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推求”是建党时期那一代先进分子“最终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方法和途径。100多年过去了,当年先进分子追寻和选择科学社会主义的样貌已被历史推远,而瞿秋白留下的记录他1920年赴俄采访实践历程和心路历程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这两部纪实文学作品,以灿然洋溢的文学语言、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细腻入微的写生笔法,  相似文献   

2.
张家康 《党史文汇》2002,(11):23-27
瞿秋白罹难已经60多年了,他在就义前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最后遗言———《多余的话》。这份带有自传体性质的历史文献,将他自己涉身人世、投身革命的经历、感受,毫无保留地直抒出来。瞿秋白将其称之为“最后的谈天的机会”。他要“说一说内心的话,彻底暴露内心的真相”。然而,正是这些“内心的话”,给后人留下了永久的历史困惑和话题。但是,只要我们置身于产生《多余的话》的历史场景中,就会对作者的生命苦旅有些真切的体味,就会对《多余的话》的迷疑有一个正确的解。我离开了“自己的家”瞿秋白出生在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官宦…  相似文献   

3.
《多余的话》是瞿秋白1935年被捕后在国民党狱中留下的一篇特殊文字。没有这篇《多余的话》,以瞿秋白对革命的贡献,以他慷慨赴死、义薄云天的英雄壮举,毫无疑问应牢牢镌刻在共和国的烈士纪念碑上。然而,正是由于这篇《多余的话》,使得瞿秋白身后并不安宁,荣辱毁誉,大褒大贬伴随了他几十年。那么,瞿秋白为何要写《多余的话》?这是“叛徒的供状”吗?它真的多余吗?读罢此文,相信你会对瞿秋白以及他的《多余的话》有更公正、更深刻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1935年 6月 18日,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英勇就义的忌日。这一天,在福建长汀的中山公园,他高唱着《国际歌》和《红军之歌》,留下了“为中国革命而牺牲,是人生最大的光荣”的崇高珍言,高呼“共产主义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从容饮弹身亡,年仅 36岁。 时隔 15年,毛泽东为出版《瞿秋白文集》作出版题词时写到: 瞿秋白同志死去 15年了。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来。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雅菲 《奋斗》2006,(5):64-64
1920年秋,瞿秋白以北京《晨报》记者身份,赴苏俄考察,自北京抵达哈尔滨后.由于通往赤塔的火车被谢米诺夫白匪破坏.瞿秋白与同行的两位记者在哈尔滨住了50天,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对哈尔滨进行了考察,著名的报告文学《饿乡纪行》的前几章,就是在哈尔滨完成的,他在这本书中说,他在哈尔滨首先“得到共产主义空气”。  相似文献   

6.
瞿秋白的《多余的话》是在不变节投敌的前提下,一个致力于“求生图存”的特殊文本,可以从中看到瞿秋白的生之顽强和智慧.文中并非全是真话,因其不符合他坚决革命的真实经历,也不符合他在狱中最后慷慨赴死的真实表现.《多余的话》是写给敌人看的,其实际意图,就是在守住底线和尊严的前提下,试图脱离虎口.为此,他剥离自己与政治的关系,将自己还原为一个“文人”,对自己进行了严苛的剖析,写下了诸多消沉、伤感和过度自轻自贬的文字.瞿秋白剑走偏锋,在“中性”的边缘与国民党高层展开生死博弈,但终因不肯放弃自己的信仰而遇难.  相似文献   

7.
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曾多处讲到“历史的误会”,归纳为:时代潮流的偶然机缘,将他推向了政治的彼岸,当陈独秀退出中央之后,又“取陈独秀而代之”;“一个平凡的文人,竟虚负了某某党的领袖的声名十来年”。据此,史学界大多认为《多余的话》中包含着消沉、灰暗的东西。显而易见,如何认识瞿秋白提出的“历史的误会”这一问题,对于评价他及《多余的话》是为关键。为此,弓力特以《评瞿秋白的“历史的误会”》为题撰文说: 瞿秋白对马列主义有一定的了解,对中国革命问题也提出过一些正确的主张。他留俄入  相似文献   

8.
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中共常州市委四个单位联合摄制的大型文献纪录片《瞿秋白》日前在南方开拍。 文献纪录片《瞿秋白》,将全面反映瞿秋白一生的光辉业绩和革命的精神风貌以及高尚的品德。它把秋白写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非常真实的人”,而不是虚构的、概念化的、抽象的人。作品坚持精品意识,在求实的基础上创新,达到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统一,有较强的可视性。它是一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可以使广大人民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瞿秋白伟大的一生,学习秋白一生追…  相似文献   

9.
瞿秋白罹难已经60多年了,他在就义前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最后遗言——《多余的话》,这份带有自传性质的历史文献,将自己涉身人世、投身革命的经历、感受,无保留的直抒胸臆、坦露真情。瞿秋白将其称之为“最后的谈天机会”。他要“说一说内心的话,彻底暴露内心的真相”。然而,正是这些“内心的话”,留下了永久的历史困惑和话题。  相似文献   

