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已历经九年。申论作为一门独立的考试科目,是在我国古代“策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吸取了古代“策论”(对策)的优点,是对古代“策论”的借鉴、继承和创新。二者产生的土壤和含义、选拔人才的功能和方式方法、命题的形式和规则、答题的主体身份等方面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又有本质上的区别,申论和策论的异同,旨在承前启后,激发和增强公务员申论考试的创新精神和活力。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11)
兴中会与同盟会都是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所发起的革命组织,二者虽然都以"会"字结尾,但所涵盖的政治影响力却有所不同。兴中会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本文旨在厘清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异同关系,进而明晰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思想的发展态势及其革命信念。  相似文献   

3.
张瑞东 《学理论》2012,(17):84-85
《仪礼》、《礼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两部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产物,作为“礼”、“礼制”文化的承载体,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礼仪社会及礼乐文明本身.李安宅先生强调要客观地将《仪礼》和《礼记》这两部书用社会学的眼光来检讨一下,看看有多少社会学的成分.即用“内证的研究”(internal study),客观地审视书中对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及其对人们的行动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批判性地对国粹主义赋予其之神秘性进行“祛魅”.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34)
《春秋左传》中展现了对礼的不同理解,一种是俗常之礼,认为礼是一种仪式;一种是《左传》之礼,认为礼不仅仅是指礼仪,更重要的是礼治,即将礼与实际政治功能联系在一起;一种是孔子之礼,认为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依仁而行的礼才是人所必须守护的价值。这些不同的理解表明了对礼的认识,由形式转向实质,由外在转向内在,礼的含义得到不断的深化和丰富。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11)
儒家伦理学中关于"仁"的概念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又一贯是学界所关注的传统论题。有学者认为,儒家伦理的"仁"伦理和关怀伦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可通约性,即这两种理论被认为能够出现兼容的可能。然而,儒家伦理并不仅仅囿于关怀的层面,它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礼"作为秩序约束效用的需要。因而,重新厘清儒家伦理学说中"仁"与"礼"的关系,明确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认识儒家伦理和关怀伦理的本质区别,还原儒家伦理中"仁"的本来面貌,对于我们继承与发扬儒家传统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忠迅 《学理论》2012,(33):136-137
仁是孔子思想的基础,孔子之仁本质是一种践行的理论,具有特定的社会约定型,但并没有说明践行仁的内在根据。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发展了孔子仁学的思想,最重要的是践行仁的内在根据。了解孔子孟子仁的内在差别,有助于我们重振儒学理论,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价值,从而有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徐佰义 《学理论》2022,(10):37-41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通过建构“学以致圣”的道德实践路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礼”的核心思想。在《荀子》的开篇——《劝学》篇论证了“学”的重要性。该篇论述了“学”的重要意义“、学”的主要途径“、学”的终极目的等重要思想。在“学”的理论奠基之下,荀子批判了孟子“人性善”的观点,认为孟子不察性伪之分,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荀子之“学”是“化性起伪”的重要途径,与孟子之“思”形成了学思结合的致圣路径。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群体、尚和谐、求发展的民族,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民族精神传统,这与儒家礼学以秩为本、和为贵、时为大的特质是忠忠相关的.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支,礼学在民族精神的塑造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庸"存在着些许误读,因而有必要从历史文本的回归中考察"中庸"作为哲学范畴和方法论的本真内涵,探究"中庸"致"和"的时代价值意蕴。"中庸"是当下人们实现身心之和、人际之和、人与自然之和、人与社会之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我们在践行"中庸"之道时,要遵循"中庸"自身的两个基本原则,即"权变"与"时中"的原则,以利于我们立身处世、齐家兴业和治国安邦。  相似文献   

10.
<正>名始自孔子,后荀子继承并发扬。同是正名,二者学说各不同。孔子正名更具伦理政治的意义,荀子的正名兼具伦理政治和名理双重意义。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在正名中要做出区分实属不可或缺之维,先秦乃至整个后来的儒家文化里,几乎都是把这二者连在一起讲。通过比较孔子与荀子的正名思想,可以厘析正名的三条基本理论进路,即道德、制度与名理。  相似文献   

