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是我国实行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面对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繁重经济任务和市场疲软、生产下降的复杂形势,西城区委从经济发展中的具体实际和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出发,坚持以改革促稳定、以改革促发展的指导思想,认真抓好以完善承包经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治理整顿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又出现了结构性市场销售疲软、工业增长速席回落过猛、停产和半停产企业增加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直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企业职工利益及社会稳定。因此,缓解市场疲软是当前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家有关部门采取的诸如放松银根、下调存贷款利率、疏通流通渠道等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但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技术进步。消费品市场疲软是结构性供给相对过剩我国工业消费品市场销售疲软产生的具体原因很多,从浅层原因来看,一是保值储  相似文献   

3.
《前线》1990,(9)
北京印染厂厂长徐孝纯,不久前撰文谈治理整顿中企业发生的21条重大变化。文章指出: 现在,企业家们正在忧心忡忡地看待治理整顿期间市场疲软对企业带来的许多困难。但可能有一些企业家不知道这并非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事实上,为了治理通货膨胀,世界上有些国家都曾经做过类似的事情,而且不少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积极效果。当前,我国进行的治理整顿,正在迫使企业从速  相似文献   

4.
调整产业结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治理整顿的一个主要任务。能否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经济能否真正走出当前市场疲软的困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经济能否实现长期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加强对我国产业结构的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产业结构失衡的表现和原因  相似文献   

5.
一、当前市场疲软是社会需求大于还是小于供给?有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疲软是治理整顿取得成效的表现,说明现实购买力不足,宏观经济环境明显改善,已经出现了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势头。还有些同志分析道:1989年商品库存增加1500亿元,其中900亿元是正常增加,其余600亿元是过剩的,是供给大于需求所造成的积压。  相似文献   

6.
王宁 《新视野》2023,(5):64-73
中国当下的国货消费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折射了社会结构的不同方面。为了深化对国货消费的认识,有必要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对国货消费现象进行分析。从全球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国货消费可以区分为“冲突国”有涉的国货消费和“冲突国”无涉的国货消费。与此同时,国货消费有四个不同的维度:政治的、社会(社会心理)的、文化(时尚、国潮、习俗)的和经济(经济传统主义)的维度。这些维度彼此有联系,但也存在区别。人们选择哪一个维度的国货消费,与社会阶层结构有某种联系。从国货消费现象可以看出,消费是一种认同施行,而认同施行涉及认同梯级、认同光谱和认同成本,可以成为消费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新范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导致中国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转轨与产权制度不合理。转轨时期存在严重的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现象,导致中国消费需求不足。渐进式的体制转轨方式是造成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劳动者个人产权的缺损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产权制度失衡是当前我国消费不足的微观产权根源。扩大内需必须从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入手。  相似文献   

8.
1988年第四季度开始的治理整顿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8年9月至1988年8月,政策的侧重点主要在于多管齐下压需求、整秩序,使经济降温,遏制通货膨胀,稳定经济形势。第二阶段,从1989年9月至1990年8月,政策的侧重点在于坚持总量控制,适当调整压缩力度,解决市场疲软、工业速度下滑过猛问题,在稳定中求  相似文献   

9.
去年下半年以来,企业在面临“四紧一缺”严重困难的同时,又增加了市场疲软这个不利因素。一时间不少企业,包括经营管理不错的企业产成品积压涨库,资金周转失灵,生产难以为继。据商业部门权威人士分析:今年下半年市场走势不会出现快速增长的大旺势头,市场疲软状况还要继续一个时期。这就是说,企业今后面临的形势仍然是相当严峻的。  相似文献   

