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十分丰富。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站在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深刻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5 000年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与廉政文化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理念和政策、中国传统文化与建军治军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等十个方面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中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传承、弘扬和升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安邦之道。  相似文献   

2.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十分丰富。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站在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深刻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5 000年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与廉政文化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理念和政策、中国传统文化与建军治军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等十个方面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中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传承、弘扬和升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安邦之道。  相似文献   

3.
内容简介:儒家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并不断中国化的社会文化土壤或背景。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有着不解之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两个思想根源,一是马克思主义,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绝没有脱离中国社会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今天我们要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也离不开调动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儒学传统。我们不应该抽象地、教条化地对待儒家传统。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发展之最为紧迫的课题,一是经济与社会的科学、全面、可持续地发展;二是政治与社会改革,构建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三是中国主体性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包括荣辱观的建构与整饬吏治。在这三方面的理念、制度、心理习俗系统的建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研究》2013,(4):22-22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讲话精神。本刊特设“理论热点问题专论”栏目,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中国梦的实现”这一主题征文,研究内容包括中国梦的内涵、价值取向、实现条件、内在动力、外部环境,中国梦的发展历程与时代特色,中国梦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中国梦的实现等。  相似文献   

5.
2006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又是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年。10月30日至31日,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在广西南宁举行。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了正式对话进程;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2003年,双方决定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15年来,中国与东盟关系取得长足进展,在政治、经贸、安全、文化、科技、人员往来等广泛领域开展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上,中国与东盟的协调与配合也在不断加强。中国-东盟纪念峰会是首次在华举办的中国与东盟10国领导人会议,是中国-东盟关系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有历史、有深度、有故事的国度。前现代与现代相互缠绕,历史与现实交互作用,本土与外来激烈碰撞,东方经验与西方逻辑纠缠一体,这既是滋养、孕育中国故事的历史背景,也构成了中国话语建构的独特语境。中国话语,归根结底是中国故事的学术呈现,只有洞察中国故事的本质性规定,方可迎来中国话语的决定性出场。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书写的革命的中国故事、发展的中国故事、治理的中国故事、文明的中国故事、改变世界的中国故事,构成了中国话语最深刻的基础、最充足的根据。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站稳国家立场、人民立场。中国话语的任何言说都只能是为国家代言,替百姓说话。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捕捉中国样本的特殊性。中国样本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世界景观,解码中国样本是新时代中国话语建构的历史使命。讲好中国故事,当务之急是创设标志性议题、凝练标识性概念。标志性议题和标识性概念是理解中国故事的重要依托,也构成了21世纪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的重要符号。  相似文献   

7.
当下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实践的缺位或"失语"使得中国政治学学人需重新考量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在当代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亟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实践的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概括和升华,张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实践的价值,展现政治学学人对政治生活理解的独到与深刻。当下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渊源、表现形态、价值追求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实践要求具有明显的不适应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的,处理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科学化与大众化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关系、中国气派与国际化的关系、政治学学人的独立人格与经国济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双向互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先天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的必然需求;两种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特质与内在的契合,构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的可能性前提。探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关系的前提、内容以及互动的意义,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提出.体现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国梦有着独特的政治与经济背景。中国梦在本质属性、领导核心、保障力量、时代特征、价值追求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愿景主要包括:富强中国梦、民主中国梦、文明中国梦、和谐中国梦、美丽中国梦与统一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流行并改造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与观念,进而或明显、或潜移默化地改变和转换着国人对许多重大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又是马克思主义逐步扎根于中国社会的土壤,接受中国文化的熏染,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思维习惯的相冲撞、相重合,是对中国人的许多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影响,并使其发生异质性改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与价值支撑。它发源于璀璨的民族传统文化、成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与建设进程、勃兴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理清中国精神的时代意涵与弘扬路径,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核心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本质是人民之梦。中国梦体现了近代梦、现代梦与当代梦的统一,国家梦、民族梦与人民梦的统一,中国梦与中国世界梦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质上是实现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其奋斗目标是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中,红珊瑚是其中的一支奇葩。红色,贯穿古今的文化亮点;红珊瑚,世代传承的祥瑞之物。在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里,红色,一直是吉祥、喜庆、胜利、美好的载体,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国色。红是民族的象征,中国的象征,红色的中国——中国红!中国红,它不是产品,也不是品牌,它是桥梁,联系着红珊瑚与福人德,联系着福人德与中华儿女,联系着红珊瑚与中国消费者特有的民族情感与文化习惯。福人德正是从文化和民族的高度显示了中国品牌的自豪、自信,为中国红珊瑚行业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中国红,民族的中国,横空出世,眩彩夺目!中…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运用到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中,从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另外,在中国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思想也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实现了融合。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势必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遇,这就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两者为什么必须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对立存在的,两者之间也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变革中国社会,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只有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理论的必然性与实践的必然性,两者的融合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革命性诉求与选择,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共同要求,同时也肩负着当代中国文化理论的民族复兴使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核心部分,与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同解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共同富裕、人民民主、和谐、生态、文明等价值观是它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当代人核心价值观念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健 《思想战线》2003,29(2):91-94
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的生成,直接受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影响与制约。直观性、理性、意境,是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表现出来的三大文化审美要素。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所蕴聚的文化美感有机地渗透在中国美学的艺术创造和审美之中,不仅更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美学的文化审美感染力,而且也形成了中国美学宏观认识与整体把握相结合、精致构造与抒情表现相结合、伦理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超越现实与主体自由相结合的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信的本质源于文化的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培养与强化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中国新时代发展下的必然趋势。坚定"四个自信",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促进中国向更高、更强、更美好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思想体系与社会心理、社会思潮三者共同构成社会意识的组分结构。思想体系与社会心理之间存在"一"和"多"的关系,"一"和"多"的相互转化必须经由理论或者实践意义上的"中间环节"(社会思潮),才能合理地向对方转化。其结构组分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及其结果,依赖于人的意识。它不但影响社会意识的内容、形式,并限制其功能的实现。而且,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镜像式而是建构式的反映。中国梦既指代又发动关于社会存在的发展性改变。中国梦从物理、地理、心理空间维度,将文化中国、地理中国、心理中国与其他种族的空间区域做出合理切分。它从时间维度巧妙将历史、现实与未来中国人的国家、民族与人民的共同社会意识串联起来,承继历史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现实强大的民族自组织动力与社会发展潜力,发展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文化中国、制度中国与器物中国,形成超越此在、此岸和现有空间的非物质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与中国心理力量。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新时代,同时,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正持续经历各种分化和矛盾。中国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大国责任的更大担当以及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民族复兴的梦想,都对中国今后外交方向与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与目标。概括总结中国外交领域的新思想、新思维、新特点,将对中国的外交实践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