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理论与当代》2012,(11):59
梁衡在8月27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我长期当记者,深入基层,出入官场,后来又从事管理,身为官员。了解了老百姓怎样看政治,官场怎样看政治。我想从百姓所望和官员所为角度给政治下这样一个定义:政治是一定的个人或集团借用公民所委托的权力来为社会和民众  相似文献   

2.
正如人们从官场小说中所看到的那样,在那些见诸文件的称呼之外,官员之间还有另一套“称呼”的学问,有许多难以言传的细微讲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官场上的称呼最开始是称同志,但是,这样的传统并没有坚持多久,一些干部更喜欢以称职务代替名字。有专家表示:“这么多人在这个官场称谓上‘钻研’,说到底,是虚荣心在作怪,是官本位思想没解决。”  相似文献   

3.
时下,官场上的应酬着实让人头疼而又无奈,弄得一些人疲于应酬,劳心伤神.另有一些官员却陶醉在这种浮华的氛围中,为自己在官场上的升迁铺路搭桥.这些滋生官僚习气甚至腐败的客套,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注意. 官场应酬呈以下态势: 名目繁多,五花八门.有边界迎送,吉普开道,警笛嘶鸣,惊扰百姓;有相互参观,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变相旅游;有联谊聚会,吃喝玩乐,公家报销,个人风光;有应景活动,揭幕剪彩,逢请必到,捷足先登.  相似文献   

4.
<正>8月底,在山西官场倒下第8个副省级官员后,60多岁的老干部黄云叹了口气:"没想到,我们的官场生态会那么糟。"官场生态糟,"病人"自然不少。山西经过这段时间的强力反腐,官员的心态也在大起大落,一些自身有问题的官员已然无法承受这种变化带来的压力,表露  相似文献   

5.
8月12日,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实名举报国家食药监总局原局长邵明立在“金银花”更名上有腐败问题。近两年来,算上这起举报,引起社会较大关注的社会各界人士实名举报官员案例至少已有29起,而“官员实名举报官员”是其中一部分.他们成了官场的另一道风景。记者梳理新世纪以来官员举报官员情况,发现举报者结果各异,他们有的达到举报目的.有的因举报吃了官司,有的为此丢了性命。  相似文献   

6.
<正>郭文亮在6月20日的《人民论坛》上撰文指出:潜规则是官场腐败的催化剂,是官员腐败的护身符。官场潜规则花样繁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灵活变通"。现实生活中,某些官员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非但不去严格遵守规则,反而绞尽脑汁、用心琢磨怎么任意解释规则、"灵活变通"规则,使其为己所用,又不会被发现违规。二是"打擦边  相似文献   

7.
古代官场虽然有规矩和准则,但仍有不少官员不守规矩。他们或者本来就是混迹于官场的品行不端之人;或者进入官场后受到不良影响而被“染黑”。虽然类型各异,但巴望着走捷径、不守规矩的官员,最终都没有好下场,更别说好口碑了。  相似文献   

8.
<正>风水在官场上的流传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了。从已曝光的案例来看,所谓风水,并未给官员们带来好运道。但信风水的官员仍然络绎不绝,为什么呢?笔者以为,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官员对官途的不可把握性。中国官场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9.
<正>一年之内8个副省级干部被拿,这是建国以来,在一省范围内,心和力度均为最大的一次反腐。一时间,社会舆论中充斥着山官员盲动、混乱和无所事事的负量,其实和山西此刻真实的官场态有一定出入,我们希望呈现的不被妖魔化的普通干部状态,当也愿意去挖掘他们中一部分人对进退和自我的态度,甚至有痛苦  相似文献   

10.
官员与演员     
戎旭 《党课》2014,(14):80-83
官场不是戏院,千万别演戏。官员与演员本来就不是一个行业,可不少官员越来越像“演员”,一些五味杂陈的官场戏说时有耳闻,让人不能不说道说道。今年2月27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道铭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据媒体统计,金道铭是十八大以来落马的第21位省部级官员。  相似文献   

