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在刑事鉴定制度的改革中,应该坚持公安机关的刑事鉴定体制。这不仅是因为坚持公安机关刑事鉴定体制有其法律根据,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坚持公安机关刑事鉴定体制,是刑事司法实践的迫切需求,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的任务。同时,应通过立法完善公安机关刑事鉴定体制,如规范鉴定人的资格认证,明确其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规范鉴定程序,克服“自侦自鉴”等缺陷。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现有体制下,公安机关能够以行政检查替代刑事搜查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行政检查把关不严和对无证搜查限制过紧。在对公安机关行政检查与刑事搜查进行科学界定与区分的基础上,完善行政检查的适用理由与程序,合理确定无证搜查的适用条件,健全搜查程序的审查机制,划清行政检查与刑事搜查的界限,以此应对公安机关利用行政检查替代刑事搜查的违法现象。  相似文献   

3.
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对公安机关刑事侦查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公安机关在刑事侦查过程中要注意对证据的审查判断,在收集和使用证据时要注意依法对证据形式的转换,注意对预谋案件的取证问题,注意依法对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以适应刑事审判工作的需要,保证刑事诉讼法的正确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4.
目前,食药安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重不畅,十分有必要依法、妥善、高效处理好公安机关提前介入、案件移送、证据转化、涉案物品检验鉴定、涉物品处置及犯罪嫌疑人主观明知的判定等重要节点问题,以有效整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资源,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5.
2012年刑事诉讼法确立的新辩护制度突出和明确了犯罪嫌疑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和防御权利,充分地保障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的行使,但同时也使公安机关的刑事执法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公安机关的刑事执法部门应正确理解新辩护制度的内涵,主动适应新辩护制度的基本要求,摆正心态,正确面对新的挑战,主动采取新的应对措施与策略。  相似文献   

6.
"公诉权"在我国被长期认为就是专指"刑事公诉权"。在这一片面认识的束缚下,"公诉权"很难被介入到民事、行政诉讼领域中,客观上阻却了公诉权的生存空间。其实,公诉权也是一种诉权,它除了涵盖刑事公诉权外,还应包括民事公诉权和行政公诉权。现代公诉权的确立,不仅便于我们对各个诉讼制度框架进行整体把握,而且有利于深化和挖掘公诉权理论的新内涵,科学合理地配置公诉权在具体制度中的应用,更好地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以维护法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公安机关刑事专项行动是一种具有人治色彩的打击犯罪模式,是公安机关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在转型社会复杂环境下作出的无奈、经济的选择。调查发现,公安机关的专项行动存在以下问题:案件数量陡增但办案质量下降;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侵害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治理流于形式效果欠佳等。所以,检察机关应当保持监督者理性,对公安机关专项行动建立监督机制,探索实行全程监督,将公安机关专项行动纳入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8.
刑事被害人诉权是刑事诉权的一部分,是刑事被害人作为诉讼主体应有的基础性权利,是公民判断对自我保存所必要的一种宪法性权利。在刑事诉讼的历史长河中,刑事被害人的诉权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博弈中几度沉浮,在不同形态的诉讼结构中显现不同的地位。同时也见证了公民权利的历史变迁。本文拟通过对刑事被害人诉权权益属性的探讨论证其对公诉权制衡的内在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一、重视侦查阶段控诉权的强化、忽视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的保障,是长期形成的执法现状众所周知,侦查阶段公安机关的控诉职权由于有强大的国家强制力做后盾,几乎不存在受到侵犯的现象。相反地,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被忽视甚至被侵害的现象却时有发生,而且许多情况下是由公安机关在行使控诉职权的过程中直接造成的。事实上在国家控诉权与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之间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一种矛盾性和不对等性。这种矛盾性和不对等性又反过来影响到公安机关的公正高效执法。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立法不尽完善。建国后颁行的大量刑事法规,对于…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南昌市公安局红谷滩分局刑侦大队在分局党委的领导下,在上级公安机关业务部门的指挥下,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扎实开展队伍建设,以刑侦信息化带动基础业务的规范化发展,大大地提高了破案侦破能力。2013年,大队刑事立案732起,侦破618起,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136人,处理各类人犯156名,逮捕犯罪嫌疑人97人。近五年来,  相似文献   

