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死亡意识是海子诗歌的一个主旋律和主线索。理解其诗歌的死亡意识对于深层挖掘其诗歌内涵、感悟和理解其创作与生命历程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认知语言学为诗歌解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诗人的强烈情感往往使诗人形成偏离日常思维的概念化过程,这种过程体现在音韵、词汇、语法等语言的各个层面。而隐喻作为跨越两个认知域的概念化方式,更为海子诗歌死亡意境建构起到审美化、陌生化、整体化等作用。通过认知语言学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出海子将死亡看作是一种正常的必然结果,他怀着较高的追求和期待,却苦于现实中的不被认可等因素,使他向往死亡的同时亦夹杂着不安与焦虑。  相似文献   

2.
曹霞  ;华少庠 《求索》2008,(4):193-195
在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尔的诗作中,颜色形容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了表达当时语境下的特殊感受,诗人赋予了它们超越传统意义之外的含义:红色、黑色和金色被分别隐喻为罪感、死亡和复归。这些颜色词奠定了诗人美学思想的基调,从而实现了一种质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正>每一次诗人之死,都会有许多祭奠,是对死者的祭奠,还是对诗歌死亡的祭奠?诗人吾同树死了,死在自己打造的"囚笼"里,死在自己亲手打结的绳索上。他没有像梧桐树那样坚强地壮大起来,而是像秋天的一片梧桐叶,被冷嗖嗖的秋风吹落,然后孤零零地飘向远处。  相似文献   

4.
3月21日,世界诗歌日那天,朋友发来信息,我才惊觉海子离开尘世已经20周年了。世界诗歌日是联合国在海子离世10年后才设立的,与海子祭日只差几天,然而,大多中国诗人并不关心这个日子。他们心中另有一个属于诗歌的神圣日子,就是3月26日,这是海子用死亡与中国诗人订立的盟约。  相似文献   

5.
马绍玺 《思想战线》2001,27(3):69-73
考察冯至<十四行集>对现代人生存意义的理解和抒发,可以看出,诗人从死亡与超越、孤独与交流、瞬间与永恒、人生与自然等几个方面为现代人提供了探寻生命意义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王琪 《前沿》2012,(6):165-167
西默斯.希尼的早期诗作许多都取材于北爱尔兰乡村的童年生活。童年的经历和感受与诗人后来,特别是成年后的经历和感悟既有着相通之处,更有着极大的不同,甚至是天壤之别。这种感受和感悟的变化被诗人通过童年的视角,采用比较和对比的手法在其诗作中巧妙地表现出来,传达出诗人对正在消失的淳朴的乡村世界的感伤和怀念,记录着诗人对自身文化身份和诗歌传统的探寻。  相似文献   

7.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一位来自新英格兰乡间的农民诗人。诗人笔下的新英格兰与维吉尔创造的阿卡迪亚所具有的隐喻意义颇为相似,传达出诗人对理想社会和真挚情感的向往之情。新英格兰世界不仅是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灵感和素材来源之地,也是诗人在现代文学群体中确立自己文化身份,重塑美国自新大陆被发现以来所传承的文化精神的关键所在。弗罗斯特发现了他熟悉的乡土生活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当之无愧的重要诗人。  相似文献   

8.
王余 《前沿》2010,(23):197-200
文章通过郭沫若早期的《女神》等作品的分析,认为是郭沫若浪漫理想、叛逆勇敢、开拓进取等个性特征与五四时代的完美结合;"青春型"诗人的特质以及中外文化对郭沫若的熏陶和影响,形成了诗人特有的创作心理和人格特征,从而成就了诗人的一世英名。  相似文献   

9.
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同乡诗人海子于1989年所写的一首家喻户晓的抒情诗。海子对质朴、单纯人生境界的向往,对永恒美好时空的探寻,唤醒了无数人的诗意梦境。"诗人之所以为诗人,在于他对现世界的敏感力,对天地万物独特的感知力。"从诗人的敏感语境中,我们不难感受海洋和人类生命有着怎样的神秘关联。在这错误百出的世上不公正的事情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10.
正人皆可以为诗人,但未必能成为大诗人。审视古今中外大诗人的辉煌业绩和成长轨迹,有"五个备件"不可或缺。一是特殊天赋。一个诗人要想成为大诗人,非有天赋不可。天赋就是要天然爱诗,天性喜诗,天性爱写诗,与诗有缘,痴迷于诗。人们熟知古今中外许多大艺术家,都是有天赋的。如王羲之于书  相似文献   