11.
在礼学形成之时华夏族已全面进入农业文明时代。在周代礼制下,田土分封与班爵禄相结合,农业收入是国家预算的基础,"积贮"始终是农耕民族的核心话语。田猎只是农业经济的补充成分,在礼制文化规约下,狩猎风俗已失去原始的荒蛮、强悍与血腥杀戮带给猎者的审美愉悦。农业立国的华夏族有土地般温厚宽阔的胸怀,田猎之礼承载了农业文化的精神气质与农耕民族的自然观与生态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2.
刘潇 《学理论》2013,(14):66-67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在小城镇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模式"的概念,并分别调查分析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各自的特点与发展状况。如今,这三种发展"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重读大师经典,通过对费老书中三种"模式"的异同进行归纳分析,能够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三种"模式"的发展条件、特点和趋势,从而为当今各模式的发展和转型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17)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与我国高校社会实践都是一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育模式。两者在内涵、目的指向以及效果作用上具有相似性,但两者在指导思想、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实施过程以及实施方式上都各具特色。通过比较两者的异同点,可以清晰地辨识出当前我国高校社会实践的优势与劣势,进而汲取国外服务学习的合理养分来优化自身,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的推进,道德日益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主体是全体人民,人是社会道德的承载者,是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道德、信仰危机已成为追求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试从孔子与西方道德哲学思想的视角探寻当今和谐社会构建的道德哲学基础,为我们评价和审视道德提供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5.
孔子和老子分别开创了儒、道德性思想先河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仁之德"和"道之德"为其特色的孔、老德性观,不仅代表了中国德性文明发展的两大历史趋势,而且在彼此融摄中共同维系着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传统与主干。新形势下,认真解读两种德性观的内涵,在思想"原点"的比较中探索它们在核心概念、主体价值取向和德性养成路径上的差异性,传承和弘扬以"社会伦理"见长的孔子德性观和以"自然伦理"见长的老子德性观,无论对于当代社会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还是对于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乃至两种文明的和谐与进步,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燕妮 《学理论》2010,(13):64-65
作为先秦两大显学之一的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视人之身若其身",这与基督教宣扬的"爱人如己"的平等之爱确有共通之处,但两者事实上都无法完全超越建立在血缘宗法基础之上的差等之爱。而另一方面,墨家和基督教所提倡的"爱"在其来源、诱因和爱的广度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社会英模崇拜和明星崇拜之异同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模崇拜和明星崇拜具有偶像崇拜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反映为两者的心理机理相同和行为机制相同;英模崇拜和明星崇拜又具有各自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反映为两者依存的社会秩序不同和导向的价值观念不同。由此,在当前的社会中,应当坚持对英模崇拜的“官方主导”原则和对明星崇拜的“满足与提高相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18.
布莱尔等标榜的第三条道路,既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半社会主义"、也不是社会党与共产党之间的"第三种社会主义",确切地说,它实际上是社会民主主义与欧洲保守主义之间的所谓"第三"选择.工党的自由主义化并不始自布莱尔与其精神导师吉登斯,但布莱尔、吉登斯的"新工党理念"的确使这一进程迈进了一大步.为适应经济、科技、社会、阶级和生存环境等各方面全球性变化,新工党提出的新的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与传统民主社会主义相比,在几个方面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和变化.  相似文献   

19.
孔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仁""礼"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德教化、法制规范及社会和谐思想对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时代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其形成有着深刻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当下社会价值观引领、价值体系构建、文化软实力提升、美好人格构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孔子"仁""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滋养与借鉴、传承和创新的内在辩证关系。孔子的"仁""礼"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突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重视个人与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国家义利观、落脚国家精神的筑建有着十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郭书林 《学理论》2012,(3):90-91
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771年,夏、商、西周这1300年的历史是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和走向繁荣的时期。古代刑法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奴隶社会国家形成并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和走向繁荣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刑法的发展。主要从三代礼与刑关系演变的角度看待三代刑法的发展,礼与刑的关系经历了平行发展、初步相融、交叉融合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反映了它们逐渐融合的趋势,而它们的融合程度与古代刑法的发展程度形成了正比例关系,促进了三代刑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