11.
刑事和解是贯彻我国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新举措,是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有效探索,也是一项新型的司法制度。通过例举公安机关办理的一起适用刑事和解的普通伤害刑事案件可以明晰,在目前立法状态下,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在适用刑事和解时应当注意的问题,以及刑事和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如能对刑事和解作出更为详细的公安机关操作指引并制定配套制度予以保障,刑事和解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就能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诉权是宪法性权利,刑事诉权也不例外。刑事诉权的概念不能简单借鉴其他诉权的概念,它应等同于自诉权与公诉权之和,是指刑事纠纷的当事人因权益受侵害,依法请求国家专门机关通过诉讼方式依正当程序解决该刑事纠纷和附带民事诉讼纠纷,并最终由裁判机关依法做出裁决的宪法性基本权利。从最终意义上讲,刑事纠纷的最终解决机关应当是法院,但在审前程序中,又不应当仅仅限于法院。刑事诉权具有主体多样性、内部关系复杂性、阶段性、其他诉权的后盾与保障等特征。对于当事人诉权主体而言,刑事诉权是基本人权在刑事诉讼中的具体化。当事人适格及诉的利益是其必备要素。  相似文献   

13.
目前,数码相机、计算机在公安机关刑事技术部门己被列为基本装备,相应的数码图片处理技术在刑事检验鉴定领域被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刑事检验鉴定人员用PowerPoint或Photoshop软件,在不修改图像本质内容的基础上对图片进行简单处理,制作指印鉴定书中的特征比对图片。北海市公安局海城分局刑事  相似文献   

14.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扩大了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的广度和深度,将律师介入刑事诉讼的时间由审判阶段提前到了刑事侦查阶段,这一规定加大了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监督和制约,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刑事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给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带来一些问题。在这里,笔者结合公安刑事执法实践,浅谈一下律师在侦查阶段介入的几个问题。一、律师在侦查阶段介入的法律依据及介入的具体时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事审前程序尚未走上“正当程序”之路,其根源在于刑事诉讼程序本身的合法性未受重视,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缺失,刑事审前程序的独立价值无法实现。我国应确立刑事正当程序模式,解决刑事审前程序中独立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冲突,完善人权保障机制,实现刑事审前程序的独立价值。为此需要树立“审判中心主义”观念,转变侦查机关的职能,适当限制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所起的作用,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平衡控、辨双方力量,给予犯罪嫌疑人基本的人道待遇。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对刑事警察权的配置与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一方面要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秩序稳定,另一方面要依法行使权力.实现执法公平正义。在当前刑事犯罪高发期,应赋予公安机关更有效的打击犯罪的权力。并提高刑事警察权运行效率。在保证刑事警察权充分、高效的同时,应确保权力配置与运行的法治化以及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公安部出台《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核评议规定》后,各层级公安机关都对执法考核格外重视。但在特殊的背景下,公安机关的执法模式逐渐演变为“指标执法”。失范的指标执法会提升犯罪人基数而导致犯罪失序,引发公安机关甚至刑事司法体系的合法化危机,严重制约刑事政策发挥功能,提升执法人员的个体风险。指标执法的失范有其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压力型体制、数据化决策以及策略主义的应对都在催化其失范性。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情境性、合法性与紧迫性等层面具备对公安机关指标执法进行监督的合法化来源,并应当从完善指标本体结构、反策略主义以及保障监督方面构建监督体制。  相似文献   

18.
心理测试技术作为刑事技术的一个分支,是为侦查破案服务的,尤其是在命案攻坚阶段,心理测试技术对于命案的侦破,往往会起到关键性作用。许多命案都具备一个显著特点,即受害人已死亡,而作案人需要公安机关去搜寻。要发现犯罪嫌疑人、证实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就要通过现场勘查、  相似文献   

19.
根据《人民警察法》的规定,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进行盘问、检查,以及带到公安机关继续盘问是人民警察的一项法定职权,这种职权具有行政性和司法性的双重属性,对被留置盘问人的人身具有强制性。公安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不当适用留置盘问措施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造成刑事司法程序与行政治安管理的衔接混乱,且存在侵害违法犯罪嫌疑人人身权利的可能。明确留置盘问属于行政强制措施是完善此制度的前提,应当从立法角度对留置盘问的适用条件、期限、程序以及监管进行明确规定和完善,使公安机关在采取这种强制性手段时实现规范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20.
在刑事变更执行逐渐成为刑事执行领域的中心和其中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对刑事变更执行进行法理剖析,引入诉权制约刑权的基本原理,加强和完善检察监督的权力联动,实现对刑事变更执行过程的理性制约,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