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屡禁不止的现实有人说,近来的图书市场有点“疯”了。就在今年3月全国“扫黄”工作会议开后不久,仅今年3月中旬至4月2日,在全国6个省市自治区竟发现43种低级下流的淫书。有的是几年前被明令查禁的非法淫秽出版物《情场赌徒》、《邪仙陆飘飘》等书的翻版,有的是“文革”中黄色手抄本《曼娜回忆录》、《少女的心》的缩写或续补,大批是当代黄色作者的新作。这些淫书没有一本是国家正式出版社的出版物,但有的书却冒用某国家正式  相似文献   

2.
《瞭望》1996,(6)
书籍市场,波诡云谲,变幻无常。 一阵子,武侠小说铺天盖地,一流的、二流的,乃至假冒伪劣的,一齐涌上了书架书摊。正经的出版社,买书号的掮容,非法印刷的奸商,摽着劲儿比谁出得多、出得快。 一阵子,看相、算命的书发了紫,一样地铺天盖地。正牌的出版社羞羞答答地打起了“神秘文化”、“民俗文化”的幌子;买书号的或非法印刷的,干脆请出了陈抟老祖、麻衣道人。  相似文献   

3.
郭风 《瞭望》1989,(15)
晚年雅爱读书,所以经常留意国内诸出版社的出版态势。有好书则爱据为己有,因之经常罄囊中无多钞票,购之携归。如见及出版社出版好书,也时或说几句恭维话。譬如,我给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散文译丛,便写过两篇文章,投《读书》代为“宣传”。这回又想为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些书说几句恭维话,甚至感到在目前,对于某些自己所知的出版物,说几句恭维话,是很必要的。 海峡文艺出版社出过“福建文学创作丛书”、“孤岛文学丛书”,出过郑振铎、冰心等闽籍著名作  相似文献   

4.
瞭望哨     
《瞭望》1982,(5)
“义”与“利”的抉择 东耳 据统计,一九八一年全国有二十九家出版社租印了八十九种外国惊险推理小说,印数达两千多万册。仅克里斯蒂的作品,近两年便出了三十二种,印数多达八百二十万册,这恐怕是这位英国通俗作家自己也始料不及的。有的书还更名换姓,一再重译重出。  相似文献   

5.
当前,图书市场上仍然面临着“卖书难”、“出书难”、“买书难”的严峻局面。表现在书店方面,图书库存增加,大量占用资金,超过承受能力,不得不采取“泻肚子”的方法,少订多销。而存书不少是滞销书,结果是“卖书难”带来“买书难”。表现在出版社,由于征订减少,订数在五千册以下的图书急剧增加,仅据辽宁科技出版社1986年87种新书统计,订数在5000册以下占54%,使出版社以书养书能力大为下降,不得不压缩出书,以减少亏损。“卖  相似文献   

6.
一方面是“买书难”的呼声日甚一日;一方面是“卖书难”的抱怨不绝于耳。毛病出在哪里?不是没人读书,也不是没人印书,关键似乎在于二者缺少沟通。如何沟通?还是一句老话:出版部门需要深化体制改革。这方面近几年有所动作,但需要做的事情依然很多。出版社、书店,应当共同致力于书与人的沟通。“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药品的广告词,似也适用于出版。我们这个国家,有十多亿人口。不读书的人有没有?当然有。有的是因为不识字;有的是因为没钱买;有的借口没时间(其实,“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但读书的人毕竟是一个庞大的人群,这就为图书的销售准备了一个广阔的市场。我们不应该再抱怨市场的狭小,而应当真正努力于市场的开拓。  相似文献   

7.
石峰 《瞭望》1992,(50)
8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业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 ——出版社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多数出版社实行了企业化管理;地方出版社由只出版本地作者的书、只在本地区发行,发展为“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并且多数省份由一家综合性出版社发展成多家专业性出版社。 ——图书发行打破了新华书店独家经营的局面,形成了以新华书店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少流转环节的新体制;图书定  相似文献   

8.
吴志实 《民主》2006,(3):38-40
我管高莽叫“老爷子”。十年来,老爷子送我的书总有七八部,有的看了,有的没怎么看, 但我都很认真地收起来,放到书柜里,等到将来慢慢品嚼。跟老爷子在一块的时候多是谈书,又看什么书了,又写什么书了……读书写书几乎是老  相似文献   

9.
书书有情     
陈武 《民主》2023,(5):37-38
<正>难得这样有闲,理了几天书,也读了几本关于书的书,有的是重读,有的是新读。看读书人、写书人谈书的书,真是别有趣味,也可以说是书书有情。周作人的《书房一角》经止庵校订后,清新爽朗,洒脱俊秀,加上开本的特殊,让人爱不释手。出版家范用编了一本“怪”书,《爱看书的广告》。范用在“编者的话”里说:“我爱书,爱看书的广告。”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委、省政府针对有的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和新闻出版单位收费约稿、赞助出版、摊派发行等违规违纪现象比较突出的状况,下发了《关于规范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出书行为的通知》,明确划定领导干部出书的“红线”。《通知》规定:“未经组织批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不得以个人名义参与出版物的编写工作,不得在出版物上挂暑  相似文献   

