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家住在河边上,河水不算清澈,但是在那没有自来水的年代里,河水是我们全家人生命的源泉。父亲告诉我那就是巩乃斯河,这条河养育着我的家乡新源县近30万各族人民。当春风吹绿了父母用勤劳的双  相似文献   

2.
爱的交换     
赵玫 《党课》2011,(16):77-78
那往事于我是毕生的,而我却未曾对父亲提起过。 那是个深秋的季节,满地落叶。那一年我16岁。父亲刚刚从“牛棚”放出来,而我在一所中学里等待分配。我们这一届在1970年毕业的时候,居然有可能留在城里工作而摆脱上山下乡的命运。这是所有16岁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所梦寐以求的。刚刚获得有限自由的父亲更这样期待着,他不愿在好不容易的团聚之后又面临家人分离。  相似文献   

3.
想念沙枣树     
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沙枣树,是在新疆叶尔羌河边当兵的时候。此前所看到的沙枣树或在画上,或在影视媒体上,那些都是没有生命意义的。叶尔羌河流域环境恶劣,但沙枣树却很多,它们顽强地生长着,执着地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拥抱着这块神秘的土地。它们虽然没有白杨树那样高大挺直的干,也  相似文献   

4.
报考鲁艺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神州大地,祖国各地的热血青年,纷纷涌向他们心中的圣地———延安,那里有抗大、陕北公学,鲁艺等革命摇篮,凝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知识分子。穿上灰色不合体的军装,打上绑腿,穿上草鞋,在延河冰封,天仍未晓的早晨,号声一响都迅速集合在操场上,热血沸腾、歌声嘹亮。那是多么令人振奋的壮丽场面!那是时代的滚滚洪流,而我是那洪流中之一滴。夏天的延河有时是潺潺流水清澈见底,一堆堆圆的尖的白的深色的石头,可爱地挤在一起。把几块大石头放在上面就可以作桥;但有时却又黄涛滚滚,一泻千里、惊涛骇浪…  相似文献   

5.
许永礼 《党课》2014,(10):114-115
我虽深居简出,却难以抑制发自内心的喧嚣。那是一些坚硬而功利的声音,禁锢并左右着我的意志,我便由此不得自由。或许应该说,我从未放下过我自己吧。  相似文献   

6.
怀想童年     
最后一次回到出生地已是十年前的事了。儿时记忆中的出生地在每个清晨和暮霭时总能看到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上空缭绕,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郁的麦草燃起的味道,亲切而温馨。我对出生地最留恋的便是那条喀什河,它蜿蜒逶迤自东向西而来,时而汹涌澎湃激起层层浪花,时而缓缓流淌卷着圈圈涟漪。记忆中是一帮孩子们在河边嬉戏玩耍,快乐的笑声和流  相似文献   

7.
母亲     
在母亲活着的时候,我一直不知道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我总以为他们像天上闪烁的繁星一样,只会存在于很遥远的地方,只有通过拼搏和努力才能得到它,却从未想到过它可能就在我的身旁。等我意识到了,却又永远地失去了它。 当我从北京赶到母亲病床前的时候,她已不能开口说话。我趴在床边握住她的手,那温柔地抚摩过我千万次的手,因长时间大剂量的药物注射,已经开始浮肿,她无力握住我,我也无力握紧她。在那一瞬间,我多想她还能像以前一样,能用手抚摩着我的头发,对我说,湘儿,你回来了。而现在我只能看着她的生命在我面前一点点地消逝,既无力抗拒,又无法挽回,我想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  相似文献   

8.
乡思沉重     
乡思沉重□郑有义离乡多年,恋土之心却更为浓烈。不敢忘,那虽粗糙却度我活命的老淀粉,那虽贫瘠却是我根的黄土地,那每每被冷落于“现代文明”之外,被认做蒙昧、落后却教我做人,为我定了做人基调的乡亲们。每当我被闹市的喧嚣所困扰,每当我被那一道居室的铁门隔断在...  相似文献   

9.
解放初我从南方的一座小城来到北京。那时,我还是一个满头青丝的年轻人,如今却已年近古稀。在这近四十个春秋的岁月里,作为写诗的人我一直在为北京歌唱,北京也始终是我心中的诗。记得当年,我第一次站立在天安门前,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我曾激动得热泪盈眶。面对着天安门,面对着那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屈辱、苦难和斗争,从封建王朝的宫廷广场转  相似文献   

10.
瑞雪送虎归,春风迎兔到。在全国人民欢度春节之际,李鸿忠书记送给湖北省农村干部一份珍贵的新年礼物——《春节前与全省农村干部谈谈心》,这是一份饱含深情的精神食粮,也是全省农民开创幸福生活的福音。读了此文,为李鸿忠书记对农民的深情、真情所感动,也为有这么一位身居高位的省委书记却这么深入而细致地了解农民、农村而欣慰。此文自始至终感动我的惟有一个字,那就是  相似文献   

