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说,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子贡坐马车出游,马忽然挣脱缰绳去啃吃路边的庄稼,田里的农夫很生气,就扣住了这匹马不还。子贡自告奋勇去交涉,说尽好话却未果。而后,孔子派其马夫去处理,马夫先与农夫拉了一会儿家常,然后拍着农夫的肩膀说:“大哥,你不是在东海里种地,我们也不是在西海里游玩。缘分让我们碰在了一起,我的马怎么会不吃你的庄稼呢?”听罢,农夫大笑起来,  相似文献   

2.
清人郑板桥有句名言叫“难得糊涂”。这是他在二百二十多年前为民请命、得罪了豪绅后发出的忧愤和呼喊。那时黑暗腐败,豺狼当道,想明白也办不到。可是,时至今天,仍有人信奉“难得糊涂”、以糊涂为是,身患“糊涂症”,其症有三。 一曰真糊涂。当今社会上真糊涂者确系有之。据八六年一月十一日 《人民日报》第四版《这,说明了什么?》一文载:某县一区委组织干部和一区中心小学校  相似文献   

3.
读了殷国安同志《‘感情’岂能靠‘投资’》一文(载贵刊九五年十期“思想漫谈”专栏),颇受启发,又感意犹未尽,亦有不敢苟同之处,不揣浅陋,撰此文以抒拙见。 作为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于“感情投资”已耳熟能详,但从未深究过其构词的通顺与否。拜读殷文方触发出灵感。笔者以为,“感情投资”一词并未有构词不当之误,其在词法上符合构词规则,在词义上符合语法逻辑,既无“不通顺”之谬,也不属搭配不当的“杂交”。君不见,“杂交”往往出新出奇,看似“别扭”,实则标新立  相似文献   

4.
六年多以前,读到一则思想评论,那篇文章的作者对“长官意志”一词进行他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见解有独到之处,诚为一家之言。当时,我觉得还可以有另一种理解,还可以作另一种分析,于是写下了不短也不长的一些意见。其后,因为对这个词儿的议论戛然而止,我就将它束之高阁了。0 本来,对任何一个词的使用,都是要讲究准确的。词儿不可滥用,我从来是十分赞同。但如果用得恰到好处,倒也并无妨碍,正如大家所主张的“不因文废人”或“不因人废文”那样,可以不因滥而废词嘛。关键是要把这个词的含义真正搞清楚。因此,我  相似文献   

5.
“亡羊补牢”的道理常常为人们讲起。“亡”了“羊”,建立些防范之“牢”,吸取教训,健全措施,本来无可厚非。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启发人、教育人的工作,自然免不了常常要从一些既成的错误和问题中总结教训,查找漏洞,健全措施,以警后来,不能总是一味地把眼光盯在已经发生和过去的问题身上,抓住不放。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在许多地方和许多问题上,往往仅注意“补牢”,对所“亡”之“羊”却追究不够甚至  相似文献   

6.
也谈“先富”与“共富”侯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但是,共同富裕的实现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和同等的,而是有先有后的。所以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地...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宪法没有规定"双百"方针,其原因是,1982年修改宪法时,大多数专家、学者及法学界人士认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法不符合法律用语的要求,因此,删除了1978年宪法第十四条第二款关于"双百"方针的规定,毫无疑问,此举是明智的.因为从立法技术上讲,法律用语要求简练、准确,而不能作夸张或形象化的描述,这与法律所要求的  相似文献   

8.
“慎行、慎友、慎独”,是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在全省党员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动员大会讲话中,针对侯伍杰、邵建伟等几起腐败案所暴露的问题,对各级领导干部加强生活方面的自律所提出的要求。也真是,这些年来不少位高权重者身败名裂,甚至招致杀身之祸,原因虽说复杂,但其生活圈子过乱、社交圈过杂、交友不慎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原因。像早已被法办的胡长清、成克杰、慕绥新、李嘉廷、王怀忠等贪官,还不都是热衷于傍大款,总乐于结交一些富商和私企大老板,大搞权钱交易。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这些找上门来的“朋友”批项目、批土地、批贷款、疏通关…  相似文献   

9.
李楠 《瞭望》1988,(46)
电影《红高粱》在西柏林得奖,在国内上映后,引起意见纷纭,反应千差万别。赞赏者有之,批评者有之。最近,我到离山东高密不远的一个县采访,基层同志谈起这部电影,也是称誉与指摘并存,喜爱与厌恶均有。 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合理的。一石尚能击起重重涟漪,一部文艺作品、特别是得奖电影岂能不惹动众多欣赏者的千差万别的看法。这次之所以能造成议论众多的局面,原因可能很多,其中重要一条或许是高级领导没有出来作“结论”,权威报刊没有出场当“判官”。如果不是这样,也许人群的口舌议论早就寂然了。  相似文献   

