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鹏 《今日民族》2013,(9):45-45
田棚在哈尼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哈尼人的另外一个家。哈尼人的田地离家都比较远,而且山路崎岖,如果每次千活都从村寨内的家出发,那么路上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田地很难管理。因此,一股情况下每家都会在自家田地较为集中的地方建盖一个田棚。相对村里的房屋而言,田棚修建得较为简单。田棚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即牛圈、睡觉空间、做饭和活动的地方以及存放谷草的地方。牛圈用竖立的四根柱子搭建,每两根柱子之间又用两根横木绑紧组成;牛圈上方是睡觉的空间,先铺上较大的几根竹子,然后再密密地铺上小竹子,细竹子上又铺上用稻草编成的草席,草席上铺上苇席;做饭和活动的地方在睡觉空间的旁边,比睡觉空间略低,有一个火塘,一个悬挂着用来放置碗筷的竹台;牛圈、睡觉空间、做饭和活动的地方构成一幢独立的房间。  相似文献   

2.
程超 《今日民族》2011,(12):32-35
竹子,起源于中国,中国的古老文明曾被西方称为“竹子文明”,在中国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竹不仅仅是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工具和用具,而且还渗透到艺术、伦理等各个领域,传导与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3.
毛竹在笋期遇雨就长,等到长成竹子时,它却几乎不长了。但在三五年之后,竹子会突然发力,以惊人的速度生长,如果在夜深入静的时候来到竹林里,你会听到竹子在拔节成长的声音。它的成长速度是每天两英尺。竹子为什么在三五年间不长个子?原来在那几年间,它的根部在地下疯狂般地生长,其根系最长的铺开可达几里,这样,在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竹子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水份和营养,从而为后来的超速成长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4.
竹子在西南少数民族生活中的地位彭建群苗族人抬嫁妆的滑杆是用竹子制成的。竹子广泛地分布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竹子同那里人民的生产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竹文化。桥与竹制工具云南省西南部的丽江上有一座竹桥,长达千米,高出水面6—7米,全...  相似文献   

5.
高尚、美好、幸福的象徵竹子源於中國,它在人們的心目中是高尚、美好和幸福的象徵。漢字中最美好的字“笑”字,是根據竹的形態設計的。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對“笑”字的解釋是:“竹得風其體夭屈如人之笑。”《爾雅·釋地》:“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髂现勒?有華山之金石焉。”箭竹子;金:黃金。竹子與黃金同等,是成語“南金東箭”的來源。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的“君子”,其內涵就來  相似文献   

6.
5月,走进田东县思林镇英竹村5000亩竹子连片开发基地,满眼尽是苍翠欲滴、生机盎然的绿竹,一望无际。徜徉其间,凉爽、清新、湿润的空气沁人心脾,这真是一个纯天然大氧吧。  相似文献   

7.
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那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竹之劲节与企业家精神境界颇为相似:修道弘德,取义明理,和谐治理,抱团发展。凡此种种,都在向我们展示一种企业家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8.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怎样过传统节日?“节日”这词从哪里来,是怎么组合成的?“节”字的原意是什么?节日的节字,原本指竹子长叶、分叉的那个地方。竹节的节是本义,节日的节,则已经是引申。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原来,我们祖先是用竹子来比喻我们的过日子,平常的日子就像竹筒,  相似文献   

9.
廖冰 《当代广西》2012,(11):35-35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走进苍梧县梨埠镇清水村,映入眼帘的是大片翠绿的竹子,新盖起的楼房在绿海中若隐若现,一群小鸡正在竹林里觅食,和风吹拂,伴着哗啦啦的“交响曲”,竹笋破土长新芽……如一幅山村写意水彩画。村道旁一堆堆、一捆捆砍下待运的竹子,多数是用于建筑的篙竹,仅为传统的利用,发挥不了其应有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李佑增先生是台湾著名的竹雕艺术大师。他1927年出生在湖南湘乡,从小爱竹子,或骑竹马,或垂钓河边,均离不开竹子。特别是后来他在学校读书时,学校周围,群峦峻峭,丛篁满坡,密翠浮天,婆娑摇影,这种郁郁清新的环境,启迪了李佑增自幼爱竹的灵感。在老师的指引下,李佑增常常就地取材,试着雕刻竹筒或笔筒,上刻“用心学习”四字以自勉,间或以精心雕刻的竹扇、竹筒、竹屏赠送乡间亲友,一时名闻故里。1947年,李佑增先生到台湾。台湾遍地是竹,他更加喜爱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住的房子,前后均是竹,““门对千竿竹,…  相似文献   