10.
熊坤静 《世纪风采》2008,(11):42-43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于1933年初出版后,立即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瞿秋白在《〈子夜〉和国货年》一文中高度评价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瞿秋白的预言被后来历史的发展所完全证实。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国内拥有众多的读者,而且已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多种文字,国际影响也十分广泛。日本著名文学研究专家筱田一士推荐开列的20世纪10部世界文学名著名单中,便有《子夜》。  相似文献   

11.
徐启基先生在《中共党史研究》杂志1996年第6期上著文,评价瞿秋白的绝笔诗认为:“这首绝笔诗,反映了这样一种健康思想:他由于坚定不移信仰马克思主义,所以虽身处逆境也不忧伤”。笔者对这一结论略有不同意见,现提出以下看法就教于方家。瞿秋白的绝笔诗题为《偶成·集唐人句》,由序、诗和跋语组成(此处不再赘引),其中叙述了夜梦景象、翌日因感读诗、集句得诗与临行言志的过程。全篇记述完整,思路清晰,、文字精炼,是我们研究霍秋白当时心境和理解这首诗的第一手资料。同样,瞿秋白在狱中所写的长文《多余的话》和其他诗作,也是…  相似文献   

12.
自研究瞿秋白那天开始,瞿秋白就义前写下的《多余的话》就进入我的视野,引起我浓厚的兴趣。我曾一遍又一遍地认真研读了瞿秋白在1935年5月22日写下的《多余的话》,广泛寻找并研读了学界对瞿秋白《多余的话》的诸多评论。《多余的话》让我一次次越读越感动,深惜烈十之不幸;有些评论则让我越读越难过,哀叹世人之不解。  相似文献   

13.
姜圻 《学习月刊》2023,(12):53-54
<正>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张秋实教授的著作《瞿秋白与莫斯科——〈俄罗斯解密档案〉研究》由河南人民出版社于2022年7月付梓。该书是作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瞿秋白与俄罗斯解密档案研究”的成果,是作者在已经独著出版《瞿秋白与共产国际》(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解密档案中的瞿秋白》(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和发表数十篇相关论文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运用《俄罗斯解密档案》(以下简称《档案》)及相关资料,深入开展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先锋队》1997,(2)
毛泽东尊称瞿秋白为老师之缘由1934年2月初瞿秋白从上海来到江西中央苏区后,毛泽东经常尊称他为“老师”,此事有个“出典”。事情发生在1927年。某日,34岁的毛泽东兴冲冲地赶到上海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编辑部,送上稿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谁知工...  相似文献   

15.
瞿秋白对华岗《中国大革命史》的批评,立场问题是核心,但其实质是双方对具体问题的看法差距,事实上,由于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瞿秋白和华岗更多地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趋向,即对资产阶级的看法和中国革命道路的分析,都存在“左”的倾向,而这其中掩盖着的知识分子的心态的变化,在他们的论述中,也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16.
自研究瞿秋白那天开始,瞿秋白就义前写下的《多余的话》就进入我的视野,引起我浓厚的兴趣。我曾一遍又一遍地认真研读了瞿秋白在1935年5月22日写下的《多余的话》,广泛寻找并研读了学界对瞿秋白《多余的话》的诸多评论。《多余的话》让我一次次越读越感动,深惜烈士之不幸;有些评论则让我越读越难过,  相似文献   

17.
瞿秋白不仅是革命家,还是著名的翻译家。他是我国最早从俄文原文直接翻译苏俄文艺作品的翻译家之一,他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发表于1923年6月15日的《新青年》第一期。  相似文献   

18.
《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瞿秋白早在上海养病期间便发表文章,对其新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到达瑞金后,瞿秋白任红中社社长,主编《红色中华》报。他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改善了《红色中华》报的实际工作,目标性更强,办报方针更明确,新闻业务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瞿秋白主编的一些党报,《红旗周报》和瞿秋白的关系不是太紧密。《红旗周报》发表瞿秋白的文章不到20篇,且篇幅大都较短。但是,瞿秋白是在1931年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才逐渐开始在《红旗周报》发表文章的,这是瞿秋白在党内遭到批判被边缘化后为重新适应"左"倾中央而做的最后努力。《红旗周报》见证了瞿秋白的努力,最终也以一篇社论和一篇署名文章宣告瞿秋白希望的彻底破灭。而《红旗周报》也在不久后的1934年初停刊。瞿秋白政治生命的基本终结和《红旗周报》的停办,伴随着中央红军的长征,正象征着"左"倾中央极端政策的破产。  相似文献   

20.
《党史天地》2007,(8):8-9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宛希先、陈仕榘支持毛泽东兵退湘南 “八七”会议后,瞿秋白曾在同部分政治局委员商量分工时,提了毛泽东。瞿秋白很赏识毛泽东的才华。一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经瞿秋白手问世后,不仅震动中国,连共产国际也给予高度评价。毛泽东和瞿秋白可为难得的知音。但当瞿秋白要毛泽东留在中央当宣传部长时,毛泽东婉拒了,他决心上山下湖,与绿林好汉交朋友,做改造土匪工作。国共分裂,国民党要杀共产党,眼下头等事是要抓枪杆子。瞿秋白无奈,批准了毛泽东的《湘南暴动计划》。毛泽东还要求中央从南昌暴动部队派一、二个团参加他计划中的秋收起义,瞿秋白同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