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自从建国初期毛泽东把共产党执政形象地比喻为"进京赶考"以来,共产党人在执政过程中一直坚持把赶考意识作为执政理念,并在执政过程中始终如一地坚持赶考意识,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水平,给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相似文献   

2.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移驻北平的临行前,风趣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啊!"片刻之后,又凝视着车队将要开往的方向,坚定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能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进京赶考",顾名思义,指赶到京城参加考试。"赶"即"急、快,及时到达,抢时间";"考"即"考试"。进京赶考,包含着古代学子们的追求与梦想、辛勤与付出。赶上者考试;赶不上者,视为弃考。考者,能金榜题名,也可名落孙山。毛泽东同志把即将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比喻为"进京赶考",寓意深远。  相似文献   

3.
1949年3月23日,在革命胜利的曙光即将来临之际,毛泽东率领走过炮火硝烟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西柏坡意气风发地“进京赶考”,从而开启了我党波澜壮阔的执政生涯。临行前,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进京赶考”为标志,形成的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和“进京赶考”精神,一直激励着全党同志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4.
正"赶考"一词源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意指读书人进京参加历年的科举考试,是读书人的出路,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毛泽东在1934年3月将要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意味深长的把进北平喻为进京"赶考",以李自成为诫,并希望考个好成绩。在毛泽东的心目中,进京"赶考"不仅仅是一个胜利的标志,更是一个新的考验的开始。他曾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  相似文献   

5.
正发端于1400多年前的"赶考",造就过韩愈、苏轼、欧阳修、文天祥等历代风流人物。67年前,有着诗人浪漫情怀的毛泽东同志,借用"进京赶考"表达他和他的战友们,对即将进京领导新中国的清醒认识,提醒全党必须做到"两个务必",破解"执政周期律"的魔咒,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自古"赶考"本意,代表着一  相似文献   

6.
<正>1949年3月23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也是值得中国共产党人永远铭记的日子。用毛泽东的话说,这一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毛泽东把共产党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面临的考验称为"进京赶考",用"赶考"把几十年战争岁月与崭新的历史时期连接在一起。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人牢记"赶考"使命,大力弘扬以坚定理想、执政为民,自强不息、开拓创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廉洁勤政、履行使命为内涵的"赶考"精神,不忘初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3月23日,是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71周年纪念日。71年前,党中央从这里出发,进京"赶考",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历史征程。西柏坡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党提出"进京赶考"和"两个务必"重大历史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要求"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体现了强烈的政治担当和为民情怀。当前,在全省上下和广大人民  相似文献   

8.
"赶考"本是中国科举制传统文化中一个通俗用语,1949年3月毛泽东把"进京执政"形象地比喻为"赶考","赶考"遂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语言中一个概念,具有了独特的政治内涵及功能;1980年代末,"赶考"轶事重现,旨在强化人们的政治认同,反对西方和平演变;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赶考"课题,将其政治意涵升华为"赶考"精神,强化其凝聚民族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动员作用。中国共产党借用耳熟能详的"赶考"一词表达执政理念,既承续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又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了其政治动员和政治认同功能。"赶考"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我党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进京"赶考"。毛泽东同志在临行前坚定地对大家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一定要考个好成绩"。201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考察时强调,我们党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依然严峻复杂,赶考远未结束。又是一年"赶考"纪念时,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这"赶考",到底要考什么?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赶考",应该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我们善于管理农村,但是否善于管理城市,是个未知数;二是革命已基本成功,但是否可以同样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调研时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本文论述了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重大意义和"进京赶考"、牢记"两个务必"的现实意义,并指出在新形势下只有经受住"钱场""官场""市场""政场"的考验,才能在赶考中考出优异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林伟 《求贤》2008,(1):10-10
曾记得,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率领走过炮火硝烟的共产党人,从西柏坡意气风发地进京“赶考”,从而开启了我党波澜壮阔的执政生涯。临行前,他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  相似文献   

12.
《湘潮》2017,(10)
正370多年前的甲申之年,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导致攻占北京仅42天的大顺政权迅速土崩瓦解。其顺势而兴、抚民而盛、骄奢而腐、逆道而亡的"兴亡周期律"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赶考"是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前后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他把我们党执掌政权比作"进京赶考",并发出"绝不当李自成"的感慨,是对我们党高瞻远瞩、情真意切的历史叮咛。"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  相似文献   

13.
《新长征》2013,(10):65-65
<正>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呀。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也说:"我们应该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段著名的对话,在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久久不绝的回响。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把入驻北平、建立新中国喻为"赶考"。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因革命胜利产生骄傲自满情绪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历经28年的革命,即将夺取政权,成为执政党。对于即将  相似文献   

14.
1949年3月23日,当中共中央领导的车队就要离开西柏坡迁入北京城的时候,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对大家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我们是进京'赶考'嘛!"几个领导听了都笑起来.周恩来说:"我们都应当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抬头望着眼前崎岖不平的山路,坚定地表示:"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相似文献   

15.
正3月23日,是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70周年纪念日。70年前的3月23日,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主席郑重提出了"进京赶考"重大命题。在此后的日子里,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冲破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了"赶考"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到西柏坡考察,要求"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我们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  相似文献   

16.
赵福山 《党史博采》2001,(10):26-28
古时候,人们把举子进京会试称为"赶考".而半个世纪前,当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北平,筹建新中国时,一代伟人毛泽东同样称其为"赶考".由于工作关系,1 995年11月笔者曾前往淑闾、保定、涿州考察,对中共中央"赶考"路上的情况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正70年前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为什么毛泽东同志会把前往北平喻为"赶考"?就是担心党内部分同志由于胜利产生骄傲自满、贪图享乐、不求进步的情绪。启程的前夜,他久久不能入睡,站在窗前眺望着夜空,想着我们党决不能重演李自成进北京的历史悲剧。这就有了临行前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关于"进京赶考"的那一段著名对话。70年来,我们党在"赶考"路上始终牢记政治初心和执政使命,经受住了历史和时代的考验,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合格领导者。  相似文献   

18.
正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10天,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提出了"进京赶考"的命题。"进京"意味着执政,"赶考"是要接受考验。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大考",中国共产党人为执掌全国政权做了一定的准备。中共中央尤其是毛泽东同志对此给予了极大关注并进行了认真思索,初步回答了靠谁执政、为谁执政、如何执  相似文献   

19.
正光辉岁月,红色华章。70年前的春天,在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即将取得伟大胜利,国家和民族命运面临重大转折的关键时刻,毛泽东率领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踏上"进京赶考"的伟大征程。在西柏坡,党中央科学分析形势,敏锐把握机遇,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不失时机地发起战略决战,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执政赶考的历史使命,毛泽东铿锵有力地提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牢记"赶考"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这场历史性考  相似文献   

20.
《奋斗》2016,(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切地提到:"1949年3月23日上午,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接着他又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地指出:"6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这一论断向全党昭示,"赶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恒久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