11.
黎爱群 《前沿》2011,(24):217-219
《长恨歌》是白居易流传最广的诗歌,对于它的主题一直有诸多争议。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唐代宽松的文化氛围和变文的盛行、文本所体现的佛教思想以及白居易对《长恨歌》矛盾评价的理解等三方面进行粗浅的论析,认为《长恨歌》融合了诗人对佛教因果报应的领悟,以及诗人当时消极的生活态度,是爱情表象下诗人内心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情诗在中西方文学领域占据着重要和突出的地位 ,不仅是人类的天性和生活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由于中西方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 ,中西方的情诗创作又呈现出很多的差异 :不同地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中西方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 ;父权社会的发展和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是影响中西方爱情诗歌主题的重要因素 ;中西诗人对生命与死亡观念的不同 ,使他们在情诗中表现出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不同思想倾向和不同的表白方式  相似文献   

13.
史记 《求索》2012,(4):168-169,126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提倡白话文,发展新体诗。在这个时期,许多中国诗人选择了伟大的美国民主诗人惠特曼是一种顺应时代的必然。本文通过对"五四"运动中的代表诗人田汉、郭沫若和胡适的诗者思想剖析,凸显了惠特曼对中国新诗人从创作思想到创作手法的影响,惠特曼在其特定历史年代下创造出的超越时代的民主、自由的精神,在他身后的一百多年里仍闪耀着耀眼光辉。  相似文献   

14.
范月霞 《前沿》2005,(8):239-242
诗在唐朝不仅承载着诗人们喜怒哀乐、希望、失望甚至绝望等心灵体验,也以艺术的真实记录了诗人一生兴衰荣辱、求索失败、自我超越的政途艰辛。诗人作为古代知识分子中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宦海沉浮的经历和内心感受,是和其他类型的知识分子大异其趣的。统治阶级的重吏轻文,诗人与政治家个性的天然隔绝,最重要的是盛唐社会思想领域的平庸甚至缺席,造成了这个时代整个诗人群体政治梦想的失落。  相似文献   

15.
盛唐诗人李白,名扬中外,妇孺皆知;南唐诗人李白,却鲜为人知,也没有引起研究者的特别注意。当然,根据现有的资料,要圆满地完成这一课题,为时尚早。然南唐诗人李白的的确存在,大概是不成问题的。他写过诗,也填过词,这些诗词是否确实为他所作,尚需进一步充分论证。然研究南唐诗人李白,不仅要使这位长期被埋没了的诗人重新出现在读者面前,并对研究南唐文学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对研究盛唐诗人李白,特别是对《李太白集》中一些诗的归属与辨伪不无裨益。因此不避(讠翦)陋,撰成短稿,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后二三十年是中国文化大转型时期,是全民致富的特殊时代。先锋诗及先锋诗人都不得不向现实生活妥协。改变了过去诗人在“天上飞”的贵族传统,走上了平民化、世俗化的道路。此间的先锋是本土化和世俗化了的现实的、平民的先锋。先锋诗人的生命意识和生活情怀常常多于文体意识和审美情趣。这种对生活的急功近利的关注虽然有损诗艺的发展,却在特定时期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古往今来,诗歌与自然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于坚是一位长期生活在云贵高原的诗人,云贵高原的高山河流、湖泊小溪在诗人笔端氤氲着神秘的氛围;大自然博大仁厚,宁静恣肆,柔软坚硬的气质,流淌在诗人温情的感动和激情的畅想中,弹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自然的沧桑、受难撩拨起诗人锥心的苦痛,也抒写着诗人被灼伤的目光。阅读于坚的诗,我们被诗人赞美自然的炽热情怀和保护自然的真切呼唤深深打动。一大自然神韵的诗意流动于坚对大自然满怀一腔深情,他对自然的吟咏,不仅仅是为了主体真切地再现自然,而是潜入到自然中去,让自然言说。这样,我们读到…  相似文献   

18.
惠特曼批判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提出了为人生的文学创作观。在这一文学观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诗人"、"美国诗人"、"伟大诗人"、"宇宙诗人"、"肉体诗人"、"灵魂诗人"等概念,并赋予特定的内涵。惠特曼关于诗人的种种概念体现了他对创作主体的要求,如入世精神、民族意识、本土化意识、全球化意识等。  相似文献   

19.
高原:昌耀诗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诗人昌耀用“高原”意象 ,表达了对高原生命和高原灵魂的赞美与仰慕 ,也表达了对高原历史和高原现实的追索与反思。“高原”这一美丽的精神幻象 ,包含着诗人的人生追求和艺术理想 ,寄寓了诗人自我以及人类社会一种永远的心灵向往  相似文献   

20.
富饶的巴蜀地区孕育了伟大的民族和灿烂的文化。从起源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总结巴蜀文化的独特之处,并考察其对唐代诗歌的影响。风景秀丽、地势险固、兼容并包是巴蜀地区文化的主要特点,也是吸引大量文人入蜀的原因所在;在巴蜀文化中生活的诗人,创作有大量优美的山水田园诗,但外地入蜀诗人难掩思乡之情,诗风多悲愁,由于蜀地道、佛两教兴盛,诗人对此也多有描写和阐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