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论依法治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依法治国曹南屏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针,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提...  相似文献   

2.
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强调指出:政法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没有稳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都实现不了。因此,必须全党动手,全力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十几年来,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方...  相似文献   

3.
《中国司法》2002,(12):1-1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九五”时期经济立法工作的几个问题姜秀昶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今后15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建议》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法制建设大体经历了重视法制建设,到不重视法制建设,到现在法制建设迅速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三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法制建设开始步入正规,并得到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一个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基本上有法可依,执法力量逐步加强,保障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们的治国方略。我国法制建设在短短的20年间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其动力和原因是什么呢?在建国50年大庆之际,值得法学理论界探析和…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立法成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赖于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本文拟就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立法的有关问题作些探讨,以期对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有...  相似文献   

7.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法制建设杜跃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目标的确立,对政府法制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时,也为之提供了契机。因此,笔者就政府法制建设问题提出几点意见。一、转变旧观念,扫除政府法制建设中的思想障碍首先,转变过去对政府法制的狭隘认...  相似文献   

8.
胡云腾  袁春湘 《中国法律》2008,(4):20-23,79-85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重新起步.30年来,人民法院各项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宏伟目标,又是宪法的一项重要内容。西部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的进程。本文就西部民族地区法制建设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西部民族地区法制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与以法治农西南农业大学教授王锡桐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没有完善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不能确立和发展。法制建设是社会...  相似文献   

11.
50年来,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伴随着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行进,我们对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探索、失误、反思而逐渐成熟的过程,与此相适应,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也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曲折发展历程。在经过了不断地探索和努力之后,新中国的法制建设,终于实现了从“人治’任矿法治”的革命性转变。回顾这段历程,既给我们以启迪,也促使我们去思索。纵观新?囫0年的法制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即所谓的前30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立法作为国家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推动民主与法制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五大提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就为地方立法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树立新的立法观念,端正地方立法指导思想,切实维护公共利益。 坚持实事求是,从基本省情出发,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确定并实施立法项目。既要避免照抄照搬国家法律条文,又要防止违背法制统一原则,盲目追求“地方立法体系的完整性”。 …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卫生法制》2008,(6):29-30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整个社会始终处于深刻转型和快速发展之中,不仅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转型,而且逐步实现了政府管理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型,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卫生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卫生法制初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的三十年。卫生法制建设的发展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4.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之相适应。不仅要通过加强法制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社会秩序,完善国家组织规范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而巨要深入到市场经济的内部去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使市场经济自身的运作法制化。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一定意义上的法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需要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来保障,同时又为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社会条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内容,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方面。解除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基本制度范畴的…  相似文献   

15.
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史功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有着很长的封建社会历史,“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①因此,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党的“八大”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就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任务,并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道路作了有益尝试,提出了一系列正确方针,虽然这些正确主张未能坚持下去,但对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功绩是:一、把社会室义民主建设摆在国家政治工作的重要地…  相似文献   

16.
凌杰 《法学研究》1988,(6):78-78
由中国法学会召开的《十年法制建设理论讨论会》于1988年11月12日至15日在京举行。近百名从事法学教学、科研,以及立法、执法部门的专家、学者与会,就解放思想繁荣法学、法学教育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建设近期目标;我国立法制度的完善、政府法制建设的加强;我国司法制度的改革、法制监督制度的健全等四个方面展开充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人口城市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城市数目从1990年的418座已增加到1995年的672座。据预测,到2000年将增至800座,2010年增至1200座;城市化的水平从目前不足30%,将发展到2000年的35%,2010年的45%。伴随着中国城...  相似文献   

18.
《律师世界》2002,(12):1-1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О-О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  相似文献   

19.
<正> 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伟大理论,要求我们法学界运用这一理论,重新思考和探索我国法制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回顾建国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在充分肯定我国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两个明显的事实:一是建国头三十年,认真搞法制建设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年,十分之八九的时间不搞或严重忽视法制建设;二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九年来,加快立法步伐,立了许多法律、法规,但时至今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屡见不鲜,俯拾皆是。若问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特的现象?原因当然很多,就总体而言,从领导到亿万群众缺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不能说不是一个  相似文献   

20.
三十五年法制建设的发展过程表明,要振兴中华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我就经济审判和民事审判工作谈些情况和看法。经济审判工作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这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新课题。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在1979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