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斯大林的崇高而又神圣 的地位,便平地风波,一落千丈。苏联发生的这一事变 的消息传来后,毛泽东震惊之余,立刻以审慎、敏锐的 眼力,纵览斯大林的功过是非,透视这一事件的利弊 得失,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然而,诚如邓小平所说: "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就说过,这样 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 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 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 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相似文献   

2.
早在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 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 333页)为什么不可能发生呢?22年后,党的十六大  相似文献   

3.
苏共二十大后,斯大林的崇高而又神圣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一事变传来后,毛泽东震惊之余,立刻以审慎、敏锐的眼力,点评斯大林的功过是非,透视这一事件的利弊得失,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赫鲁晓夫在此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对这一事件毛泽东最初的感受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揭了盖子,"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忧"的是赫鲁晓夫"捅了漏子,搞突然袭击,将斯大林一棍子打死会造成混乱。"(吴冷西,回忆毛泽东—我亲自经历  相似文献   

5.
1956年9月,毛泽东对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说,他在见到斯大林之前,从感情上讲他对斯大林就不怎么样。这是为什么?除了斯大林个人性格因素外,主要是因为斯大林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犯过错误。这不仅仅是指王明问题,抗战胜利后,斯大林在中国革命问题上做的一些事情仍然使毛泽东感到不满。1945年8月,斯大林发来一封电报,毛泽东说斯大林“不让我们革命”;1949年1月,斯大林发来另一封电报,毛泽东说斯大林想搞“南北朝”1945年8月20日,苏联红军驻延安情报组给毛泽东转来一封密电,落款用的是“俄共(布)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当然,谁都知道它出自…  相似文献   

6.
关于斯大林在解放战争后期是否劝阻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对1994年公布的斯大林和毛泽东在1949年1月间往来的电报,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解读。通过对"划江而治"的源起以及斯大林和毛泽东之间往来电报的分析,可以认为斯大林没有明确劝阻人民解放军渡江,但这并不表明斯大林没有使国共双方"划江而治"的想法。苏联战略安全利益第一位和苏美关系的大局始终决定着斯大林此时的复杂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斯大林双重的对华政策和复杂意图。这是毛泽东多次抱怨说斯大林"阻止我们过长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与斯大林的会晤邱静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不久,即是年12月6日,毛泽东登上专列,开始对苏联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访问,也是毛泽东和斯大林两位历史巨人唯一的一次会晤。毛泽东这次访苏的目的,主要是同斯大林就有关中苏两国重大的政治、经济问...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未能向斯大林一吐积郁 十年内战期间毛泽东与共产国际的争论实际反映了毛泽东与斯大林的分歧,而斯大林对此一直没有认识。 毛泽东和斯大林同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家、理论家、军事家、战略家,他们不仅改变了各自国家的面貌,而且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毛泽东比斯大林小14岁,但是他是理解斯大林的。  相似文献   

9.
杜红娜 《世纪桥》2010,(3):12-1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大论战主要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展开的。笔者论述了论战前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基本是正确的,但随着论战的升级,论述了中共在看待斯大林及斯大林模式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三和"问题、"两全"问题上发生了"转向",加速了毛泽东社会主义观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文革"的发生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0.
1956年初至1957年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陈云、刘少奇等人对经济建设中的冒进倾向,进行了反冒进。毛泽东因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中发生的波匈事件和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上,对反冒进采取了保留态度。1957年下半年,毛泽东从八届三中全会开始,在一系列会议上对反冒进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一直持续到1958年初。在反冒进——反反冒进的事态进行过程中,周恩来、毛泽东无疑是主角。作为党中央副主席、人大委员长的刘少奇,他的态度、作用怎样呢?他的态度对事件的发展、结局又起着什么作用呢?本文试作探析。探究这一事件,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今天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和决策机制建设,仍具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合力论视角分析陈独秀汉奸事件发现,苏共内部斯大林和托洛茨基间的权力之争、中国共产党和托派之间的尖锐对立,王明和陈独秀的个人矛盾,王明对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刻意打压,陈独秀宁折不弯的倔强性格,这些"互相交错"的力量,共同构成"陈独秀汉奸事件"这一总结果。  相似文献   

