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犯罪嫌疑人犯罪心理的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是侦查人员有效开展侦查工作的重要方面。传统对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侧重于犯罪过程和讯问过程两大阶段的分析,对于犯罪嫌疑人犯罪后的心理感受分析缺乏关注与分析。通过以445名在押的重大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为考察对象,对他们犯罪后的心理感受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犯罪嫌疑人犯罪后主要有后悔、害怕、愧疚等19种心理感受。准确把握和利用犯罪嫌疑人的上述心理感受对于有效开展侦查和讯问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狭义上的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是指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在预备和实施犯罪过程中,心理活动历程及个性特征以物质痕迹为载体遗留在现场上的反映的获取与判断。运用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案情时,应以犯罪心理学为依据,同时运用犯罪心理内外化机制来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痕迹。在犯罪心理痕迹的运用中,侦查人员应注意克服犯罪心理痕迹的不确定性,排除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主观化影响,建立犯罪心理痕迹整理系统。  相似文献   

3.
浅议犯罪心理痕迹的特征与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嫌疑人遗留在犯罪前、犯罪中、犯罪后的反映其心理状态、内心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痕迹,它是一种无形的精神痕迹。对犯罪心理痕迹的特征及犯罪各阶段犯罪心理痕迹的外在表现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几种常用的分析判断心理痕迹的方法,并对利用犯罪心理痕迹进行案件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全国流动人口犯罪调查的一部分。通过对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心理的实证调查和分析,证明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犯罪的动机主要是贪图钱财、冒险求富和追求享受;这些犯罪心理的产生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流动人口特有的主观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据此提出流动人口犯罪的心理预防和心理矫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侦查环节是调查犯罪、抓捕罪犯、定罪量刑的重要阶段。讯问是最重要的侦查手段,审讯过程中视频监控到的非语言行为能反映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对犯罪嫌疑人非语言行为进行分析,可以引导审讯者调整讯问技巧和策略。为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防止审讯人员滥用权力,应对视频监控进行标准化规定。  相似文献   

6.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其犯罪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犯罪行为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客观迹象。在侦查中,有效地利用犯罪心理痕迹已成为分析其犯罪动机、犯罪目的及抓住犯罪嫌疑人心理特点的有利途径。但在实践中,我们仍需注意进一步研究犯罪心理痕迹在侦查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高侦查中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审讯是一项复杂的心理交往活动,但这种交往又不是一般的人际交往,是审讯人员同犯罪嫌疑人带有心理冲突性的交往。本文从审讯活动心理准备阶段和展开初期入手,对审讯双方心理关系尤其是对犯罪嫌疑人心理状态及其特点进行了探讨.拟为审讯计划和审讯对策的制定提出心理学依据。进而增强审讯人员的实战水平和能力,实现审讯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测谎技术在司法工作领域内的广泛开展 ,解决了许多以往用经验、技术无法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从以往只由物的鉴识进而发展到对人的鉴识 ,避免了由于复杂的犯罪假象而带来的侦查活动的盲目性。作为一种侦查手段的测试结论 ,为测后审讯及审讯方案提供了事实上的依据。测试活动和测试结论的得出 ,改变了审讯活动中 ,敌我双方的力量和态势 ,是促成犯罪嫌疑人作出真实供述的重要基础。犯罪心理测试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用于侦查阶段 ,是行之有效的。但它不能代替侦查、审讯 ,其结论最终是通过审讯查证所获取的证据来印证、核实。  相似文献   

9.
疑难案件有其自身的表现形式,它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犯罪嫌疑人拒绝供述自己所犯的罪行,同时也因为侦查主体在认定犯罪时证据不足。新形势下在对疑难案件的审讯中,应当研究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应当重视"党的领导、群众路线"的中国公安特色,应当提倡侦查审讯的措施和手段的出新其中,主要是掌握辨证的思维方法,科学地开展刑事侦查活动。  相似文献   

10.
探索犯罪嫌疑人在被审讯中临近供认阶段的心理形成、变化及各种反应 ,把握犯罪嫌疑人临近供认时心理的行为特点、诊断途径和诊断方法 ,这对攻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 ,抓住审讯的核心 ,提高讯问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讯问是刑事侦查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它提供了大量的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信息,是我们破获案件、查清犯罪事实的重要依据。但随着刑事侦查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以及一些高科技仪器的运用,加之国际上对保障犯罪嫌疑人人权呼声的高涨、无罪推定价值观念的影响及沉默权、律师帮助权等配套制度的引进,给讯问的传统价值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现代刑事侦查中,讯问程序应是犯罪嫌疑人充分进行辩解以及与侦查机关进行理性和平等对抗的程序;应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法制宣传和帮教转化的程序。  相似文献   

