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意味着国际格局在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在变,科技革命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在变,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变。当前,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一方面因为主体参与不足、治理理念分歧、多元主体冲突等,面临合法性危机;另一方面因为治理效用赤字、治理制度失灵与滞后等,出现了有效性危机。中国不仅是全球治理的全面参与者,也是全球治理变革的倡导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提供全球治理变革的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的目标引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是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打造多边主义合作是全球治理的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2.
桑建泉 《前线》2023,(6):34-37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回答时代之问的中国智慧,是当代人类共同利益的观念表达,是各国人民希冀和平发展的价值诉求。作为探索人类美好生活如何建构的全球治理话语,开放创新构成其思想基础维度的话语特质,多维关怀构成其内容结构维度的话语特质,解释性与建构性兼具构成其功能引领维度的话语特质。在两个大局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话语影响力的路径在于:坚守其人类解放理论底色,注重阐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改善的一致性,通过回应人类重大现实关切繁荣发展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3.
全球治理是指治理主体(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为应对全球性问题(安全、经济、环境、犯罪等)而进行的制度性协商与合作。全球治理民主化要求在进行全球治理的进程中,参与治理的各方应对议题的基本概念、合作的对象以及应遵守的规范具备基本共识,否则就会导致民主赤字。当前全球治理民主化进程所面临的主要阻碍在于因参与主体之间实力不平等所导致的议程不明确、主体缺协作以及规范单一等民主赤字。以全球人权治理为例,各国在参与人权治理的进程中仍然存在对基本人权缺乏共识、行为体缺乏沟通以及人权规范缺乏对话等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总结中国国家治理和参与全球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对全球治理民主化的系统性阐释,为缓解民主赤字提供理念和行动上的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治理议程上强调和平权与发展权的优先性,在治理主体上强调各主体间的平等与合作,在治理规范上强调共商共建共享,为全球治理民主化进程提供一种代表性与包容性兼备的中国方案。提升全球治理水平、改革全球治理体制必须跳出西方中心思维和零和博弈思维,推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才能缓解当前全球治理民主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推进人类共同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而全球生态治理也面临公正价值诉求缺失、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治理中存在责任“赤字”等现实困境,严重阻碍生态善治的实现。面对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条件的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治理突破了地域空间和主权国家的局限,呼吁世界各国在治理过程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结合历史责任和国情实际,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全球生态治理,重塑全球生态价值观,凝聚生态共识;重构全球生态利益观,实现利益共享;重建生态责任观,彰显责任担当,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家园,为破解全球生态治理困境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而全球生态治理也面临公正价值诉求缺失、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治理中存在责任“赤字”等现实困境,严重阻碍生态善治的实现。面对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条件的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治理突破了地域空间和主权国家的局限,呼吁世界各国在治理过程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结合历史责任和国情实际,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全球生态治理,重塑全球生态价值观,凝聚生态共识;重构全球生态利益观,实现利益共享;重建生态责任观,彰显责任担当,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家园,为破解全球生态治理困境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唐瑭 《唯实》2018,(5):17-20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并于同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在2017年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面对全球治理的挑战,"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随着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现行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机制在法律规范、主体协作及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暴露出诸多不足,碎片化的治理现状与系统化的治理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完善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机制的新视角,该理念指导下的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机制的核心是规范治理体系内部的要素流动以及多元主体的治理行为。应从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目标、治理理念、治理手段五个方面构建系统有效的治理体系,以有效缓解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引领、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和谐世界的法治理念为基础的,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国际法治观的具体体现和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关系法治化的结晶,国际法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法治保障。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内涵包括规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价值体系,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繁荣的目标,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基础。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举措是加强对国际法前沿问题的研究,完善全球公正的数据安全规则,提升中国全球化治理能力,构建中国国际治理的法律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建设从理论上来源于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历史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国际秩序观的演进,文化传承于中国文化中的“天下共同体”思想,实践立足于全球治理秩序变革的现实需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论内核、以多维文本传播为话语方式、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实践路径,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面对西方价值渗透、西方话语传播强大等因素挑战,我国应不断完善中国综合国力基础,塑造人类共同价值的话语,增强国际制度性话语权,打造融通中外的人类命共同体话语传播体系,以推进国际话语权提升和全球治理秩序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延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自然共同体,全球意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全球化治理存在的现实问题是国际关系发展仍然以西方国家为中心,国际政治秩序仍然以西方强权为主宰,人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自然生态危机。推进全球化治理的主要举措有:改革联合国体制是推进全球化治理的现实基础,共同制定国际规则是推进全球化治理的关键措施,生态法治建设是推进全球化治理的重要抓手,"一带一路"倡议是推进全球化治理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内涵、要义和实现路径在发展中不断明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表达,吸收和借鉴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中国外交理论,扬弃和超越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要在战略和战术上同向发力,使其成为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史,既是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历史,也是根本改变世界发展态势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奉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国际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的重大理论贡献,在21世纪愈加迸发出真理的力量。从历史渊源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吸收借鉴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政策的思想精髓;从现实关照看,它是推动世界各国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朝着更好方向发展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从价值意义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当代中国外交方略的新成果,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时代发展和世界进步的需要,是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与世界人民的美好追求。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两者相互依托、相伴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应在明确共商共建共享的共同原则基础上,达成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并从建立伙伴关系、营造安全环境、谋求经济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以及构筑生态体系五个方面做出共同行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实现。  相似文献   

14.
钟明华  缪燚晶 《探索》2020,(2):25-33
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未来走向问题,习近平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答并提出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要求。要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充分把握其核心内容是关键。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资本主义文明超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旨趣坚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境界升华三方面型构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命题,为整体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立场、方法和原则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袁伟华 《理论建设》2020,36(1):49-54
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形成全球性空间。这是生产力高度发达,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密切联系的结果。但是,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空间中,空间正义的缺失造成了空间内的紧张关系,危及全球空间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构建全球空间正义的中国方案。在理论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政治、安全、经济、文明、生态等领域阐释了空间正义的内涵。在实践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全球化的动力基础,筑牢空间正义的根基;促进全球空间的平等参与,推进空间生产正义;调整全球空间的分配模式,推进空间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16.
乡村社会公共性是构建乡村共同体的关键要素。改革开放后,在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乡村社会公共性逐渐消解,乡村共同体面临解析的危险。随着项目治国成为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式,进村项目将国家、社会与市场连接起来,通过公共空间再造、公共领域重塑和公共人再生,促进乡村社会公共性再生产,重构乡村共同体,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张汝立  刘帅顺 《求实》2022,(1):27-42
社区信任是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前提条件。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行政信任和人格信任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任机制。行政信任是指对社区行政组织的认同,行政主导、行政在场和行政加冕程序强化了行政信任的生产与再生产,使行政信任具有了可迁延性。人格信任是指对社会组织这一外来治理结构的总体性疏离和对其中个体行动者的特殊化信任,具体化信任、功利性信任和总体不信任是人格信任的基本特征,因此人格信任具有不可逆性。超越对社会组织的人格信任需要从建立总体性关联、把社会组织推到前台、提升服务自主性与专业性、加强制度宣传与公民教育等四个方面着手。唯有如此,才能走出社区治理的"共同体悖论"困局,真正发挥社区信任的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18.
社区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以治理求和谐,是当前我国社区建设的现实路径。以治理求和谐,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治理与社区和谐之间有着内在的亲缘关系;以治理求和谐,充分考虑到我国社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创新空间;以治理求和谐,必须从内源性上培育社区公共领域,扩大公民参与,从外源性上完善社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