党的统一战线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身份认同作为民主党派成员对自身身份的一种思想认知状态,是政治认同、履职尽责、作用发挥等的先决条件。仪式和仪式感视角下,建议高校统战部门工作开展中不断健全仪式程序、优化仪式方式、提升仪式设计、丰富仪式内容,突出秩序感、归属感、参与感和效能感,引导党派成员不断建立、增进、强化、升华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9.
仪式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象征性引导的一种行为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教育效果更加生动和深刻。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贯穿于大学生仪式教育中,在纪念性仪式、典礼性仪式和日常化仪式中有着突出的表现和深刻的价值意蕴。在红色文化与大学生仪式教育的融合中过程,发现和提出存在的问题,在关注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和特点的基础上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寻求有效路径来重塑和整合仪式力量、提升仪式教育场域性,使大学生从红色文化中汲取营养,内化于心并运用到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人类学的仪式理论与实践出发,引入仪式在日常生活和在司法领域的表现及作用,从而阐明仪式对立统一的存在价值。其次,从陪审制度这一现代司法仪式的阻断功能、辅助司法权威功能以及稳定司法功能进行全景式考察,阐述陪审制度借助仪式这一载体而体现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司法仪式与法律信仰主义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司法仪式在法制中所处的位置和表现方式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司法仪式又强化了其背后的法律文化。在西方的传统的社会里,宗教与法律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因此司法仪式具有宗教般的神圣色彩,这种文化是培育现代法治的沃土。中国传统社会对司法仪式极端轻视,而既有的司法仪式又过多地蕴含着军事化的色彩和革命主义的情节,这都强化了背后的法律工具主义的文化。培养现代法律信仰主义文化则应先从重视司法仪式开始。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文学活动与巫术仪式在起源、创作、思维和功能上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巫术仪式蕴涵了文学的最初形式;文学创作是一种摆脱清醒的意识状态后的无意识创作。与巫术的思维方式十分接近;文学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与巫术控制的内在机制也具有很多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陆机的行旅诗在其所有诗作中历来评价较高,不仅讲究章法,尚规矩,而且情深景真,清新自然,鲜明体现了由拟诗向自由创作的过渡状态。这是陆机对古诗、古乐府刻苦模拟的结果,也是“从古诗中来,又走出古诗”诗路历程的转关标志。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公民的政治信任呈现弱化趋势。由各地党委和政府推动的干部下乡活动可以视为政府自我调整或矫正的标志性动作之一。它既是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当代延续,也是维稳政治的现实需要,更是国家在基层治理中建构政治信任的路径之一。如果将干部下乡活动作为国家"政治仪式"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旨在建构政治信任的"仪式"背后国家权力的运作策略和机制以及"仪式"展开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意外后果。而以"关系"的视角从微观上考察这一下乡活动,我们发现,在基层治理中建构政治信任的困境不仅来自于"关系"双方主观方面的理性计算,也来自双方客观上的社会距离,更在深层次上与某种泛家族主义观念相关。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典诗词中存在一种既可平读、亦可仄读的“两读”现象,河北电视台季播节目“中华好诗词”在这类读音上出现不少误讹。为减少因电视传播而造成的以讹传讹,应该谨对其作些集中性之订正。  相似文献   

16.
安乐乡夏坊村,每年正月十三都要举行一次以“游傩”仪式为主的庙会。这种以洁净仪式为主题的民俗活动,体现了客家人的地方认同和神明信仰。当地不同宗族成员通过“游傩”文化整合在一起,重构日常生活中因为经济交往或利益争执而被打乱的秩序。仪式性的洁净与结构性秩序的重置,使得地方社会在每年一次的集体行动中不断加强对客家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谈网络语言的语词类型、特点及规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们在互联网上使用的语言被称为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语词可分为词汇缩略型、图形符号型、谐音型和童语型等类型,它具有专业性、简约性、随意性、创新性和粗俗性等特点.网络语言的发展有待于进一步规范,探讨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对人们使用健康的网络语言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8.
赠答诗是一种很重要的诗体。自它产生之日起,后世文人鲜有不作赠答诗者。赠答诗的发展由“赠言”发轫,经过不关个人性情的赋诗阶段,后由无“赠答”之名到以“赠答”名篇,由礼尚往来的应酬对答到抒写个人性情,表现人际的真情往来,再到两汉文坛出现完整的赠答诗以及千古传唱的优秀作品,本文为赠答诗描述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9.
姜嫄因履帝武而生后稷的故事出自《诗经·生民》,司马迁考证姜嫄为"帝喾元妃".汉字的字体结构保留着较多的原始文化信息,通过对相关古文字的分析,推断出姜嫄非但不是帝喾元妃,且与帝喾不在同一个年代."姜嫄"二字反映了中国古老的文化,是对远古女子形象的描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