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蔡建军 《前线》2013,(11):82-82
曹操以唯才是举、知人善任著称于世。三国时代,大才子陈琳奉命写讨伐曹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笔锋犀利,洋洋洒洒陈列曹操的种种“罪过”,引发各路诸侯纷纷发戈。曹操读罢,也惊得浑身发凉,从床上一跃而起。后来,曹操打败了各路叛军,活捉了陈琳。曹操问陈琳檄文骂他一个犹可,为什么骂他祖宗三代?陈琳不亢不卑,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以对。言外之意,就是说我当时奉命写文章,文思泉涌,骂得痛快,就骂过头了。曹操听出了他这含蓄的说辞,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在关于提拔领导干部的五条标准中说 ,“要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其实 ,要做到“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并且反对错了的人”,并不是最困难或很困难的事。除了特别短视的人以外 ,一般的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是 ,要做到“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并且被实践证明反对对了的人”,就十分困难了。《三国演义》里的袁绍也算是一条好汉 ,他要出兵讨伐曹操 ,谋士田丰认为时机并不成熟 ,表示坚决反对 ,袁绍不仅不听劝阻 ,反而把田丰关进了大牢 ,结果在官渡被曹操打得大败。当袁绍惨败而归时 ,《三国演义》在第…  相似文献   

3.
宽容也是才     
宽容,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解释,是指有权力资备处罚而不加责备处罚,有权力报复而不加报复的一种道德心理结构。我们倡导的宽容,则是指对事、对人持正确看法,凡事出以公心、实事求是地下结论。笔者认为,在用人问题上,特别需要宽容精神,因为这是关系到事业兴旺和改革成败的一件大事。领导者对勇于改革的人,唯才是举,量才录用,使人人发挥聪明才智,扬长避短,多做贡献,没有宽容精神是不行的。要有宽厚的容人之度,忍人之量,并能恕人之过。三国时期,有个叫陈琳的文人,原是袁绍的部下,此人文笔非常犀利,曾替袁绍起草过讨伐曹操的著…  相似文献   

4.
周礼 《党课》2011,(8):67-68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被刻画成了一个奸诈多疑、背信弃义、嫉贤妒能、狼心狗肺的小人,而事实上这是对曹操的误读。虽然曹操有他眭格阴暗的一面,但他敬重人才,爱膳人才,知人善用,敢于担当,算得上是一位不错的领导。曹操从镇压黄巾起义起家,逐步扩展壮大,灭吕布,败袁绍,逐鹿中原,三分天下有其一。  相似文献   

5.
袁绍的猜疑     
应献 《廉政瞭望》2009,(2):63-63
近读史书,偶有所思,发现人的性格决定成败。 东汉末年,豪杰并起,最有可能得天下者,当数袁绍。他出身四世三公的高干家庭,长得“姿貌威容”;能放下架子,结交有识之士,身边不乏谋士将才;主持会盟,兴兵讨伐董卓,是各路大军推举的“一把手”。凭他的资历,足以成就霸业。然,他却最终败在他所不屑的曹操的手中。  相似文献   

6.
公元二○七年,曹操打败袁绍之后,准备起兵北伐乌桓,大部分将领持反对意见,认为孤军深入,极端不利,但曹操坚持己见,不顾劝谏,即率军出征。到了距离乌桓军驻地还有200余里的地方时,两军突然遭遇,情况十分危急,曹操亲临阵前指挥,这才化险为夷,一仗成功。曹操回来,开庆功大会时,他问:“出发前是哪些人劝我不要北伐的?”那些当初劝谏过曹操的将领都内心恐惧,纷纷跪下请罪。曹  相似文献   

7.
曹操在选人用人上有博大的胸怀和恢宏气度。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在东汉末年的朝政日甚一日的腐败中度过了前20年,在军阀烽起、天下大乱之际登上了政治舞台。他在起兵时,所表现出来的在用人上的气度与袁绍相差甚远。袁绍认为,要争天下“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意思  相似文献   

8.
小巫见大巫是比喻相形之下,一个远远比不上另一个。那这“小巫”和“大巫”都分别指谁呢?三国时,有两个同乡好友,一个叫陈琳,在魏国做官;一个叫张纮,是东吴孙权的谋士。两人都很有才华。有一次,张纮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大加赞赏,并表示要向他好好学习。陈琳复信时谦虚地说:“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与天下的文人学士交往很少,没见过大世面。只是这里能写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这儿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过分的称赞。我和你及张昭两人相比,实在差得太多,就好比是小巫遇见大巫,法术便无法施展一般。”  相似文献   

