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的哲学人性论研究呈现出几种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为根据的人性论、结构层次人性论、“类哲学”的双重生命人性论、文化人性论、伦理本位的人性论、实践人性论等.从中可以归结出几个困惑与疑难问题:(1)我们近年来对人性问题的认识与以往相比是否达到了本质上的革新?(2)人的存在状况与其本质属性是否已经完成或可以完成,人性问题可以得出封闭性的结论吗?(3)人性论与社会历史观是相互从属,还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此消彼长?(4)马克思关于人性研究的论断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被超越?(5)人性论是否可作为对人的研究和对一切哲学问题研究的出发点?给出破解这些疑难问题的解答,对于深化当下的哲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杨金燕 《学理论》2009,(7):24-25
“丑”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美学范畴,至今尚未有定论。我们对丑的探讨离不开对美的关照.把二者置于相互对照、相互比较的位置以衬托、彰显丑。本文结合5·12地震,从地震中表现出的反生命性、反自由性和反常态性三个方面讨论丑的涵义。  相似文献   

3.
从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基本精神出发,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构建一个审美主客体的交互同构机制:审美态度开启了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向;通过"心理距离"的加括号和悬隔作用,使得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识得以净化和澄明;直觉意识的观照中,形象的直觉和直觉的形象趋为浑然的同构之境;在"内模仿"的自动应感活动中,对象形象地被显现于一切感知觉意识中;在移情的情感感应模式中,物我互化,主客同一,在一种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意向混成之中,美与美感最终被显露为一种具有情感深度和形上境界的生成域。  相似文献   

4.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是加强党的团结 ,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有力武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地思考开展同志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内在关系 ,解决党内部分同志“不敢批评”、“不会批评”甚至“厌恶批评”等各种心理障碍 ,对于我们搞好“三讲”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思考之一 :开展同志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要正确认识“经常性”与“适度性”的辩证关系 ,坚持两条基本原则。在党内开展同志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是由党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 ,是共产党生气勃勃、坚强有力和有信心的表现。批评与自我…  相似文献   

5.
《社会之声》第四十一期刊登了冯明同志撰写的《民主不是“我作主”》(以下简称冯文)的文章,文章批评了当前某些人借口“民主就是我作主”,从而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错误思想,颇有启发。但冯文笼统提出“民主不是‘我作主’”,从而把民主和我作主完全割裂和对立起来,这就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王岗 《学理论》2009,(24):211-212
“雅与俗”在歌唱中,不是歌唱方法的界定,而是歌唱效果的检验。方法是手段,多种歌唱方法应在深入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以动听的声音、有情感地进行演唱,以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以最美、最新、最优秀的表现满足人们的艺术享受,这样才能长久地保持歌唱艺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雅与俗"在歌唱中,不是歌唱方法的界定,而是歌唱效果的检验。方法是手段,多种歌唱方法应在深入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以动听的声音、有情感地进行演唱,以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以最美、最新、最优秀的表现满足人们的艺术享受,这样才能长久地保持歌唱艺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祁嘉华 《理论导刊》2006,(9):112-114
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陕西古建筑的历史发展,我们不难发现陕西在中华建筑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不管是得山水而美的风水思想,还是以大为美的追求,或是营造意境之美的匠心,这些足以构成中华建筑美学思想核心的内容,都最早在陕西古建筑上萌芽和发展,并得到了长久的保存。我们完全有理由将陕西古建筑视为中华建筑美学思想的源头。  相似文献   

9.
审美文化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面临着很多困境,其中审美文化概念的泛化问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反对者声称审美文化的泛化导致了人文精神的深度的削平和诗意的缺失,本文试图从文化的平民化有助于打破精英阶层和大众阶层之间的文化壁垒的角度思考这一泛化的必然性和进步的意义,并以一种辩证的视角提出泛化后可能会引起真正的理想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伏小刚 《学理论》2011,(27):88-90
鲁迅和沈从文是中国20世纪文坛两位重要的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一直以来,文学研究忽略了存在于这两位作家之间的互补性。试图对鲁迅和沈从文的文与人展开文化价值方面的梳理与比较,通过对不同思维理路的分析,提出他们之间存在的互补关系,进而指出鲁迅与沈从文的人与文近于一种优秀的文化生态组合,一种完美健康的文化—心理模式,以期建立某种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新人文价值、人格精神体系。  相似文献   

