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永俗词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入宋之后 ,由于歌舞宴饮、浅斟低唱的享乐世风的滋蔓 ,形成了尚艳、尚柔而趋俗的局面。在这种人文环境中 ,受世俗文化的市井风情的熏染 ,柳永词张扬出鲜明的“俗”的创作个性。其俗词的兴起 ,代表了当时追逐流俗的审美取向和创作趋向。他的词“为情所役”,多用俚曲慢调、鄙俗之语 ,恣意抒写世俗的男女情爱 ,源流上承接晚唐五代温之花间词而来 ,却更具有浓厚的市井艳俗味。柳永词与晏、欧词虽有雅俗之分 ,一为贵族雅词 ,一为市民俗词 ,但晏、欧词的富贵气与柳永词的市井态 ,本质上都是一种俗。柳永词的“以俗为美” ,往往遭人訾议 ,但是从柳永到周邦彦的百余年间 ,大凡北宋重要词家 ,或扬或弃多染指其间。  相似文献   

2.
词体诗化的风气并不始自东坡,在他之前,词体就有着诗化的趋势,这个问题一直少人关注。祝颂词作为宋词中一大题材类型,问津者不多,经过仔细考察,发现祝颂词对苏轼之前词体的诗化,有着推动作用。晚唐五代时期的祝颂词,具有言志特点,是词早期的诗化;北宋政权初建之时,在祭祀活动中将宗庙观念纳入词中,是词在内容方面的诗化;宋初唱酬风气盛行,诗风与词风互相渗透,祝颂词中体现出西昆诗风,是词在风格方面的诗化;柳永的谀圣词中表现了仕进的理性追求,晏殊的寿词中蕴含着节制而理性的人生情致,是词在情感表达方面的诗化。  相似文献   

3.
范晓燕 《求索》2007,(12):167-170
北宋词坛,柳俗、苏雅各自构体开派,但又未免偏于一端。周邦彦继之而来,取柳、苏之所长的同时救偏补弊,将词体引入更趋于成熟化、典雅化的发展轨迹。固然,周邦彦艺术上的开阔气度不如柳永,内容上的拓新境界逊于苏轼,但其词在表现形式上穷极工巧,既讲究言情之含蕴清丽、辞句之精工圆润,又着力于篇章之缜密变化、声律之谨严和婉,这是柳、苏词未能所及的。周邦彦词折中于柳俗、苏雅之间,另开浑雅典丽一派,亦雅亦俗而又去俗从雅,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至高审关境界。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称“清真,集大成者也”,客观地看,周邦彦词技巧功力之博大精深.实为北宋词集雅俗之大威者。  相似文献   

4.
北宋中期较有影响的是豪放派词的开拓者苏轼,而把慢词创作引向通俗、市民化道路的则当是柳永。自此,婉约词风雄踞北宋词坛,苏轼对词的革新竟未能起到很大的反响。但是,他把词的创作由俗的领域向文人士大夫的方向转化,这个贡献在词的发展中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北宋后期词似乎有些传承性地努力摆脱柳永的“俗”向“雅”的方向回归。在这  相似文献   

5.
李岳 《湖湘论坛》2007,20(5):100-102
蒋捷是南宋的一位重要遗民词人,著有《竹山词》一卷.其词风格独特,有继承前人的一面,又不专主一家,且颇有创新,因而在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若简单地将蒋词的风格归为"辛派"、"姜派"或只追求形式的"格律派",都是偏颇的.  相似文献   

6.
柳永与成语     
安宁 《福建乡土》2006,(6):31-32
唐诗宋词,是我国脍炙人口的古代传统文化。苏东坡、柳永、辛弃疾并称为宋朝三大著名词家。他们风格各异、成就辉煌,把宋词推向顶峰。柳永,初名三变,字耆卿,又字景庄,是福建武夷山白水村  相似文献   

7.
有人向宋仁宗推荐柳永,宋仁宗“材料”都没看,提笔就作了“重要批示”:“且去填词。”北宋柳永与宋仁宗之间曾有一段著名得近乎泛滥的公案,柳永学了点“文武艺术”,想卖与宋仁宗,宋仁宗有点看不上,柳永便又急又恨,心怀不满,骂宋仁宗“好不识货”,“口是  相似文献   

8.
一柳永是北宋词坛高手,武夷山是他的出生地。到武夷山不去见见柳永,肯定会留下遗憾。热情的东道主似乎把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照顾到了,却没有安排去看看“柳永”。于是,在拜谒“朱熹”的路上,我和同行的唐瑜先生便匆匆拐了一个弯,来到了“柳永纪念馆”。这是一尊大理石雕像:风尘仆仆的柳永刚刚步出家门。柳永要去哪里?他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不是曾自谓“流浪词人”吗?难道那尘世的风风雨雨并未使他疲惫,依然眷恋着家外的万千风景吗?二武夷山碧水丹山,人杰地灵,曾孕育生成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历代达官来这里印下过足迹,…  相似文献   