9.
曹操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他被塑造为“奸雄”形象,其奸险狡诈令人生畏;在《三国志》中,他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人物:既有阴暗的一面,也有辉煌的一面。作为小说,《三国演义》以曹操的历史形象为原型,突出了其“奸雄”的一面,塑造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与《三国志》分别体现了曹操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写道,曹操的相府掌库主簿杨修向西蜀别驾张松炫耀曹操所著《孟德新书》。张松看后,靠过目不忘的本领故意贬低它,说此书是战国时无名氏所著,在蜀中连小童亦能背诵。为了证实他的话,他让杨修看着书,自己从头至尾一字不差地背诵一遍。杨修把这件事告诉了曹操,曹操听后,虽不相信张松的话,但却顾虑自己的著作与古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和深远影响,曹操被视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似乎已是铁案如山。千百年来,偏见掩盖着历史的真实。毛泽东却不然,他在熟读《三国志》中《魏书武帝纪》等有关曹操的篇目时,做了不少圈画批注,认为对曹操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毛泽东曾对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另一次在北戴河,毛泽东充满感情地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  相似文献   

12.
《江淮》2010,(7)
<正>时下热播的电视剧新版《三国》,使曹操这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虽然新版《三国》把曹操放在了一个相对"公正"的位置,但"曹操"身上表现出来的匪气、痞气,有的人却认为难以接受。其实,在"三曹故里"毫州市谯城区(原毫县),历来就有很多关于曹操的传说,大多是说他年少时如何顽劣与机警。有关曹操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从曹操纳谏得到的启示雷登荣公元二0七年,曹操打败袁绍之后,准备起兵北伐乌恒。大部分将领持反对意见,认为孤军深入,极端不利。曹操坚持己见,不顾劝谏,率军出征。到了距乌恒军驻地还有二百余里的地方,两军突然遭遇,情况十分危急,曹操亲临阵前指挥,这才化险为夷...  相似文献   

14.
<正>东汉末年,王纲解纽,“郡郡作帝,县县自王”。军阀们肆意践踏着纲常伦理,以往尊贵的天子,也在他们手中沦为“提线木偶”。奇怪的是,这些手握重兵的诸侯又不约而同地遵循着汉家传统,行事多依汉世故事。董卓无道,关东诸侯群起而攻之,依东汉初年窦融故事,推袁绍为盟主。“窦融行西河五郡大将军事,以梁统为武威太守”,袁绍照葫芦画瓢,令曹操暂代兖州刺史。多年以后,曹操独揽大权,天子赐他“赞拜不名,  相似文献   

15.
1937年9月7日毛泽东撰写的《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深刻地分析和论述了自由主义的表现、性质、危害、产生的根源以及反对自由主义的重大意义,堪称讨伐自由主义的"第一檄文"。80年过去了,我们今天重温此文,不但能够深切感地受到其中所蕴涵的磅礴伟力,而且可以发现毛泽东在文中提出的党建命题和重要观点,对于当前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仍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庚寅 《前线》2013,(2):83-83
《三国演义》中有曹操烧掉自己书稿的故事,那是曹操中了张松的计。过目不忘的张松,说他的《孟德新书》“吾蜀中三尺小儿,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曹操怕“古人与我暗合”,“令扯碎其书烧之”。此乃小说家言。  相似文献   

17.
曹操,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早已确立了自己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曹操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他的个人特点及其造成的历史影响,往往令后人很感兴趣并引起诸多争议。近读《三国志》,感受到了他政治生涯中一些积极的、具有借鉴意义的方面。 “挟天子以令诸候”,是曹操的一大发明。东汉末年,群雄纷起,争霸天下。在这种形势下,谁能够洞察并把握最有利的客观条件,谁  相似文献   

18.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文治武功都不同凡响,尤以知人善任著称于史册。《三国志》作者陈寿誉其“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评价是相当高的。归纳曹操的用人思想,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以人为贵。“天地间,人为贵”是曹操在《度关山》一诗开头的话,表达了“不信天命”而对“人”的重视。《短歌行》“对酒当歌”一诗中,他先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之句,唱出了对贤才的渴慕心情,继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语,抒发了尽揽天下贤才的恢宏气度,可以说是用诗歌形式寄出的又一个“求贤令”,而在《封功臣令》中所说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士大夫之力也,更表达了爱才重才的心迹,展示了不揽臣下之功的宽阔心襟。唯才是举。官渡之战后,适应统治区域扩大的需要,曹操从军队中选拔了一批有战功有才能的将吏担任地方长官。当时有人提出:“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他却  相似文献   

19.
邱复兴先生新著《曹操今论》(以下简称《今论》),是他继《孙子今论》之后撰著的又一部力作。全书共10章,凡30万言,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全方位研究曹操的学术专著,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20.
《党史文苑》2014,(9):47-47
一九二五年十月,萧楚女发表了《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这篇文章是针对“戴季陶主义”的代表文章《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而写的,“很有特色,战斗性很强,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也相当高,不愧为是一份批判‘戴季陶主义’的战斗檄文”。但是,该文却遭到当时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以公开“申明”方式的反对,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与当时国共两党互相妥协的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