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正的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引起的一个现象,市场引导的城镇化能够反哺经济发展,但绝不是人为城镇化就能拉动内需。"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热点"是非常错误的理解。如果简单把人圈在一起就能促进经济增长,那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就非常简单了。拉动内需的增长与城镇化长期趋势完全不同,不能从提振经济出发,用简单的应急想法来发展城镇化。应以城镇化为核心,系统性地设计一些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真正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城市化是指大量农村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中国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途径。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实现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融合。当前,各地城镇化呈现出稳步快速发展的态势,城镇化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引擎”。在转型过程中,生态城镇建设也面临着观念更新、技术进步和政策推动等多重压力和挑战。如果推进方法失当,生态城镇建设就有可能成为资源消耗最多、环境压力最大的生态“黑洞”。这就需要我们深刻把握生态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借鉴国内外生态城镇建设的先进经验,探索出一条生态城镇建设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3.
全国正在进行的政府主导的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存在着严重偏离中国特色城镇化方向的倾向.让中国城镇化回归到中国特色城镇化轨道上来,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新能源革命决定时代高度、从中国民族文化决定历史深度、以及“三高技术”形成技术支持,是研究中国特色城镇化必须考虑的三个维度.基于三个维度分析框架,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应当是城乡两元文明共生、大中小城市均衡、旨在满足大多数人幸福的城镇模式.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与否及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作为一个经济社会欠发达的边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对外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城镇化发展十分缓慢。  相似文献   

5.
传统城镇化以工业文明为依托,以工业扩张和城市扩容为内容,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滋生了诸多的生态问题和灾难。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相得益彰,共生共荣。只有将生态文明的理性和智慧融入到城镇化发展全过程,建构以生态文明为内涵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才能建设健康、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发展与城镇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城镇化水平的高低,通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的高低,而城镇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则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生活质量的优劣。因此,在继续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正确把握城镇化发展与城镇生态环境建设这一对矛盾统一体,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简要分析城镇化与城镇生态环境的概念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城镇化与城镇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型城镇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是应全球气候变化提出的发展理念,其本质是要建立一个提取地球资源的利息而不是本金的社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广东必须主动从初级的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跨越,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低碳发展方式来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广东践行绿色增长、推动低碳发展,一要减少经济和社会的碳足迹,二要增加碳汇,这"二减一增"便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8.
产城融合城镇化视野中的城镇化是人口的城镇化、市场的城镇化和均衡的城镇化。一方面,产业集聚是城镇化的前提与基础。另一方面,城镇建设又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把湖北长江流域建设成为引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产业密集带、新型城镇连绵带,关键是要促进产城融合。湖北长江经济带走产城融合城镇化之路,要以实现要素集聚集约、产城互动、人城互融为发展目标,以独特的主导产业推进长江经济流域产城互融的城镇化进程,以科学的城镇规划推进长江经济流域产城互融的城镇化进程,以强大的制度保障推进长江经济流域产城互融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从"物态"城镇化向"生态"城镇化转型,是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生态"型城镇化是把生态文明的理念溶入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人口、环境、资源、产业、文化、社会和谐等之间的关系,谋求城镇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生态"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空间"来规划城镇格局,"三个发展"来优化产业结构,同时要加强社会公正、人文城镇等社会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和经济增长潜力一是城镇化会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带来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同时还产生庞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建设等投资需求。二是我国内需没有扩大到应有程度,根本原因是城镇化发展滞后。我国只要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在扩大内需方面的潜力,就有可能保持未来20年经济健康发展。三是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了  相似文献   

11.
正现在讲城镇化要提高质量,如何提高质量?关键在于提高产业的质量。没有产业的城镇化是空心化的城镇化,不能持续,更无法提高质量。空谈人的城镇化容易,转户口也不难,但是,城镇化以后没有高质量和高效益的产业,哪来城镇居民的就业和收入?更何谈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后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没有高质量产业的城镇化,城镇化后的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都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政府如何面对新的社会稳定问题?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需要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基本上依托城镇在融合在发展,城镇应吸收大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积极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我们应充分认识城镇化的重大意义,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城镇进程.  相似文献   

13.
从城镇化战略制定、城镇化制度的供给和城镇建设的主体这三个方面看,以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主要是政府在推动着。实践表明,政府推进的城镇化因未得到市场的充分响应,从而还未达到预期效果。城镇化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就有必要改进城镇化制度、以城市为中心调整城镇功能、以城市的需求调整城镇经济结构,以获取市场的响应。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大战略、大课题,对于扩内需、稳增长、促转调、惠民生,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等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论文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制约因素,指出应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市场运作为主导,以城镇质量内涵提升、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走出一条四化互动、城乡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由此看来,"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为新型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划清了未来发展路径。当前,南宁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性阶段,及早认识和把握"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演变发展规律,对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南宁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已成为驱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为此,必须坚持以集约绿色、低碳环保和智能节源型的产业作为城镇化的支撑,加快培育和构筑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业集聚,以拓宽城镇空间、增强城镇化动力;同时,还应坚持以改善城镇公共基础配套设施为重点、以营造优良的政务服务水平为保证,不断促进产业集聚深化发展.由此形成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不断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城镇化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发展变化着,这个时空最基本的单元便是依法设置的政区。它是一个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教育、科技及文化活动最基本的单元。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型行政区划建制在整个行政区划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城镇型行政区划空间的不足正严重制约着城镇化的进程,这就迫切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中对政区设置做出适当的调整。正因如此,城镇化进程中行政区划改革便成为一个连动因素而倍受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县域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可谓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村组干部的思想和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常见弊病有以下六种: 一是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上“心疼”,有些村组与城镇相邻,因城镇各项建设需要,用地需求持续上升。于是。少数村组干部经不住利益的诱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我区实施"城镇经济带动"战略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我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步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