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大法系科学证据采信结构评析——从事实认知的角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美法国家具有复杂的科学证据采信结构,其用意在于通过加强法官对科学证据证明力的实质性审查,抵消专家证人由于当事人的聘请而产生的"当事人性"以及对陪审团的误导,这种思路是对英美法系国家特有的二元审判结构以及对抗制的合理反映.但同时这种结构也带来一些问题,在事实认知上表现为"认知错位"与"认知过度".而大陆法国家科学证据采信结构比较简单,科学证据作为一种中立的证据方法,由法官依职权调查和自由心证完成,有利于科学证据以本来面目出现.但这种结构的主要问题是与自由心证奉行的理性原则有一定的冲突,这在事实认知上表现为"认知不足".  相似文献   

2.
■曾被誉为"证据之王"的司法鉴定,近年来,却因黄静案、代义案、躲猫猫案等鉴定争议,广被舆论质疑,被人戏称为"是非之王".  相似文献   

3.
新的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本市已有多名被起诉到法院的“杀人犯”被当庭无罪释放,理由均是“证据不足”。证据,需要通过侦查办案人员去寻找,然而刑事技术工作的本质,就是提供“证据”。因此通过对这些“无罪”释放案件的反思,除了其它因素外,确有技术人员的素质问题,但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还有一个“体制”问题,导致了刑技人员“专业化”不强,因而不能很好地为提供证据服务。笔者斗胆发表一点个人见解,供参考。1刑事技术走“专业化”道路的理由诚然,几十年来刑事技术工作有很大的发展,并基本建立了一整套的规范管理,“二级中心…  相似文献   

4.
两高三部《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简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规定法院对非法证据,特别是被告人供述的合法性有疑问时,可以要求检察机关承担证明责任。为此,公诉人"应当向法庭提供讯问笔录、原始的讯问过程录音录像或者其他证据,提请法庭通知讯问时其他在场人员或者其  相似文献   

5.
一、证明责任的内涵 (一)举证责任的含义 举证责任是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予以证明.该含义在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出台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第2条第一款中有所体现.在理论上,举证责任也被称为行为责任、主观意义上的证明责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谁主张、谁举证".  相似文献   

6.
石人 《法治与社会》2004,(11):20-22
交通窝案 江苏高官连环"双规" 2004年2月3日,中纪委办案人员突然来到江苏省交通厅对正准备召开会议的厅长章俊元实行了"双规".同一日,江苏京沪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文锦被"双规".2月13日,江苏省某大型国有公司董事长李双成被"双规".5月14日,中纪委对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兼反贪局副局长韩建林实行"双规".6月4日,中纪委对江苏省委组织部长徐国健实行"双规".6月11日,江苏省另一大型国有企业董事长王某被"双规",王也涉嫌向徐巨额行贿.  相似文献   

7.
吴英姿 《法学家》2003,(5):100-106
本文从民事诉讼中的"陷阱取证"所取得的证据是否具有可采性问题入手,提出在民事诉讼证据合法与非法之间存在一个灰色领域"瑕疵证据".因民事诉讼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手段或证据表现形式有缺陷,导致证据能力待定或者证明力下降的证据.瑕疵证据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收集证据的手段有缺陷,导致证据的证据能力待定的证据.第二,因证据外观形式的缺陷而处于真伪不明状态的证据.本文还就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的界限、瑕疵证据证据能力的认定和瑕疵证据证明力的补强规则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吕静 《中国检察官》2013,(23):44-47
"情况说明",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相关人员就刑事案件中存在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的工作说明、工作情况、说明等的总称。[1]"情况说明"的证据能力及性质定位,在理论界饱受争议,亟待厘清。司法实践中,"情况说明"涉及的事项种类繁多、适用混乱,须予规范、规制。有鉴于此,笔者拟借本文对"情况说明"的定位和规制问题作一些探析,期待对司法实践能有所裨益。一、"情况说明"的性质及证据学分析(一)"情况说明"具有证据能力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公安分局对依法予以治安(行政)处罚的违法人员(单位)进行公告,公告的内容包括:被治安(行政)处罚人员(单位)的姓名、性别、住址、身份证号码、违法性质.公安局登报曝光被治安处罚人员,此举引发民众争议,不少上了"黑名单"的被处罚人表示"非常不满".  相似文献   

10.
在案件检查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调查人员和被调查对象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从信息来源看,调查人员的信息来源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按照规定程序向有关知道案件事实的人员、单位收集证据、获取信息.且这些人员和单位有向纪检监察机关提供真实证据和信息的义务:在被调查对象被采取相关措施后,其信息来源在时空上受到限制,在渠道上更多的是接受调查人员传递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观点 在研究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灭制度问题时,最重要的关注点不应是前科(污点、犯罪记录)本身,而应该是由前科所带来的"过度社会排斥".实际上,前科作为曾经被定罪的"事实",是无法被消灭的,但对归正人员的过度社会排斥,则是可以也应当被消灭的.  相似文献   