11.
在白沙县七坊镇保优村,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村里那片青翠竹林。“别小看这些竹子,这可是村里的‘绿色小金库’啊!”村长陈亚左高兴地说。进入村里,适逢客商前来村里收购竹子,村民们正忙着砍伐竹子往车里装。村民陈新华说他种了7亩多的竹子,平均每月卖竹子就能赚上近千元。保优村有35户,山多地少,村民一直有种植竹子的传统。近年来,七坊镇政府因地制宜,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鼓励保优村的村民种植竹子。目前,保优村平均每户有竹林8亩,全村平均每月都能卖出2万多株竹子,户均月收入近千元。2005年,竹子收入占该村人均总收入的40%以上。保优村的…  相似文献   

12.
跨步电压致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击死亡常见身体与导线直接接触致死,而处在电场中形成跨步电压致死少见,且由于见不到死者与导线直接接触,容易使人产生怀疑,现报告一例。 案例 1999年10月9日,英德市城西居民吴××(女, 49岁)早上离家外出割草,下午被人发现在一农田边草丛中死亡,家属怀疑死因,要求法医检验。 现场情况:现场位于英城镇一农田附近,该农田北侧有一丛直径约2m的竹子生长,周围有多量高约3—5cm杂草生长,竹丛上方架有110KV高压电线,竹子高低不等,其中一根竹子生长高度超过高压电线30cm,距高压电线平面距离约40cm…  相似文献   

13.
名物由来     
春节(正月初一),是我国的农历年节。春节又叫“过年”。 关于“年”,传说它原是远古时候的一种怪兽,头上长着角,十分凶猛,每到寒冬将尽,新春快来之时,就要出来掠食噬人。人们为了防御它,一到这时候。便聚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一根根竹子,使其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吓“年”逃跑。一夜过去了,天明大家平安无事,于是高高兴兴地互相  相似文献   

14.
"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这是作家袁鹰在他那篇著名散文《井冈翠竹》中对井冈山竹子的评价。为什么井冈山的竹子会在数不清的茫茫竹海当中排在头一名?那是因为它"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在它的身上体现了伟大的的井冈山精神!  相似文献   

15.
节日是生活的高潮。竹子的节是一个一个的高耸之处,用“节”来表示生活的高潮.亦可以体认到汉字的文化魅力。如果说民俗是一种生活美.那么.节日民俗就是生活美的集中展现。节日活动.往往关系到民俗的各个方面,既有生活或生产等物质民俗也有信仰、游艺等精神民俗.当然.更有组织制度民俗的种种表现。节日的文化结构是多面的、立体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东江人民抗日游击区陈贞娴1942年元月中旬,广东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同志把我们这批人从香港秘密抢救出来以后,经过好几天的跋涉,终于到了东江人民抗日游击区,在一个很偏僻的、周围都是土岭的一块草坪上停下。在这块小草坪上,已经用竹子和茅草或稻草搭起好几个...  相似文献   

17.
量变与质变三例例一:黑格尔在《哲学讲演录》中提到了一个“秃顶论证”:一个满头乌发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掉头发,最后成了一个秃顶。有人问,开始掉一根头发是秃顶吗?不是。再掉一根呢呢?也不是。这样掉下去,那么,掉到哪根才算是秃顶呢?[评析]:头发一根一根地掉,这是量变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即变成秃顶。但排头发这类事.不象烧开水那样.到100℃水就开,有个确定的临界点。而在类似“秃顶”一类的问题上,保持事物质和量的界限有个相对的范围,临界点很难确定。但只要头发一根根地掉,最后成为秃顶则是必…  相似文献   

18.
正有一次,一位外国朋友在欣赏中国书画艺术时问我,中国的艺术家为什么这样偏爱竹子?我回答说,竹子是生长在中国人血液里的一种植物。她先是一愣,尔后似懂非懂地点着头。我想她肯定无法领会这句话的全部内涵,但我却对此深信不疑。说竹子生长在我们的血液里,是因为我们对竹子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如同血液中的基因信息,自然而然地存在于我们一代一代人的身体里,不需要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20,(5)
正国外网友在网上提问"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热爱吃竹子?"把竹笋与大熊猫爱吃的竹子划等号,也是美丽的误会。中国人自古就爱笋,从台湾到北京,不过一湾浅浅的海峡。乡愁啊,也是一把春天的鲜笋。——编者背井离乡到北京工作已经3年了。相比干燥的气候,我比较难适应的是北方的吃食。虽说各地菜系汇聚于此,偏偏在我吃来都一个味:油、咸。  相似文献   

20.
遥望家乡     
正赶牛鞭每隔一段时间,我就看见父亲精心制作一根赶牛鞭。通常是从宅后砍一棵竹子,斩断削平。父亲握在手里,时而像将军一样指点,时而像指挥家一样挥洒,时而像武林高手一样舞动。而在我看来,则像乡村教师手中的教鞭。一根牛骨头做成的砣,挑选的棉花在手里捻成线,这个简单枯燥的动作,父亲一做就是一上午或一下午,直到把麻线织成细绳在竹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