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栋 《法学论坛》2012,(2):70-75
英国作为创建近代宪政制度的开路先锋,既没有成熟的宪政模式可资借鉴,也缺乏系统的宪政理论以供指导。然而,英国宪政却在实践中运行顺畅、效果良好,并在总体上表现出平稳性与实用性的特征。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议会主权与司法独立相结合的宪政体制。前者关乎国家的内政、外交及其国家治理,通过不同权力之间的配置制约王权;后者关乎社会秩序与正义,通过特殊的"技艺理性",以看似顽固不变的改良方式维持着对于任何专断权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陈晓枫  苏艾平 《法学评论》2007,25(5):133-142
中世纪英国的封建政治直接生成了英国的宪政思想和体制,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探其缘由的契约原因论、非契约原因论等主张,莫衷一是。设若从契约的特征出发,探求封建契约的财产对价原因,归纳其精神理路,仍然有研究必要。除契约外,客观规则的沿用,使得各种保护自由、财产以及限制王权的法律和惯例,能在贵族与国王的斗争中实际地发生作用。延至中世纪晚期,英国已经形成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平衡的宪政结构,从而铺就了通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赵静 《法制与社会》2012,(2):133-134
现代的民主政治和宪政体制,主要是通过政党来操控政治活动的运行.一国的政党制度也就成了其政治制度的核心.政党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的民主型政党制度也就演变成宪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政党制度与宪政之间的关系,对于推进宪政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政党制度的国家,政党政治比较成熟,其基本特征是两党制,本文简要介绍了英国两党制的形成和英国政党制度的特征,进而探讨英国内阁制两党制与其宪政体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传统与变革:英国宪政的成长之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和建立宪政的国家。经验主义的哲学思想基础、保守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立足于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宪政道路 ,构成了其宪政的主要特征。大革命前的社会结构奠定宪政成长的基础 ,通过对传统的继承和变革使社会结构日益成熟即市民社会的成长与壮大 ,标志其宪政之路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5.
英国宪政作为近代宪政制度的开路先锋,在没有现成理论的指导下,其内在制度设计看似不合理,却在实践中运行顺畅,效果良好,并在总体上表现出平稳性和实用性的特征。相反,在欧陆建构理性主义指导下,法国、德国的宪政制度几经动荡和破坏。之所以产生如此不同,是因为英国宪政不仅在实践经验指导下自发生成了具有私法意义的正当行为规则,而且英国宪政能够在理性思考下适时地升华出具有公法意义的组织规则,从而实现经验与理性的完美结合。因而,经验理性是英国宪政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源。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的形成史并不是纯粹的经济史,它还是一定制度条件下的产物。近代在英国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中,产权、市场、公共财政的确立构成了其制度变迁关键环节。在英国自中世纪以来所坚守的宪政传统有利于私人产权保障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近代早期,英国国王"特许权"的废除标志着市场公平竞争机制在英国的确立。市场经济需要私人产权和市场公平竞争机制,但同时也需要公共财政以弥补市场交换无法提供公共服务的不足,17世纪末英国通过代议制民主完成了公共财政建构。作为英国市场经济形成的基本线索,英国通过宪政传统保障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适度分离,通过代议制民主促成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必要合作;而两者相互平衡互补所形成的宪政民主制,构成了支撑近代英国市场经济生成的制度根基。  相似文献   

7.
议会对税收的不同态度导致了英国、法国自中世纪后期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本文以征税权为切入点对此过程予以考察,试图得到一些有关税收与宪政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自由是近现代西方社会的基本价值,是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石和源泉。宪政是在自由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体制,自由乃宪政之根。对近现代中国而言,宪政的困境有两个一是社会价值系统的缺失,传统中国很难发掘出用来构筑宪政制度的思想资源;二是历史语境的错位,在严酷的二十世纪里,中国的宪政建设并不具备适宜和充分的条件。中国宪政制度的生机寄托于这两大困境的消除。  相似文献   

9.
自1982年现行宪法颁行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民主与法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宪法学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对于公民宪政意识的研究却显得比较薄弱,尤其是关于公民宪政意识问题的实证研究、定量分析,更是寥寥无几,近乎空白。正是基于这种状况,组织关于公民宪政意识问卷调查与现场访谈,通过这种实证研究的方式,不仅为我们定量分析公民的宪政意识提供了第一手的实证材料,而且也为我们准确评估我国宪政建设的状况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从而也为我国宪政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宪政:中国的困境与出路——梁漱溟宪政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述介梁漱溟先生关于宪法与宪政的基本看法 ,特别是他从不同人文类型的观照中对于中国模仿、移植西方宪政的困境的分析 ,有关中国走向宪政之路的思虑 ,同时并述及各种政治力量对此所作的反应 ,指出在中国近代百年宪政思潮中 ,梁漱溟宪政思想的特立卓越处。  相似文献   