9.
离合词是汉语里特有的一类词,也是汉语本体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与中文信息处理的一大难点。就根植于汉语事实,对现代汉语离合词进行周遍性调查,提出现代汉语离合词分为典型离合词和非典型离合词,将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现代汉语离合词,对现代汉语离合词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定性分析,为判定现代汉语离合词给出了确切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0.
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又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因排行第七,故又称柳七。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是我国词曲史上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开拓者,他转变词风,用俚语入词,使词从上层社会回到市井里巷中,对词的形式的发展和词的艺术表现手法都作出了贡献。遗作有《乐章集》,集中除少数当时流行的小令外,绝大多数是长调,而且有不少是他创制的。他写的《雨霖铃》就是柳词艺术风格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全词云:  相似文献   

11.
柳永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位标识性人物.他大量创制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绝对主体的传统体式;他开创俚俗词派,改变了以"雅"为绝对主体的传统风格;他创作主体介入,改变了以人物类型表现为绝对主体的传统方式.柳永在北宋词坛这个"极其变"[1]的时代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苏轼称得上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才。他在文学创作领域中,诗、词、文、赋等各种文体卓有建树,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同时,他在书画艺术方面,成就也很突出。苏轼的诗词风格富有个性,同时也具备了宋诗词风格的某些主要特征。可以说,宋诗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征在苏轼中的作品已十分突出。尽管前人对苏轼“以议论为诗”、用诗来说理多有所指责,实际上,这正是苏诗另辟蹊径之所在。由此感到:  相似文献   

13.
李春丽 《前沿》2010,(17):198-200
张翥是元代诗词大家,现存《蜕岩词》两卷。从词艺方面,张翥精通音律,多才多艺,在表现技巧上效法南宋姜夔一派,当属词艺的行家里手,堪为“一代之冠”;从词风方面,其主流倾向是清丽典雅,同时又具有萧散豪迈等多样风格,呈现出南北兼容的特色,在词史上具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辛稼轩三类民俗词的分析,探讨生活民俗摄入到词中表现出来的文化意识以及对稼轩词作的影响。稼轩之祝寿、送别、宴饮词显示了词人反映的社会交往民俗事象的广泛性与传习性,稼轩之节序词体现了他对节序民俗题材的撷取与升华,稼轩之农村民俗词表现乡风民俗对词人个人习俗的传递与共振。  相似文献   

15.
以歌妓为参照物,词人兼有词中的自我、词外的自我双重身份,前者指向娱乐生活,后者指向主体的精神境界,分别显现出词人游戏与严肃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二者的结合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苏轼是完美的典型;前者向后者的逾越是对社会的挑战,柳永的遭遇最典型。词人对后者的选择高扬了人类形而上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6.
张会  裴晓真 《青年论坛》2002,(3):104-105
网络汉字词是网络语言的重要建筑材料。本文重点从造词的角度对网络汉字词的生成进行了分类研究 ,认为网络汉字词虽然形式特别 ,但它们毕竟是在现代汉语词汇基础之上产生的 ,它们的生成仍然符合汉语词汇的构造规律 ,因此 ,我们完全有可能对其发展走向进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7.
罗曼 《理论月刊》2005,(5):123-125
在语言系统中,词具有体现若干规律性的内部结构特征.对具体语言里的词而言,词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词在参与言语活动中所起到的重要性通过词与词之间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体现出来,这些关系进一步说明词能较为集中地反映语音、语义和语法在具体语言里的统一性.此外,词还凭借其种种语言特性与其他学科建立联系,在互动中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18.
词族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词族指某一概念的同义词的总和,广义词族指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群词语聚合体。词族与同族词、同源词、同素词、同缀词等术语既有区别又有交叉。传统的声训、"右文"及转语等研究为词族研究奠定了基础,现代词族研究虽从意义、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极大开拓,但仍存在概念不一、厚古薄今、方法单一、缺乏系统性等不足,词族应用研究也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9.
谭献在晚清同光年间学界、词坛影响至巨,为常州词派继往开来之一大家。从词选本批评和编辑词选实践来看,谭献对常州词派系列选本大加揄扬而批评浙派《词综》补辑选本,委婉肯定《草堂诗余》;编辑《箧中词》和《复堂词录》选录由唐至清之词,皆可见到谭献阐扬推衍常州派词学之主观意图,但其同时又不固守宗派门户之见,颇能折中二派之长而避其短。  相似文献   

20.
郭凌云 《求索》2013,(6):133-135
仁宗朝词坛是宋词发展的第一个成熟繁盛期。仁宗朝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导致了仁宗朝词坛的兴盛和新变的产生。“无南北之异”的取士政策促进了仁宗朝词的兴盛;分别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中心进行的词学活动.促进了仁宗朝词坛疏隽与婉雅两种词风的产生:词之功能发展至仁宗朝有了极大的扩展。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大词人产生于仁宗朝,并不是偶然现象。对仁宗朝词坛新变的探析,对更好地把握词史流变、进行词家的个体研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