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徐瑗 《南风窗》2010,(9):51-53
世博会应当让我们的国际观,让国民的国际意识更高地提升,深切了解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特殊责任,让我们万众一心办好世博的精神可以影响未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学界提出了创建国际关系中国学派的命题。创建中国学派的要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问题意识”,二是反映中国之国际观或国际政治哲学。中国学派的基本进路就是“既要研究问题,又要思考主义”。国际问题研究的政策性和学术性之间存在复杂的辩证关系。只要整个学界有一种自然的分工,研究的是真问题,或构建的是具有知识增量的理论,中国学派就将在健康的研究生态环境中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在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集中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它既是中国当代外交政策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最鲜明的特征。通过结合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观等理论,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作为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重要载体,美国在制定对外政策时受到种族思维惯性的左右,对内表现为决策层与外事团队的多元性失衡,对外则体现在对具有异质种族或文明特性的国家难掩外交偏见。在新冠疫情的刺激下,美国进一步把公共卫生治理困局转化为强调“他者威胁”的外交言行,与国内排亚(亚裔)、仇黑(非裔)、反犹(犹太裔)、拒拉(拉美裔)等情绪相呼应。尽管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旨在修复美国的海外领导力、重树移民国家形象,但鉴于种族主义在美国外交史中的长期发展,种族秩序与其国内政治生态的同构基础和相似逻辑,加之新冠疫情诱发的现实困境持续扰动着美国社会的理性思维,其国际观中的种族意象投射愈加清晰,对美国软实力传播和其“民主灯塔”形象构成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2002年11月16日,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对中国进 行访问,据《简氏防务周刊》报道,中乌就光荣级巡洋舰“乌克兰”号的前途问题进行讨论。无独有偶,2002年10月8至15日,俄罗斯光荣级巡洋舰“瓦良格”号参加庆祝海上自卫队成立50周年的国际观舰式,本刊特约记者亲临现场参观,为读者带来第一手信息……  相似文献   

6.
南方朔 《南风窗》2013,(8):92-92
习近平的首次出访就列入了非洲,这实在是中国国家行为的重要宣示,它等于向世界宣告了中国的国际观,它不以支配别国为目的,而以和平互利、协助开发为目的。中国在非洲的表现,已对世界秩序提供了非西方式的选项。研究政治思想的,通常都把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视为现代政治的开端。它的理由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尚未形成国家的自主价值。只能被动因  相似文献   

7.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3年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席位得以恢复之前,中国的农业对外交往活动多集中在双边领域,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各有侧重,且呈波浪式向前发展。1960年代前,偏重于同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在1960年代国内经济困难时期,中国不得不努力寻找新的合作空间。到1970年代初,中国的农业对外交往逐步打开局面,并为此后的农业多边合作奠定了基础。中国农业对外交往所走过的曲折历程,与当时国际国内环境及国内农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一)今日之中国乃“世界之中国”梁启超曾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上世史、中世史和近世史三个时期,并相应地把中国的身份概括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梁启超:《中国史序论》,载《饮冰室文集》卷34,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25页)。无论这第三阶段始于何时(梁氏大概是以18世纪末的“海通”为开端),至少自中国的孤立状态被西方坚船利炮强行打破以后,中国就已被纳入现代国际体系,进入“世界之中国”的发展阶段。这个历史经验,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价值体系与国际观。在中国人看来,这个西方主导的外部世界所奉行的是弱肉强…  相似文献   

9.
经济市场化是通过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渐进过程。不同社会制度间的差异,决定了经济市场化的不同发展方向。近代以来,中国国内革命力量、改革力量的对比状况以及由此形成的特殊历史进程,是经济市场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历史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为经济市场化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也保证了经济市场化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0.
在冷战刚刚结束的时候,不少人曾经以为,随着两极争端局面的不复存在,人类也进入了一个“自由民主终结”的新时代,“万世太平”不再不可以想象。然而,话音甚至尚未落下,1990年在盛产石油的海湾地区,先进飞机与舰艇云集,便上演了血火烟尘齐飞的惨烈一幕。而在其后,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接踵而来。战争与暴力仍在这个世界游荡,这也给中国的对外交往和中国人的国际观出了一道题目:面对不时发生的战争与暴力,我们该如何对它们进行伦理和道德判断?对此,2003年发生的伊拉克战争是一个检验器,从中无疑暴露了当代中国知识群体在战争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制造"在国外的售价有些远远低于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政府的税收政策、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国内流通环节费用过高和汇率问题的影响等几大因素。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和中国在治理方面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它们的全球治理方式都为国内文化所塑造。由于很多共同的或不同的原因,这两个在“块头”上令人瞩目的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偏好秩序与稳定。  相似文献   

