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由情感美学与低碳美学论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立新 《理论学刊》2014,(1):114-121
美的本质在于自由情感。基于对自由情感的分析把握所建构的自由情感美学强调自由情感在人类生活中具有独立价值,不能以善或真所替代,但这种独立价值对审美主体来说并不一定必然具有建设性。依据自由情感的激发机制和心理效应,我们将其分为感官型自由情感、沉浸型自由情感和陶冶型自由情感。感官型自由情感就是审美客体主要以外在形式刺激审美主体生理感官而产生的浅表性的精神愉悦,适量接触有助于主体缓解精神压力,但对心灵的滋养价值较小;沉浸型自由情感是审美客体以特殊的内在形式刺激主体的生理和心理官能而产生的具有致瘾性质的较强精神愉悦,对主体的身心健康具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作用;陶冶型自由情感是审美客体以特定的内容价值刺激主体的心灵官能所产生的自由情感,这种自由情感对主体心灵和情感具有陶冶和净化作用。依据自由情感之于审美主体精神滋养价值的正负、大小和高低,可将感官型自由情感称为快餐美,将沉浸型自由情感称为高碳美,将陶冶型自由情感称为低碳美,将由此形成的新型美学理念称为低碳美学,至此,自由情感美学在新的学理和实践基础上走向低碳美学。低碳美学的建构为低碳艺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在文学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文本的"未定性"呼唤隐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实和再创造文本。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探究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主体的接受度,而且能够不断优化教学效果。当前,高校教师要通过优化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发现和培养隐在读者等途径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维特根斯坦的美学观是实践的美学观。维特根斯坦认为美学研究不能停留在美学的理论玄思上,而应将自己的美学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这种美学实践观认为审美能力必须体现在日常的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是日常审美活动的中心环节,同时,还要以审美反应取代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4.
许明 《理论学刊》2012,(9):115-122,128
20世纪的中国美学研究,除了极少数的美学著作涉及中国的本土审美实践外,基本上是一种"理论美学研究",而且主要是在西方理论话语基础上的研究。因此,进入21世纪中国美学需要突围,需要创新。创新的要诀在于寻找独特的审美文化的自有密码,而不是刻舟求剑似地运用别人在自己经验之上提升的理论,特别是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理论来解释不同文明的审美实践。我们认为,"器物美学"的提出,可以促使目前中国美学研究重视人类审美活动史上极为丰富、极为特殊的中国式美学存在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在诸多论著中涉及到了艺术精神。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艺术精神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其核心是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其哲学基础是人的社会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上看,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要求按照美学和历史融合起来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考察文艺作品,研究文艺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希腊艺术精神、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就是其体现。  相似文献   

6.
李泽厚从强调"社会的人化"变为强调"人的社会化",从强调社会主体性变为强调个体主体性,从执持历史唯物主义变为执持人道主义伦理主义,实质上是从实践本体论美学转到了生命本体论美学.而从其理论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来看,并不见得必须完全放弃实践美学的立场,因为,一方面,实践美学自身的发展并不真正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到了尽头了,另一方面,生命本体论美学与实践本体论美学之间,其亲和性是大大高于对立性的.  相似文献   

7.
在祝贺刘纲纪先生八十华诞之际回顾中国当前的美学研究,自然会以刘先生的学术历程和理论建树为借鉴而面临下列问题:当前的中国美学研究究竟是走向了兴旺还是走向了没落?究竟应当如何进行美学研究?美学研究又能够为当今的社会实践和理论建设发挥什么实实在在的作用?实际上,只有真正充分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及其分量,进而认真对待并解决这些问题,美学研究者才有可能在对自身、对作为哲学分支学科的美学,乃至对美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深入的批判反思和学术定位的基础上,逐步达到学术研究的自觉,从而以扎实的和富有建设性的美学研究方式,通过逐步摸索和建立既具有现实针对性,又具有理论解释力的美学理论体系,使先生对后学的殷切希望真正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8.
<企业美学纲要>的出版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企业美学的理论专著,是企业美学理论基本框架、主人内涵诞生的标志性、奠基性著作.  相似文献   