11.
王亚平 《学习导报》2013,(13):40-40
刚上小学那会儿,放了学我背着书包就跑到地里帮爸妈干活。种花生,他们在前面挖坑,我跟着后面给他们撒种子。邻居逗我:这么小,你会吗?我撅着嘴说,当然会。 小时候,家里条件差,我只有一个玩具,是奶奶给我缝的布娃娃,布娃娃的头发是用红毛线编的。8岁的时候,有一次趁着妈妈不在家,我悄悄端着一盆脏衣服,跑到家门前的小河边去洗。结果,衣服没洗干净,却把一大块肥皂用完了。妈妈回来一看直摆手:乖女儿,你这不是帮忙,是捣乱。  相似文献   

12.
7月中旬,我参加了农二师党委宣传部组织的博湖抗洪抢险一线报道组的活动。上堤前,脑海里总在浮现着一幅幅千军万马、口号震天、人头攒动的恢弘场面。六、七十年代我参加过的孔雀四场开荒大会战和库尔勒垦区十八团大渠扩建改造工程万人大会战,那热火朝天的景象至今历历在目。这次博斯腾湖、开都河汛情紧急,全师调兵遣将,焉耆垦区8个团场集中力量抗洪抢险,那该有多热闹,那场面该是多么激动人心啊! 可是,一到二十五团的环湖抗洪大堤,我却多少有点失望了。这里虽然也有彩旗在招展,也有前线指挥部,  相似文献   

13.
绵绵的雨天,却感到丝丝的温暖,那温馨的短信如雪花飘飘洒洒,播撤在我心田,心中一片阳光。在这中间,我特别心仪感怀那一句:“迎春的鞭炮,是我祝愿的心声;漫天的飞雨,是我感恩的表白。”说实话,这两句祝福的诗韵如果出于一位小青年之手,我还没这么激动,然而它却出于我所敬重的一位德高望重、温文敦厚、人品、  相似文献   

14.
长长的索道     
当我第一次见到索道,站在索道下仰望它时,首先感到的不是新奇,而是自己的渺小和软弱。那横贯悬挂于半空中的索道所蕴含凝聚的力度和气势,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使我的目光和脚步久久停滞固定在那里,难以离去。这是一个四面高中间凹颇有几分近似盆地的矿区,一栋栋楼房、一间间瓦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四面的山坡坡山梁梁上,而办工生产设施却在中间的山下。两  相似文献   

15.
捣纱老人     
三十年前一个寒冷的冬天,睡梦中的我被一阵捶击声惊醒。有人在河边捣衣?嘭,嘭,嘭……声音缓慢而沉闷,在黎明前的寒夜中单调地重复着,牵扯着人的心。捶击声时断时续至天明。  相似文献   

16.
记忆与忘却     
在日常生活中,记忆与忘却是与每一个人随时为伴的。记住什么,忘却什么,因人而异。但有一点却属于人的美德,那就是记住别人给自己的恩惠,忘却自己对别人的怨恨。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与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同出外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眼看就要由三人行变为二人行时,机灵的吉伯拼上命拉住他的衣襟,将他救起。为了永远记住这一大恩德,动情的马沙在附近的大石头上用上力气镌刻下这样一行大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往前行,来到一条河边。疲劳的吉伯跟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了。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被打得火星直冒。然而他  相似文献   

17.
沅水,澧水,岁岁月月不息地奔流在湘北大地,它象母亲的乳汁,哺育着常德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追寻着历史的足迹,不久前,我们走访了大河两岸的革命遗址。一沅水河畔,有一所名闻遐迩的学堂——“湖南省立二师”。二师初名西路师范讲习所,始创于1902年。虽然学堂的主体建筑几经兴衰,早已荡然无存,但校门石柱上“湖南公立西路师范学堂”几个字仍清晰可辨。睹物思人,勾起了我们对历史的回首:学堂创办那  相似文献   

18.
每当回忆起那幸福的时刻,我都会沉浸在激动之中。那是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的前夕,也就是在2001年的6月29日的上午,我登上了辽宁人民会堂的大舞台,从省委领导的手中接过了“辽宁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荣誉证书。那一刹那,我热泪盈眶,我意识到那是我人生迄今得到的最高的荣誉和奖励,也是党对我几十年来所走过的人生道路的赞许和肯定。 “文化大革命”前,我是沈阳市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那时我最大的人生愿望是将来能成为一名科学家或工程技术人员。是那场“大革命”转变了我向着理想前进的步伐。在以后上山下乡的日子里,我加入了党组织,即使那时,我也没有想过要把党务工作当做自己的终身职业。然而,入党以后,我却从事了30多年的党务工作。我是在我们党不断修正错误、坚持真理、走向成熟和胜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仰望太行     
我从小生长在太行山的怀抱里,对大山情有独钟。我喜欢它的巍峨,挺拔,那顶天立地的气概,纵令铅云压境,雾锁峰峦,一时隐没无形,却永远高昂着头颅,笑傲苍穹;我喜欢它的雄浑宽厚,那不分  相似文献   

20.
杨永华  周田坤 《党史纵横》2011,(8):42-43,41
"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小芹我洗衣裳来到河边……"5月12至15日,中国民族经典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国家大剧院再次唱响。伴随着那些经典的旋律与唱词,时间划破空间,笔者走近当年这部歌剧的创作者,感受到了半个世纪前的陌生与熟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