10.
不可否认,当前中国经济中出现了因投资规模过大而导致的通货膨胀现象。从病根上说,与1988年夏季的情况相似,这是由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机制的严重缺陷所造成的。我以前曾用三个怪圈来描述中国经济的困境。一是国民经济的怪圈,表现为: 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紧缩——市场疲软投资启动——经济再度变热——新一轮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1.
当前治理整顿经济中,北京工业面临许多困难。主要是两条:资金紧张;市场疲软,产品销售困难。在这种形势下,工业企业怎样才能克服困难,渡过难关,保证持续稳定发展?根据我们对北京化学工业的调查分析,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把科技进步摆到企业工作的主要日程上来,把企业的发展真正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通过治理整顿,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实践和治理整顿中暴露出的问题来看,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投资过热,消费膨胀、经济秩序混乱等问题,除去主观上急于求成的老毛病造成的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总量失衡外,改革以来,在企业活力增强、地方经济权限增大、市场调节作用扩大的同时,从总体上忽视了对商品经济活动的  相似文献   

13.
针对近些年来通货紧缩、国内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中央把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确定为我同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本文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论述了扩大消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指出扩大消费需求目前还存在一些障碍,文章最后提出了扩大消费需求的五项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关于扩大我国内需的宏观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绍华  陈凌 《发展论坛》2003,(12):39-41
扩大需求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由于经济发展和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和可变性,扩大需求在不同时期的政策选择也应当有所侧重和不同。当前,需要立足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一、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消费需求的顺利增长,应遵循消费热点转换的规律,由一个热点到另一个新热点,形成消费阶段上升的形态,这样才能产生持续消费需求的拉动,而不是消费拉力时强时弱。所谓消费热点,就是一定时期消费主体的购买力投放集中于某种商品和服务或某类商品和服务上,人们对这些商品与服务的追求较为集中。消费热点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它可以引发新…  相似文献   

15.
李丽 《学习论坛》2007,23(2):15-18
消费文化是与西方现代社会共生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狭义的消费文化特指消费主义文化。消费主义文化在创造一个物质丰盛的时代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精神的迷失和心灵的无寄托感。对消费文化的哲学批判应伴随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私有制的批判而展开,以促进人的发展和实现文化自觉为目的。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生、节制、怡情的特点,我们可以对消费主义文化的弊端进行整合和矫正,以实现人类消费文化心理从盲从到自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正处于治理整顿阶段。治理整顿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紧密配合。本文意在通过心理的“窗口”就治理整顿中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作  相似文献   

17.
增强企业活力,特別是大中型国营企业的活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大企业活力不足,发展困难是我国经济生活中所面临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特別是近年来,这些困难常常伴随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紧缩、调整经济的要求而更加严重。这就使人产生一种疑问:治理整顿方针与搞活大企业是不是有矛盾?我的看法是,大企业活力不足,发展困难,有具体的、深层次的原因,这些原因并不是由紧缩、调整,治理整顿造成的,相反,它们倒是治理整顿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刘能 《新视野》2023,(5):74-82
伴随着新一代青年消费者逐渐登上中国社会消费决策和消费执行的主舞台,在某些产品品类中,出现了国潮消费的现象,也即青年消费者对国内品牌的市场支持极大改变了市场份额的分配。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在常规品牌选择的微观解释之外,多重结构性变迁趋势的聚合、消费社会化的真实体验,以及不稳定国际关系背景下的政治消费主义立场,是解释国潮消费现象之兴起的三大线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消费,已经越来越脱离开纯粹经济效用的理性范畴,而日渐发展成为一个关于认同忠诚、符号重构和文化选择的社会建构领域。  相似文献   

19.
1989年上半年以来的“市场疲软”,实质上是一种市场非均衡现象。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理论界大多囿于对社会商品总供求失衡的表层分析之中,却未真正揭示其内在生成机理。而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生活中,总供求失衡本身只能是总量及结构失衡。在本文,笔者将分别从总量、结构和体制三个层次探索市场非均衡的形成机制,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目前,以买方市场的形成为主要标志,我区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运行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市场疲软、增长乏力,最终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减弱,消费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1998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其中重点采取了扩大投资需求的战略。然而,从我区实际运行结果看,总体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远未达到预期目的,除了投资拉动显现出一定的积极回应外,消费需求并没有明显的升温,消费市场依然平淡,居民即期消费日趋谨慎,储蓄倾向仍显旺盛。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