12.
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问题,在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针对当时的情况,《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写成的编辑部文章《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这两篇文章的基本观点,都是毛泽东提出来的。与此同时,在党的八大及其前后期间,毛泽东在同许多来华的兄弟党的领导人的谈话,几乎都谈到了斯大林问题。本文简要介绍的是毛泽东当时的一些看法。现在来看,毛泽东当时对斯大林总的评价、对整个斯大林的模式及其理论观点的认识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毛泽东所谈的许多意见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护送毛泽东访问苏联和迎接回京的内幕 1949年11月12日.斯大林发来电报.邀请毛泽东访苏。这年12月21日是斯大林70岁生日.毛泽东决定率代表团前往莫斯科祝寿.并就两党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商讨和签订有关条约、协定等。这是新生的共和国的领袖首次外事出访。  相似文献   

14.
刘建萍 《党史纵横》2003,(12):17-19
毛泽东与斯大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两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历史伟人。他们不仅深刻地改变了各自国家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斯大林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统帅,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毛泽东以他不屈不挠的个性和杰出的革命品质以及创造性的理论思维,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最后也得到了斯大林的重视。毛泽东与斯大林交往几十年中曾有过种种矛盾、误会、斗争,但最后走到了一起,这是建立在共同的革命利益之基础上。当然,毛泽东最终得到斯大林的平等相待、尊重和支持,是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前夜和新中国建立的初期实现的。他们的友谊不仅促进了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进步,在  相似文献   

15.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中国社会经历了整整十年的动乱岁月。这就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毛泽东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个动机并非毫无缘由: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的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引起了国际共运内部的思想分歧,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反社会主义浪潮。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的发生,后果恶  相似文献   

16.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仍以老大自居,而且全面否定斯大林,这是毛泽东不能容忍的。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关系可以用话不投机一言以蔽之。1956年3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做反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3月17日、19日、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毛泽东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一是揭了盖子,一是捅了漏子,造成思想阵线的混乱,不利于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斯大林有错误,但贡献是巨大的,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17.
名。山东大葱以济南近郊章丘大葱闻关于章丘大葱,有一个毛泽东访苏期间送给斯大林做生日礼物的故事。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抵达莫斯科,访问苏联。5天后,是斯大林70大寿,这也是毛泽东此行的议程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像笔者这样年纪,即七八十岁的人,对斯大林与中国的关系(又集中表现在他与毛泽东的关系),了解得相对多一些。这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在斯大林逝世前,看到的是极为正面的一面,这位世界革命的伟大领袖和导师,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感知更多的是斯大林消极的一面:通过王明严重干预中国党内事务;认为中国党搞的是"人造黄油式(假的)马列主义";在中国解放战争年代,怀疑毛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15,(5)
苏联是否曾劝告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划江而治问题是研究解放战争时期中苏关系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斯大林与毛泽东在1949年1月间关于国共调停的电报内容、米高扬秘密访华提出建立联合政府和苏联大使馆随国民党政权南迁广州等历史事件,进一步证实了斯大林曾有劝告中共与国民党"划江而治"的动机。二战后,苏联采取双重的对华政策,反映了苏联对待中国共产党的不信任和斯大林矛盾复杂的心理。  相似文献   

20.
吴炜 《理论学刊》2020,(3):25-31
文献资料表明,在毛泽东作为根据地领导人时,共产国际对他曾多次加以赞扬,评价颇高,对其带领队伍"上山"等举动也颇能容忍。毛泽东成为中共领袖之后,共产国际和斯大林鉴于其与共产国际路线保持了基本的一致,且能抓住时机壮大和发展党的力量,故而仍然比较满意。他们对毛泽东的不满主要发生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共产国际和斯大林把中共由于自己的实际困难而没有满足其出兵要求这一行为视为背叛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民族主义",且对整风运动期间把王明等党内教条主义者作为批判对象也颇为不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