13.
纵观中国与国际金融体系互动的历程可以发现,中国从建国初期的国际金融体系游离者和挑战者,逐渐转变为普通的参与者,进而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许多学者在分析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动力时,大都认为国内和国际的双重作用决定了中国的自身定位,继而造成对于国际体系的不同态度以及融入程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国际政治研究》2004,(4):148-150
专  论钱其琛 :新世纪的国际关系 (4 5 )…………………………………………………………………………………中国外交叶自成 :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 (1 9)……………………………………………………………陈峰君 :加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战略意义 (1 2 4 )…………………………………………………………………刘德喜 :中国的发展与外交政策的走向 (1 2 9)……………………………………………………………………梁守德 :浅谈中国的新国际观和外交战略的新思维 (2 5 )………………………………………………………刘武生 :周恩来…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兴大国的崛起,传统上由西方世界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开始受到来自世界多极化的挑战。以减贫领域为例,中国国内贫困治理的成功经验为全球减贫治理提供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中国减贫治理强调主权国家在贫困治理中的主导性作用,国内各种社会力量的整合运用,通过发展解决贫困问题,立足国情、有效利用国际援助及对外援助的去意识形态化。中国开始将这些来自国内实践的有效经验合理整合到全球减贫议程中,促进相关治理机制改革及内容调整,进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贫困治理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当前美欧互"怼",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产生了公开而激烈的冲突。美欧矛盾是世界大变局在美欧关系这一局部的具体展开,是美欧各自对世界大变局的政策反应,有其深刻的观念基础、利益基础和国际观基础,因而当前美欧矛盾是结构性矛盾,而不限于事务性冲突。"特朗普冲击"与"特朗普主义"加剧了美欧矛盾,使美欧矛盾以更激烈的方式展开,但特朗普上台只是美欧矛盾加剧的催化剂,而非根本原因。未来美欧矛盾"渐行渐远"有必然性。无论如何,美欧关系的"蜜月期"已经日过中天,类似冷战时期的美欧军事同盟和冷战后的美欧"价值观同盟"难以再现,这将深刻影响国际格局与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既承认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又强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发展的具体性和特殊性。不同的民族国家,由于存在不同的国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必然走上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产生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围绕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我党确立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四位一体...  相似文献   

18.
再谈中国对外政策的“内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概是四五年前,在一次有关上个世纪40—50年代中国外交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本人在提交的论文中提出了中国外交的“内向性”问题。当时提出中国外交的“内向性”,是由两个因素促成的。首先是受到美国对外政策研究的影响。对外政策的“内向性”,借用的是冷战结束后一个时期里美国学术界描述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简单概念。其含义是指在苏联这个主要的外部威胁消失以后,美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根据美国国内政治的各种需要而非应对外部世界变化而制定的。中国对外政策的形成过程固然与美国非常不同,国内政治在其中的作用至今也不清楚。由于缺乏…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最剧烈的一次变化以及中国国内政治的一次巨大动荡,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国家都纷纷制裁中国或想要改变中国。在此严峻形势下,中国展开了积极的外交,实施了灵活的外交政策,很快打破了暂时的孤立状态,并更加开放和积极地融入国际社会。其中,对日本的政策也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与日本对华政策的不同变化而逐渐调整成形,即一方面基于同日本的友好而谋求建立一种面向21世纪的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政治和安全等方面对日本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20.
财经线     
《南风窗》2008,(22):16-16
周小川称中国需采取措施进一步刺激内需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近期表示,尽管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地区的消费和投资增长依然强劲,中国投资和消费增长形势良好,但中央政府仍可能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以进一步刺激国内需求。他说,实际上,中国国内市场的总体需求仍十分强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