11.
读书的朋友一般都晓得文汇读书周报。“书人茶话”、“三味书屋”、“书刊博览”、“读书会”……刊于这些栏目的一篇篇文章,极有味道,耐人咀嚼。而每期必有的“阿昌逛书市”,那夹着书籍,骑着自行车,圆圆的脸上架着一幅宽宽眼镜的阿昌,道出来的书界信息,真、假、美、丑;是、非、好、恶,常使人有拍手称  相似文献   

12.
岳其 《侨园》2006,(1):20-21
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垃圾场。这个说法并非耸人听闻!绿色和平组织即称:如不出意外,中国应该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垃圾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洋垃圾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它们有的是通过合法渠道,有的则是通过非法渠道。这些洋垃圾,也可称其为废旧物品,对其合理处置,固然有再利用价值,但若处置不当,则  相似文献   

13.
李勤  马原 《瞭望》1993,(24)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在一些省市的街头书摊上,不堪入目的黄色书报刊又冒了出来;在一些繁华喧闹的街市,播放淫秽录像的放映厅、点又重操旧业;青少年的手中,非法出版物又多了起来……羊城广州一批32开本的所谓“新潮小说”上市,单看那书名就已不堪入目。什么《欲火难禁》、《情男淫女》、《勾男搭女秘诀》、《销魂棍》等等;还有一种印成16开本杂志式的《畅销书精选》,书名也极其淫秽。这些淫秽书刊,赤裸裸地渲染性暴力、乱伦、性感受。内容、语言均极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们大家在谈论或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问題时,都毫不犹豫地、习惯地使用着“青少年犯罪”这个概念。但是,当我们仔细地查看各处的有关青少年犯罪统计,或是阅读各人所写的有关报告和文章时,我们就会遗憾地发现,原来大家所遵用的“青少年犯罪”这个概念,却是各怀己见,各执一端,很不一致。例如:在确定青少年犯罪的年龄界限上,标准不一。关于青年的最高年龄,有的定为二十五岁;有的定为二十七岁;有的定为二十九岁;有的定为三十岁。关于青年的最低年龄,即少年的最高年龄,有的定为二十岁;有的定为十八岁,有的定  相似文献   

15.
程青 《瞭望》1999,(23)
本刊记者程青北京报道:如今,让出版界人士最头疼的大概就是盗版书了。最初盗版书盗的是“黄”的及通俗读物,后来是只要畅销的书就盗。一位业内人士说:“印数一过5万准有盗版的,而且盗版的速度极快,有的跟正版同步,有的比正版还快。”尤其是一些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的小说、散文以及其它一些社科书籍,都是盗版者盯得最紧的。在采访中听说有出版社年终评选好书稿,其中一条硬性指标就是看看此书有没有盗版本出现。这似乎荒诞不经,但也说明盗版者对所盗之书也是非常注意选择的。由此盗版方与出版方有点像猎人追猎物,出版方在前面奔跑…  相似文献   

16.
贺文 《瞭望》1988,(25)
笔者前不久到济南,刚下火车就遇着一件令人纳闷的事:一群书贩公开吆喝着“不黄不要钱”,勇敢得使人怀疑是不是火车已经开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一看递过的书,竟然全都是某些“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合法出版物,那书号、出版单位、印数,无一不堂而  相似文献   

17.
张敏 《党政论坛》2001,(12):39-40
随 着廉政建设的深入 ,促请领导者管好“身边人”的呼声也愈来愈高。为此 ,中纪委以下达文件的形式 ,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准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 ,为配偶及子女谋求非法利益 ,并将此列为监督检查的重点之一。于是乎 ,“妻贤夫祸少”、“子不肖 ,父之过”的文章 ,连篇累牍地见诸于各报端 ,既为告诫 ,也为警示。从实际效果看 ,教育作用还是有的。但是 ,配偶及子女只是“身边人”的一个部分 ,眼睛不盯牢 ,不对 ;仅限于此 ,也不够。从前一个时期暴露的腐败案例看 ,另一类“身边人”浮出了水面 ,那就是某些领导干部身边的工作人员 ,尤其是秘书…  相似文献   

18.
宏图 《瞭望》1990,(Z1)
周汝昌先生《红楼梦与中华文化》一书(“大陆版”已由工人出版社出版),较比周氏代表作《红楼梦新证》可谓“胜义间出”,更上一层楼,惜白璧未免微瑕。 如,忆及数十年来专攻“红学”,动辄得咎时,周氏写道:“不用说来自其它方面的千钧压  相似文献   

19.
《陕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发表金雁同志的读书札记《谁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她读到苏联1972年出版的B·B亚历山大罗夫著《列宁与共产国际》一书中译本(郑异凡、杨光远、郑桥译,求实出版社1984年5月版),书中引证并批判了布哈林于1922年11月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所作《关于共产国际纲领的报告》  相似文献   

20.
按照我国宪法,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政府是人大的执行机关,人大“掌舵”,政府“划桨”。政府“掌舵”论,难以自圆其说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1992年出版《改革政府》一书,我国有的学者认为书中的“政府掌舵而非划桨”之说适用于我国。《改革政府》一书中提出十大原则,其中首要原则就是“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经过认真思考,我们认为这一原则是难以成立的。首先,这个原则的前提条件值得商榷,政府的作用不是“催化剂”。古往今来,政府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管理内在而不是外在的力量,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