10.
学以致用是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这一原则得以提出的思想文化土壤,便是儒家学说的实践理性。从辩证的认识论视角看,实践理性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同时,也存在着某种潜在的思维局限。自觉克服这种思维局限,优化主体的理论思维,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以致用原则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振如 《瞭望》1989,(16)
最近报纸揭露,由于开封市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乱批条子,开封市供销社农资公司化肥总购进量的百分之四十被六百五十张人情化肥条子从后门购走,严重破坏了国务院规定的代肥实行专卖,直接卖给农民的政策。 此事被报章披露后,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人们提出了“条子现象”的问题。就是说现在条子满天飞,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仅有“条子  相似文献   

12.
张恒 《民主》2006,(4):47-47
这些年,你到广东海南京津沪浙闽苏一线看看,一提起山西,有些人总不免要嗤之以鼻,觉得那里的人们实在是太“土老冒”了。“土老冒”者,即保守封闭落后、时不时还冒点傻气以及从来没见过大世面、走过大码头之谓也。就是在山西的娘子关内,也有不少人以此对  相似文献   

13.
刘洪波先生的《“样板”思维》一文(见《瞭望》第36期),提出一个不算大也不算小的问题。说不算小,因为他指出这种“样板”思维不止是围绕着“样板戏”产生的,也不限于文艺界。确乎如此。在特定时期由穿“样板服”,吃“样板饭”的“样板团”在江青麾下搞出来的“样板戏”,首先是在指导思想上强调其“样板性”,然后以“样板舆论”评价其“样板”地位,总之,通过行政命令和政治压力“大树特树”,只许说好,不许说坏,以至不许说句二话,否则就是“反对样板戏”,“反对样板戏就是反对‘旗手’,就是反对……”罪在不赦。这类“树样板”,与所谓“树立对立面”,乃是一枚金币的正反两面:  相似文献   

14.
近日拜读付祖尧先生《又想起陈景润》(载《民主》1997年第8期),心里很有些感慨,在此仅就付文中所述之“车子问题”谈点想法。据说领导干部配车是要讲级别的。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应该遵循“干部级别与乘车品牌成正比”之原则,一级一级往下降,那么降到乡一级该坐什么车呢?吉普?或者吉普也够不上;三轮?没听说过。  相似文献   

15.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我国传统的清官思想。说的是某一任期内的官员,在其所辖区做出一些政绩,恩泽当地的百姓,以图流芳百世。在新的历中时期,提倡这一思想,固然可以给领导干部一种责任,一种压力,促其在任期内,不致碌碌无为,而有所成就。但是,它的负面效应,也不可忽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种思想往往导致有的领导干部,只顾“一方”好处,忽视“四方”利益。这种领导,只把他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发展上,不管整个国家、其他地区的利益。更有甚者,以邻为壑,相互封锁。在全国要形成统一开放…  相似文献   

16.
读《民主》月刊今年第6期上齐灏同志《错字及其他》一文,深有同感。书、报、刊及各种传媒、载体上错字及其他知识性错误空前泛滥,看来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一大疵点,且有传染蔓延之势,正像电视广告上说的:“不治可不行!”齐文从高层次——人民大会堂,某“大报”及中央电视台栏目中举例,我想要转移风气,治此“顽症”,也必须如此“高屋建瓴”才行。  相似文献   

17.
华丁 《瞭望》1987,(38)
一位华人来中国访问,从南到北跑了一转,看到一些大旅馆忌讳起“13”来了,饭店没有十三楼,房间没有十三号,他大为感叹:“学西方竟……连目前已被西方打破的迷信都采用上了”,“岂不让人笑掉了牙!”《中国法制报》也载文指出,进口这种“洋忌讳”,不过是“早已有之的‘月亮是外国的圆’心态的变种而已”。 这使我油然想起古时“东施效颦”的故事来。那西施整日捧着心儿,蹙着眉儿,原本是因为患有心病。东施却把病态当美容,痴心仿效,终被后世传为笑柄。  相似文献   

18.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倡每日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显然,这种“每日四问”与春秋时期曾子坚持的“吾日三省吾身”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充分体现了可贵的自省意识,至今仍不过时,尤其值得领导干部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9.
如寄 《瞭望》1987,(13)
中国足球队年初赴巴西作短期‘留学’,此举收获究竟有多大,尚待实践证明。人们见仁见智有各种议论也在所难免。 中国足球队落伍于世界,几经拼博,但冲出亚洲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走出国门,学人所长,不失为一条路子。建国初期,中国足球队曾赴匈牙利培训,收益颇大。现在  相似文献   

20.
笔者因工作关系一直订阅《劳动报》。该报8月25日的《工会专题》上,资深记者以其高度的职业敏感和可贵的理论勇气触及到了当前工会主席工作中的“角色错位”现象。这一现象的深入探讨对目前工会工作的意义将是深远的。因为现实问题的讨论解决,才有望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理论突破。而在仅有的几篇工会主席访谈中,笔者发现一些工会主席在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他们把工会主席的“尴尬”和“角色错位”归咎于工会主席的“私心”和“患得患失”,不敢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