11.
徐国栋 《现代法学》2011,33(4):26-40
本文以对Quod principi placuit,legis habet vigorem的正确翻译为起点,还原了帝政分权时期元首与元老院分权、共治的宪政局面,批驳了罗马无宪法论以及私法巨人、公法矮子论,揭示了某些英语世界的作家故意误译上述拉丁短语以彰显英国宪政优越论的阴谋,展示了短语作者乌尔比安的思想体系中的宪政倾向,对延长西方宪政史的时间链条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律必须认真对待习惯——论习惯的精神及其法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涛 《现代法学》2011,33(2):16-25
习惯由个人习惯(含本性和习性)与社会习惯(含习俗、惯例)构成。个人习惯是社会习惯的根基和源头,是习惯的核心和力量之源。习惯的精神是个人性而不是社会性。习惯精神个人性的法律意义在于它能改善法律自身的内部结构,强大其功能,为法律顺畅运行提供了最基本的内部力量、广泛的人性基础、深厚的合法性根基及其获得合法性的自然化机制。法律要想获得人们普遍而有效的遵循,必须认真对待习惯。  相似文献   

13.
魏建国 《北方法学》2011,5(5):28-40
现代化进程中的治道问题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点,不过,以宪政有无为线索的考察与比较研究还不是很多。事实证明,宪政是制度中的重中之重,而一旦出现宪政缺失,它对社会治道的消极影响远非一般制度能比。由此也决定了在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治道问题时,宪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线索。通过考察近代法、英、美三国现代化进程中宪政的有无及其治道影响,以及当下世界各国宪政的复兴及其所引发的治道变革,可以发现宪政之于人类制度文明、之于人类现代化进程中良治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吉玉泉 《行政与法》2005,(8):104-106
合法性所强调的是行为主体的行为有法律的根据,违法所表达的是主体的行为违背了法律的规定。在宪政体制下,对主体行为的法律评价因主体的性质不同而有区别,对公权主体的行为范式的要求是行为合法,对私权主体的行为范式的要求是行为不违法。  相似文献   

15.
宪政一词从清末以后逐渐成为官方与学术界的常用词。在1949年以后的前30年,宪政一词被逐渐贬值直至最终消失;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后30年,宪政一词经历了艰难的解禁期。1993年法学研究开始全面涉及宪政领域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直到2006年宪政研究才真正从政治上解禁。中国宪政研究的艰难历程昭示我们:宪政研究有赖于宪法权威的确立与宪法基本观念——法治、人权——的被接受;宪政研究与宪政解禁和宪政观念的传播存在正相关关系;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宪政研究有赖于权力主体对宪政研究的宽容;同时,学术体制对宪政研究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权力的背后资源,财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权力的效能,财政资源因此成为权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对财力资源进行分配的预算制度也因此成为各项权力斗争的关键阵地和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国政治制度的性质和特征都必然要得到预算权结构的支持和反应。因此预算制度、预算权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宪政意义,也非常有必要以宪政范式来进行研究和构建。从宪政民主和分权的范式出发,应紧密以代议机关的预算权为核心来构建预算权结构。代议机关的预算权应贯彻到预算活动的全过程中,并获得法律、制度以及组织的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17.
郑玉敏 《河北法学》2007,25(10):127-131
虽然民主是一种被现代各国普遍接受的制度,但是民主的含义并不清楚.德沃金认为要实现民主的合宪性,切实保护个人权利,必须对多数至上的民主增加一些条件限制,他提出了"民主的合宪性概念",设计了"依赖式民主观"和"合伙制民主观",主张民主通过司法实现宪政化.  相似文献   

18.
魏建国 《政法论丛》2005,6(6):27-32
宪政包含着责任政府原则,其核心价值之一,就在于确保国家权力的公共性,以便保证国家权力用于公共服务。透视近代西方国家宪政的发展历程,就会注意到近代西方国家的宪政模式是代议制,而代议制宪政模式的作用机理又是与国家财政的公共化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代议制既是近代西方国家的宪政模式,又是近代西方国家财政公共化建构的制度之基。因为,只有确保国家财政的公共化才能确保国家权力的公共性。这也正是近代西方宪政模式与其古典和中世纪时期宪政模式的不同之处:后者主要是通过司法来规制国王所代表的行政权力,表现为司法型宪政模式;而前者主要是通过议会对国家财政的公共化组建和监管,来实施对行政权力的政治规范和约束,表现为代议制型宪政模式。  相似文献   

19.
民事习惯的动态法典化——民事习惯之司法导入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民事习惯的法典化表现为两种形态,即静态法典化与动态法典化。在这两种法典化形态中,动态法典化居于关键性地位。动态法典化是指建立一种司法的制度机制,将民事习惯经由司法判例导入到法的现实运作中来。实现民事习惯的动态法典化应主要包括五种机制,即民事习惯的司法确认、司法功能、司法构成、司法证明与司法监督。经由以上五种行之有效的将习惯导入司法的机制,可以永葆民法典的“青春活力”。  相似文献   

20.
民俗习惯是一个民族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司法中可以有效加以利用的本土资源,是社情民意的产物。它反映了社会成员安排生活、调适关系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民俗习惯的产生、发展、变迁也要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当今中国,民俗习惯发挥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在司法实践领域,以积极、务实、审慎的态度研究、运用民俗习惯,可以理解和回应当代中国群众的情感需求、可以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状况和社会需要进行正确的认识,使审判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