11.
破解官场潜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场潜规则是政治运行的痼疾,官员堕落的催化剂,官场腐败的保护网.其表现为官场的"网络症",纪检部门的"软弱症",制度建设上的"紊乱症".破解官场潜规则要"破网",形成正常的干部关系;要亮权,做到"阳光行政","透明用权";要治软,排除干扰,惩治腐败;要完善健全规章制度,弥补显规则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当代》2012,(11):59-59
梁衡在8月27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我长期当记者,深入基层,出入官场,后来又从事管理,身为官员。了解了老百姓怎样看政治,官场怎样看政治。我想从百姓所望和官员所为角度给政治下这样一个定义:政治是一定的个人或集团借用公民所委托的权力来为社会和民众办大事。这里有几个关键词:一是“办大事”,不是做小事,不要作秀,不要庸俗化;二是“公民委托的权力”,你手中的权姓“公”不姓“私”,政治家干的事是公事,不是私事;三是“个人或集团”,就是说再大的事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机构或人来干,可能干好,也可能干坏,因此必须有监督和制约。政治姓“公”不姓“私”。  相似文献   

13.
高艳柱 《党课》2007,(9):70-72
“官际关系”是指官场上官员与官员之间的关系,包括上下级官员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官员之间的关系。官场上的“官际关系”健康与否,对一个地区、部门、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影响很大。一旦“官际关系”出了问题就会为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提供适合的土壤。因此,在大力推进反腐倡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官际关系”,对不健康的官场关系必须加以治理。  相似文献   

14.
最近,读清代史,有感于清代官场的送礼成风。大清王朝最终被葬送的历史教训,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在清代,一个官员要想在官场上站稳脚跟,必须首先学会送礼贿赂。因为清朝的官职升迁,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大部分是靠当事人银子的多少来决定当多大的官。也就是说,清代官职是靠花钱买来的,只要有钱,就能当官。如果再加上平时的察言观色,会拍马屁、会送礼,当个大官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清代做官,其主要精力,不是用在如何给老百姓办事上,而是  相似文献   

15.
听人讲,有些官员具有双重人格:人前一面,人后一面;官场上一面,私下里一面.每闻此言,总觉得有诋毁和糟践领导的意味.不过,在读了乔云华的<地狱门前--与李真刑前对话实录>一书的有关章节,方对此深信不疑.  相似文献   

16.
<正>最近由于工作关系,我密集地见了十多名官员,外省为主。这些官员均是"80后",年纪最小者也有31岁了,他们均是在大学毕业后就通过公考进入官场,算得上是当初标准的"三门干部"。经过十年左右的官场生涯,他们基本上有几个共同点:首先,他们基本上都成长为了"官",尽管有的职务并不高。这些人中,有人当上了镇长,有人做了省级国企的副总,有人在基层部门副职历练后提拔到地市。也  相似文献   

17.
古代官场像海瑞这样德才兼备、勤绩双全、肝胆俱在的官员不多,按理说此等模范官员应当发光发热,怎么也不至于让他发出“这等世界究竟做成甚事业”的感叹。可如果说海瑞升官升不上,这话也是不准确的。他的官运不好也不坏,虽然宦途坎坷沉浮,至少也升到了右佥都御史,正四品。  相似文献   

18.
吕梁故事     
<正>关于山西官场的一句话流传甚广——在晋南做官是和人斗,在吕梁做官是和钱斗。一名吕梁当地人士告诉廉政瞭望记者,聂春玉与杜善学,这两名来自晋南的官员一前一后来到吕梁,其实"既在和钱斗,也在和人斗"。  相似文献   

19.
“高薪养廉”何时出笼,不记得了,只记得人们提起此说时的态度。官场上的人说,每月就那些死工资,当干部的太清贫了,所以才会贪。老百姓却说,不贫的,和老百姓拿一样多的钱,过一样的紧日子,甚至苦日子;贪的,就是给他金山银山,他还是照样贪。就像老鼠,吃得再饱,还是  相似文献   

20.
郭庆晨 《党课》2012,(13):76-77
官场的腐败有多种表现,其中之一就是官员出行(出巡)时大肆张扬,地方官员借迎送上司之机大搞迎送、大摆宴席,造成铺张浪费。不过,自古以来,国人就对官场上的这种行为憎恶不已,而对低调出行、不事张扬的做法赞扬有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