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目前还没有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但是,理论界已开始对这一课题展开研究,司法实践中也有一些摸索,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对刑事被害人进行救助的尝试。近年来,最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高度关注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问题,一直致力于刑事被害人保障问题研究,并努力探寻解决路径。我国目前经济尚不发达,由国家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救助被害人还相当困难,但为慰藉被害人,使其中生活特别困难的人能摆脱困境,仍应顺应世界人权、人道主义潮流,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以保障被害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刑事司法中,犯罪人和被害人相伴而生,过去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侧重于对被告人权利的保障,而忽视了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障。由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执行效果不佳,刑事被害人往往难以获得经济赔偿,这与人权保障和司法的实质公正相去甚远。在和谐司法理念下,探讨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构建,既是对和谐社会语境的回应,也是矫正司法公正实质失衡的需要。本文试图从构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必要性、原则及路径几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刑事被害人是司法体制改革不容忽视的群体之一。本文从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渊源入手,考察先行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和香港的有关经验,在分析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在立法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突破一直以来对刑事救助的法学视角局限,将其放置于刑事公共政策平台之上,提出进一步发展完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框架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作为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重要改革措施,顺应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期待。检察机关的司法救助包括刑事被害人救助,涉检信访案件信访人救助,举报人、证人、鉴定人救助等,其中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工作发展得比较成熟,是其他救助类型的参照。因此,本文仅以刑事被害人的司法救助为研究对象,梳理检察机关开展该项工作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提出立法建议,并对救助后追偿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思考,以期对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刑事被害人救助地方立法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法理基础在于国家责任.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性质既有司法属性,又有社会保障属性,在地方立法中应当立足于"救助"的社会保障属性.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立法框架包括救助的原则、对象、程序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随着未成年人案件办案模式一体化改革进程的推进,部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被纳入未成年人检察职能,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救助问题也得到司法界的关注。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对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从救助主体、救助对象范围、救助条件、救助方式、救助程序设置、救助资金来源、救助数额以及配套衔接机制等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这对于构建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检察环节被害人救助的实证考察和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个基层检察机关刑事被害人权益保障的现状出发,在对当前检察环节被害人救济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现有刑事司法救济手段尚不足以覆盖到所有被害人,尤其在检察环节上,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和救助尚存在一定的空白.建立检察环节被害人救助制度是对正式的刑事司法救济的一种补充,是当前强化刑事被害人权益保障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各种犯罪问题也层出不穷,与犯罪密切相关的刑事被害人问题亦不可避免地出现。构建我国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已经成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重点课题。建立和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有利于使被害人切实得到法律的保护,抚平被害人所遭受的创伤;有利于缓解被害人所面临的生存和正常生活的危机;有利于缓解和消除被害人心理上的愤恨;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在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广泛实施,并渐成国际潮流,然而在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还徘徊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探索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积极开展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对因犯罪行为导致生活确有困难的被害人及其亲属提供适当的经济资助,努力使被害人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救助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如救助主体、救助原则、救助对象等,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有不同认识。笔者就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工作中的几个相关问题,谈了一些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11.
刑事被害人"被遗忘"、"被边缘化"带来了一系列法律和社会问题。影响被害人权利救济的因素既有制度的缺陷,又有客观的障碍。着眼现实,应着力从制度构造方面加强被害人权利的救济,包括:扩大对刑事被害人民事赔偿范围;在刑事司法中应协调公权与私权的行使;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建立被害人社会援助机构。  相似文献   

12.
我国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在立法规定和司法实践中相差较大,加强被害人对刑事诉讼程序的参与,寻找被害人权利救济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开展和谐司法的本质要求。文章分析了我国刑事诉讼中对被害人的有关规定及当前的现状,并提出了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之构想。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事法律的现行规定并不支持被害人在精神损害方面获得赔偿,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在我国刑事法学界是一个讨论已久的问题,刑事惩罚性赔偿制度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现有的刑事赔偿制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刑事惩罚性赔偿制度将为被害人提供充分的救济。作为一种非刑罚处罚方法,其可以均衡地保护被害人和犯罪人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14.
当下行政救济制度与刑事救济制度在衔接上存在诸多问题,对受害人权利的救济呈现出基础理论缺乏、救济路径不全面以及救济程度不充分等局限。统一公法学对受害人权利公法救济的路径能够起着理论上的整合升华作用,增加公法救济路径的完整性并增强救济路径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被害人的权利救济是现代人权保护的一个重要问题。当被害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而又难以得到充分赔偿时,为保护被害人权利,彰显社会公平,应当由国家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偿。结合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的经验,应尽快建立我国的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三方格局的刑事诉讼模式使被害人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上访、缠讼等事件的频繁发生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出台提供了契机,但同时也赋予了救助目的的二元化。从救助制度状况与实践运行状况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存在差异,救助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制度目的的二元、制度设计本身不合理和体制不健全。国外刑事被害人救助表现出四种模式。就我国目前而言则是国家主导型与被害人自救型的双重救助模式。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应体现社会救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被害人学术研究的发展,被害人权益保障已成为刑事政策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国被害人救助制度刚刚起步,很多方面都不健全。完善对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建立被害人救助基金,平复被害人与被告人的矛盾与仇恨,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救助制度不健全,刑事案件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其权益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进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应尽快出台《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条例》,建立完善的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法律制度来对被害人进行及时的援救和帮助,使受犯罪破坏的社会秩序得到尽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贯穿边沁著作始终的功利主义思想影响深远,其立法理论中提出的犯罪补偿理论对当今社会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归根结底体现在作为犯罪被害人的权益难以通过此制度得到有效救济和恢复,许多被害人受犯罪侵害后终身处于贫困境地,身心极度痛苦,而我国又没有建立国家补偿制度。因此,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借鉴边沁的理论,建立起补偿内容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的犯罪补偿机制,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