12.
侦查讯问是法律规定的一项侦查行为,讯问所获得的口供在庭审中是重要的证据之一。通过讯问可以很快了解犯罪嫌疑人的作案过程、查获证据,降低侦查成本、提高诉讼效率。侦查讯问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侵害犯罪嫌疑人的现象屡禁不止,破坏了刑事诉讼自身的价值要求,阻碍了我国民主法治化的进程。笔者就我国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享有的权利进行了归纳;分析了我国讯问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国外犯罪嫌疑人在讯问阶段享有的权利做了一定总结;最后提出完善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人权的几点建议。关键词:侦查讯问;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13.
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是警察审讯室中出现得较多的虚假供述类型,也是造成冤假错案的罪魁祸首。其产生与犯罪嫌疑人的服从、受暗示性和本能的生存需求紧密相关,但更多的是警察的强迫审讯策略所致。通过检察环节的收紧批准、决定逮捕防线、加强讯问监督和提高证据通过审查后的质量,可以有效防止审讯过程中的非法取证行为,减少审讯室中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  相似文献   

14.
从犯罪者个性因素和犯罪环境因素两方面,对心理测试中的犯罪者心理进行分析。通过测前准备阶段分析犯罪者心理,缩小犯罪嫌疑人,确定侦查方向。正式测试时把握犯罪者心理,完整地将被测人与犯罪者区分开来,帮助侦查人员判断和逮捕犯罪嫌疑人,破获案件。  相似文献   

15.
侦查人员的讯问行为是讯问方法的载体,讯问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具体的讯问行为。羁押状态与非羁押状态下的犯罪嫌疑人权利存在差别,可分为完整享有和不完整享有权利。侦查讯问行为直接影响或侵害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从法律规范层面看,侦查讯问可分为指令性、禁止性和允许性讯问行为。在侦查讯问中,应大力提倡指令性讯问;应从犯罪嫌疑人权利、亲权是否受威胁、侵害界分讯问中的威胁、引诱、欺骗行为是否合法;选择性施行律师在场、检察机关介入讯问、全程录音录像等制度以抑止禁止性讯问行为;从讯问时限、语言和尊重嫌疑人人格等角度规范讯问中的允许性行为。  相似文献   

16.
讯问的目的是使犯罪嫌疑人形成供述动机,这就要求讯问人员在讯问中给犯罪嫌疑人施加一定的心理压力,也只有在犯罪嫌疑人感觉到强大的心理压力时,才能变抗拒动机为供述动机,并如实、彻底地供述全部犯罪事实。因此,讯问人员使用什么样的手段与方法给犯罪嫌疑人加压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17.
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是警察审讯室中出现较多的虚假供述类型,也是造成冤假错案的罪魁祸首。其产生与犯罪嫌疑人的服从、受暗示性和本能的生存需求紧密相关,但更多的是警察的强迫审讯策略所致。赋予犯罪嫌疑人审讯阶段辩护权并建立合理的讯问规则是减少审讯室中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8.
侦查讯问的博弈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弈论是研究理性行动者相互作用的形式理论,它正深入到经济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其原理也被广泛应用于这些学科。侦查讯问学本身也是一门研究参与双方决策互动的应用学科。讯问双方存在利益均衡点,运用讯问策略体现了博弈论原理,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面临不同“期望支付”的抉择,侦查讯问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讯问的博弈性充分说明供述原理存在着博弈论根据。  相似文献   

19.
我国检察讯问的定位,是检察院在法律监督活动和公诉活动中从事的讯问活动,主要是侦查监督中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对我国刑事讯问中的法庭讯问、侦查讯问和检察讯问进行比较.检察讯问监督的重点是从侦查到庭审的过渡环节。我国检察讯问具有司法审查、核证补证、顺利公诉、司法救济、辩诉交易等功能。法律监督通过检察讯问可能发现问题,但单靠讯问显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可以利用检察讯问之所长,在诉讼过程中发现疑点、阻断错案。  相似文献   

20.
“循序渐进式”是侦讯实战中常见的用谋方式之一,其一般体现造势类谋略中常规推进的意图。“循序渐进式”的一般条件是:侦讯意图已经暴露,案犯抵赖,有罪不供。其步骤为: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次后主;先客观后主观,先事实后动机;由表及里地讯问,由弱到强地强化攻势。对“7·2”谋杀案的侦讯进行实战分析,包括寻找适合侦讯情势的适应性目标;阶段性目标转向欠条,揭露了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非同一般的关系;追讯赃款下落,固定图财害命的证据;寻找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痛点,激其自尊,诱其悔悟。论及“循序渐进式”的一般性与特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