9.
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根基,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到毛泽东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讲话》),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由逻辑起点到历史展开,由哲学的抽象概括到文艺的具体指南,由普遍的科学真理到中国革命的具体运用的光辉的发展历程。总结和回顾这一历程,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可以促进我们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去从事新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0.
确立和维护党员主体地位问题是党的建设中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虽然"党员主体地位"概念是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进修班的讲话中,首次突出强调的,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从不同角度做出过理论阐述和实践回答,这为我们今天研究党员主体地位问题,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现代西方主体间性理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领域的主导方向之一,研究成果众多,值得借鉴,但也亟须认真反思。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迎合了众多人的口味,但与马克思相比较,显得黯然失色。马克思的交往实践思想立足人的现实生活过程,把交往行为奠定在人的实践活动当中,衬托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向,必将成为引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12.
康德一方面将审美对象主体化,认为审美对象不是客观事物产生刺激的外在形式,而是审美主体接受刺激所产生的主观表象;另一方面,审美主体的想象力与知解力等心理因素的自由和谐又是产生审美自由感的内在心理依据。这一思想引发了一场从审美主体角度探讨审美问题的运动。从席勒、叔本华、尼采开始,中经各种心理学美学流派一直到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哲学解释学美学等等,都是在康德主体化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对几乎所有的哲学和美学问题进行了人本主义重构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从而将党内民主建设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作为党内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之一的"党员主体地位"概念,它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党的发展历程中,在党的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共产党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实践历程主要经历了三大阶段: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保障党员主体地位进行初步的探索和实践;二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党在探索保障党员主体地位方面出现了曲折变化;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员主体地位建设得到长足进展。  相似文献   

14.
崇高,既有美学崇高,又有伦理崇高。但从人们现实的社会实践发展来看,更应该注重研究伦理崇高。因为,伦理崇高是与人的精神意志相联系的最高道德力量的体现。当然,讲伦理崇高不妨先从美学崇高讲起。 一、美学崇高的含义和特征 关于美学崇高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方面,从事物的本质来看,美学崇高所表现出来的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必然与自由、内容与形式之间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之一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选择了改革开放战略举措,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两个统一: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立足基本国情和坚持基本路线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尊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促使认识与实践实现辩证统一;二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引领主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人民利益和人的发展是主体的最高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时间选择、价值取向、主体依据方面具有三重内在紧张,消解这种紧张,必须具有一个逻辑中介物,意识形态作为特定阶级世界观、历史观与价值观的自觉表达,是克服理论与实践在时间维度上的差异而实现有机结合的牢固基石;意识形态作为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话语表达,使之能避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所面临的科学尺度与道德尺度的紧张与冲突,使"求真"与"向善"实现有机统一。意识形态是一种通过语言教化不断传承的话语体系,语言的教化与传承为避免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分裂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因此,意识形态的特质决定了意识形态是理论与实践的逻辑中介。自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逻辑中介。  相似文献   

17.
<正>像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一样,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实践过程,是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方式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其中,实践主体是在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实践活动中起能动的、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实际上就是由谁来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问题。笔者以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实践主体应当是党的科学理论的创新者、倡导者和实践者。  相似文献   

18.
张宇 《世纪桥》2012,(5):38-39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社会的存在形式与实践方式,人的活动空间与交往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主体间性问题正是源自于这个时代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因而成为本世纪西方人文哲学的聚焦点。主体间性问题的现实依据和内涵及主体性、主体间性与交互主体性三个概念是主体间性问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哲学是思想中的实践,真正的哲学凝结了实践的时代精神,同时又能够在理论思维中反思与超越它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9.
《前线》2018,(12)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良性互动的40年。实践创新一方面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另一方面又得益于理论创新,锻就了实践中的创新思维。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实践性、与时俱进等特征,构成了其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紧密结合并提供指导的内在根据,而广大实践主体的科学态度、实践精神和创新思维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实用主义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的R·舒斯特曼,其所提出的"身体美学"是以彻底批判和抛弃所谓传统哲学研究的身心二元论为其学术起点的,他通过从分析哲学传统和实用主义传统出发来批判极端精英主义的现代性,倡导通过强调哲学的实践及存在功能而使哲学成为指导审美生活的工具的"身体美学",这已经在国内美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虽然这种所谓"身体美学"看起来兼容并包、左右逢源,但由于其在最初的学术起点上即存在没有把研究者与参与者严格区分开来的严重偏差,他的整个"身体美学"的理论建构及其一系列相关研究结论都具有摇摆跳跃性、都难免缺乏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和严格性,因而貌似系统全面,实际上却只能是肤浅的。这样的美学理论并不具有其表面上来看似乎具有的、重大的学术价值,根本不是、也不可能成为国内美学研究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