12.
为何如此之多的经济罪案不能及时了结,案犯没有受到刑罚?除了经济犯罪案件本身认定性质难、适用法律难,以及办案人员"以罚代刑"、"退款放人"的错误做法等等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证据诸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证据意识——注意与其他刑事案件侦破工作的不同主要表现为我们侦察人员缺乏较强的证据意识,对取证工作在整个侦察阶段的重要作用、地位和意义认识不足。证据,是正确认识案件真实情况和正确定罪量刑的基础和根据,也是揭露罪犯、证实犯罪的工  相似文献   

13.
近十多年来。DNA分析技术发展迅速,具有很多其它法庭科学技术不可比拟的优点,广泛用于刑事案件侦查、民事纠纷解决等。DNA证据被引入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中就是其中一个应用领域。由于DNA证据的获得是一个由人员操作、完成的过程,因此,DNA证据的价值也受多方面的影响。为了规范DNA鉴定结论在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中的应用,通过对办案人员的DNA证据意识、采样、保存和运送生物检材环节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非法证据概念的界定   对于非法证据,我国诉讼法学界并没有明确的界定。《牛津法律词典》有“非法获得证据”的词目,其释义为“通过某些非法手段而获得的证据”。我国《诉讼法大辞典》列有“非法证据”词目,释义为“不符合法定来源和形式的或者违反诉讼程序取得的证据”。另有学者认为,非法证据是指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据内容、证据形式、收集或提供证据的人员及程序、方法的证据材料。 [1]据此,非法证据包括四种情形:证据内容不合法,证据表现形式不合法,收集或提供证据的人员不合法,收集、提供证据的程序、方法不合法。也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其中规定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也是证据之一种.所谓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是指被告人向公安机关、检察院或法院就案件事实所作的口头的或书面的陈述.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被告人口供.有的国家对被告人口供这一证据的概念,只是笼统的表述为"被告人供述".我国刑事诉讼法则表述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这就明确指出,不但被告人承认犯罪的陈述是证据,被告人说明自己无罪或  相似文献   

16.
付凤  彭丽红 《证据科学》2021,(2):242-254
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诉讼中委托鉴定审查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沿续了20年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使用问题的批复》对多道心理生理测试技术证据形式的矛盾表述,对其证据效力的认定仍属"表面否定、实质肯定".该《规定》短期内有助于遏制民事审判实践中测试技术滥用失范的现...  相似文献   

17.
非法证据的法律效力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是指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据内容、证据形式、收集或提供证据的人员及程序、方法的证据材料。它包括四种非法情形:证据内容不合法,证据表现形式不合法,收集或提供证据的人员不合法;收集提供证据的程序、方法、手段不合法。只要...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取证过程,无论实物证据还是言词证据,都属于办案人员调查取证的一种结果。而办案人员在调查取证过程中所制作的这些书面记录,则具有过程证据的属性。相对于实物证据和言词证据这些"结果证据"而言,勘验笔录、检查笔录、辨认笔录等各类笔录证据就具有一种"过程证据"的性质。确定某一证据是否属于过程证据,主要不是看该证据的表现形式,而应该考量该证据是否对某一调查取证的过程事实发挥了证明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有的案件某一事实的当事人只有两个人,而这两个人对事情经过各执一词,所提供的证据相互对立,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证据或者至多只有一些不能形成完整的证明锁链的间接证据。这种证据在办案中通常被称为“一对一”证据。“一对一”证据由于在证据充分性上有所欠缺,无法依靠其他证据的印证来判断案件事实的真实情况,因而给监察机关正确认定案件带来极大的难度。笔者现就这个问题略陈己见。  在这些案件中,“一对一”证据是仅有的直接证据,相互对立的每一方证据都没有其他证据可以印证或只有少量的间接证据。因此办案人员必须围绕…  相似文献   

20.
证据法学所研究的"情态"是指提供口头证据者在陈述时外显的各种下意识反应和活动.情态信息是一种主要依靠直觉进行认知的生理与心理活动的对应伴生关系,具有客观表达证人内心活动的特性,在刑事诉讼领域可被用于辅助判断人证的可靠性,也可被用作侦查线索和少数特殊案件中的实质证据.情态证据在我国尚不具备形式合法性,其不具证据资格且使用不规范.通过对情态信息的实质性和证明价值的分析,可以发现情态应当具有证据资格,其证据类别应属于物证.同时又由于情态自身具有即时性、不确定性和解释的多义性特征,因此,对情态证据应当采限制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