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的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题论,提出党的建设要始终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主题而展开;二是布局论,确立党的建设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总体布局;三是取向论,把“科学、民主、法治”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遵循的价值取向。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成果已经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党的建设主题论是这个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党的建设的布局论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党的建设的取向论是这个理论体系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初心和使命既具有各自质的规定性,又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永恒主题,它强调的是动机,具有目标导向。为人民谋福祉最终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使命强调的是任务,具有结果导向。马克思主义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必然要把实现中国人民幸福上升到实现全人类的幸福,担负起为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新使命,它强调的是天下情怀,是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两者的统一。党的初心和使命内在逻辑体现为永恒主题、光荣使命和使命升华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发展的探索史。从三重逻辑考量党的理论创新,就理论逻辑而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就历史逻辑而言,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的基本前提;就实践逻辑而言,“两个结合”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径。在新征程中,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把握发展规律、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坚定理论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遵循与精神指引。  相似文献   

4.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今社会转型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要求,还是共产党履行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必须坚信马列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坚持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论断,体现出百年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其表现为对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关系认识上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社会主要矛盾演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认识中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深入分析百年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演变历程与党对社会矛盾认识逻辑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依据和理论内涵,深刻理解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7.
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开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建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新突破,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  相似文献   

8.
文化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其以文化传承实现民族复兴、以文化创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文明互鉴推动世界新型文明秩序建构的自觉担当。其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核心命题,更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在百年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着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主体逻辑,主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以及中国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践行者,以在中华民族复兴中塑造文化使命担当,在人民精神力量和文化需求统一中深化文化使命自觉,在自立自信的文化形象中凝聚文化使命之力。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巅峰,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担负历史使命,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百年辉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创新,是由理论、文化、历史和实践四重逻辑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周萌 《福建党史月刊》2012,(4):17-18,21
中国共产党诞生90年以来,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之路具有四条基本经验: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始终做到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之路具有三条历史启示:理论创新必须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进行创新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理论创新必须和实际相结合;理论创新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敢于创新的勇气。  相似文献   

11.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和活力的源泉。准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国情、世情、党情,是理论创新的前提条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理论创新的基本途径。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理论创新的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12.
梁天美 《理论研究》2020,(3):40-49,76
制度建设是关系国家发展、政治稳定、人民生活的根本问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制度建设分量更重、要求更高、作用和意义更为突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研究,正确理解党领导国家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积极探究党领导国家制度建设的有效途径,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现实问题的逻辑在实践中的统一与结合。通过这种结合,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实际历史进程的逻辑的组成部分,实现中国化;中国具体实际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一环,实现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就是在逻辑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蒯正明  秦芬 《探索》2022,(1):29-39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相继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演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依次递进、环环相扣的“四部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创造“四个伟大成就”,其根源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由先进性、代表性、纪律性等特质塑造的使命型政党,使命型政党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方向引领与理论指导、制度创设与制度构建、精神塑造与精神支撑、价值统领与推动发展、组织保障与人才支撑等功能。党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建设与现代化国家建设深度契合、相互影响。“四个伟大成就”本质上是党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进行的政治创造、理论创造、制度创设、实践推动、精神塑造等一系列活动的结果。党百年奋斗创造“四个伟大成就”的历史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创造“四个伟大成就”的最根本保证;党的政治路线、党的建设和党建布局的动态演进是创造“四个伟大成就”的战略支撑;使命引领与创新性探索相结合是创造“四个伟大成就”的实践机制。  相似文献   

15.
《求实》2014,(6)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从事执政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和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内容是由"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人民本位理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和"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权力规范运行理念"三大要素构成。党的执政理念的创新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  相似文献   

16.
赵丽华 《学习论坛》2008,24(6):23-26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科学的内在逻辑结构.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体系.要想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体系,就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内在逻辑中国化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探讨了权利救济与社会和谐的内在逻辑关系,从逻辑的角度对和谐社会建设中重视和加强权利救济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探讨了我国权利救济制度的借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作了大胆设想.列宁在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但由于早逝,其探索也是有限的.斯大林创造了"苏联模式",使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遭受重大挫折.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持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探索出了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和以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和多种分配形式相结合的全新思想,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和加强与改进党的领导的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指导作用的党,也是一个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新鲜的实践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深入研究建党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总结概括基本经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民生问题,从解放民生到改进民生,从改进民生到普惠民生,再从普惠民生到改善民生,虽然各个历史时期各有其特点,但是其观点一脉相承,其理念与时俱进,其举措深得民心,从而取得了理论与实践的丰硕成果:不仅我国的民生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且把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和民生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