11.
程颢的人性论是学界研究的难点,有多种观点并存。要正确理解程颢的人性论,需要结合他所面临的辟佛与弘扬儒学的文化背景。为了批判佛性论,他吸取告子"生之谓性"说以肯定人的自然之性。他继承并发展孟子的性善论,使其在理论上更加完善。程颢对自然之性和仁义之性皆持肯定态度。然而,自然之性和仁义之性毕竟有所不同,前者杂气禀而有善恶,后者不杂气禀而至善。未能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程颢人性论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八百年前朱熹与陈同甫关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论战 ,历来被称为“王霸义利”之辩。作者从这场论战中看到了社会历史存在的不同心性理论。本文认为 ,规定历史本质的不是物的存在 ,不是政治、法律、制度 ,而是人心人性 ;并认为要想达到国运昌盛亨通 ,应该培育涵养纯正厚重的人心人性 ;只追求目的工具合理性 ,忽视价值合理性 ,以浅薄的功利目的调动整个社会进行物欲竞争 ,是非常危险的  相似文献   

13.
人性中的恶是腐败的深层基础,但权力的异化和滥用则是导致腐败的根本原因。必须正视人性中的恶及善恶互变现象,以外在的刚性制度约束和内在的文化心理约束激发人性的正能量;必须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防微杜渐、惩恶扬善,这是人性向善和政治走向文明的内在需求;必须加强制度设计,提高制度执行力,规范权力运用,防止制度虚置,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提高制度反腐的科学化水平。广大领导干部必须习惯于在监督下谨慎用权,为民掌好权,自觉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侵蚀,为全体人民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公正、和谐的社会氛围和精神乐土。  相似文献   

14.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命题的提出 ,是哲学史上对人的本质研究方法上的划时代变革。准确理解这一命题 ,不仅可以破除以往人们把人的本质简单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机械论界定 ,而且对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坚持辩证整体论,这是当今学术研究前沿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考察了辩证整体论是整体论发展的最高形态,揭示了辩证整体论的哲学内涵,阐明了辩证思维是把握辩证整体论的关键,论述了坚持辩证整体论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类要想实现与自然的真正和解,就必须解决一个前提性问题,即如何看待和理解"自然"。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将不同生态哲学流派区分开来的根本标志。生态现象学作为一种反传统知识论哲学的现代哲学,它试图通过建构一种自然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相统一的"自然"概念——"生活世界化的自然",将自然原初的被隐匿了的价值意义重新凸显出来,以引导人类走上通往与自然和解的道路。生态现象学的自然观念既不同于生态中心主义所主张的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来谈生态保护,也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所主张的将自然仅仅看作是工具价值层面"为我而生"的对象性存在。"生活世界化的自然"在"此在"的意义上来理解自然,是在日常生活中与"我"照面的,承载着各种价值意义,能够为人类的生命活动中所真切体验到的活生生的自然。生态现象学试图借助"生活世界化的自然"的"基底样式",推动人类在"遭遇自然"—"体验自然"—"审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赋予自然以人性的同时,重新唤醒人性的生态化一面,进而引导饱受工具理性摧残的现代人类实现与自然的真正和解。  相似文献   

17.
朱伟方 《学理论》2009,(20):106-107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唯物史观,突出了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强调了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贯彻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有机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初步形成。马克思实现了对黑格尔的思辨的人的超越,通过对劳动和异化劳动的深刻分析,揭示了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问题,为科学的人本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视野中的“人”是人的抽象和人的现实的统一。具体表现在人的抽象是人的现实的价值评判尺度和根本方法;人的现实是人的抽象的特殊表现;人的抽象在人的现实发展中生成。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与以往传统人学中抽象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同。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的根本变革在于两者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统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和人的现实关系的学理层面的意义在于,人学研究要把人学的基础理论和人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实践层面的意义在于,以人为本要实现共性和差异、整合和分解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作为传统治国之道的重要部分,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就其哲学基础而言,民本思想是传统社会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基础,人性论是传统社会官德修养的理论依据,义利之辨影响着古代官吏的行为模式,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论世界观塑造着古代官员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哲学基础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传统的治国智慧,汲取历史经验,拓宽理论视野,更好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促使社会变得更加清明和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