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案难"问题是行政诉讼的"老大难",立案权配置和监督也一直是困扰中基层法院立案部门的现实难题。法院内部的行政立案权纵向监督机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予以完善,以期能破解"立案难",保护当事人诉权,保障法院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形象。  相似文献   

2.
2014年1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行政诉讼法》修改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行政诉讼存在的立案难、审理难和执行难问题,扩大了受案范围、畅通了诉讼渠道,完善了审判体制机制,完善了判决形式和执行制度,强化行政诉讼的监督功能,加强了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了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的监督,贯彻了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实施已逾两年。根据各地法院的立案数量及实践,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在规范立案程序、提高立案率、保护当事人行使行政诉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关规定不协调,审查范围与强度不明使制度施行缺乏统一标准,管辖不明增加了起诉难度,"案多人少"导致法院不堪重负,配套制度缺失等也制约了其效能的发挥。对此,须从完善立案程序和配套制度入手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2013年12月23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人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这是自1989年通过后。这部“民告官”法的首次修改。总共51条的修正案草案,表明立法机关决定对这部法律进行大幅度修改。着力解决行政诉讼中“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行政诉讼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三难”中,立案难被称为“难中之难”.立案难的一大原因缘于行诉制度本身,现行行诉法规定了8类可诉事项,但在现实中应当受理的行政纠纷远不止此,因立案门槛过高、受案范围过窄,导致大量“民告官”无法进入法院.  相似文献   

6.
刘芳  石菲 《法庭内外》2016,(4):27-29
立案登记制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老百姓立案难的困境,尤其对于民告官的行政诉讼而言,立案登记制为老百姓打开了起诉行政机关的权利通道。但是,立案登记制不代表行政起诉的全面放开,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不是无条件地立案和受理,而是要建立在行政诉讼法及相关行政法律规定的基础之上,受到受案范围、管辖、原告资格、起诉期限、起诉内容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  相似文献   

7.
新《行政诉讼法》第51条规定了立案登记制。与域外法治发达国家的经验相比,我国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并不限于起诉状之形式审查,而是将本该后置的诉讼要件乃至本案要件植入起诉要件的审查之中,由此导致立案难度上浮与"立审分离"弱化。行政诉讼立案率在短期内的大幅上升,夹杂了部分法院对我国立案登记制之实质意涵的误读;待政策鼓呼退却后,"立案难"问题极可能重新涌现。因此,有必要改良行政诉讼过程的阶段构造,抽离现行法规定的"起诉条件"中属于诉讼要件、本案要件的内容,并将二者置于立案后审查,这有助于还立案登记制以应然面向:法院在立案阶段仅审查起诉状中是否包含必要记载事项,且审查方式限于形式核对。  相似文献   

8.
刘宇 《法制与社会》2012,(5):120-121
本文简单论述了我国行政诉讼的价值构成以及行政诉讼结构的特点,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诉讼结构存在的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的实际诉讼能力不均衡、对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及其保障不足、行政审判权的优势不够突出等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司法体制、完善行政审判人员制度、强化和扩展行政审判权能等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9.
立案登记制改革提出了“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立案难’”目标,处于行政诉讼启动程序前端的起诉受理制度成为改革的重点。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级人民法院旗帜鲜明地破除限制受理行政案件的“土政策”“潜规则”,实现了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但与此同时,随着行政案件的大幅增长和办案压力增大,基于严格审查起诉条件裁定不予立案和驳回起诉的案件数量有所增长,行政诉讼程序空转现象仍较为严重。如何消解登记立案与起诉审查之间的张力,准确把握起诉条件审查的对象和边界,既充分保障原告诉权,又依法规制非理性诉讼,是值得探索的问题为此,本刊编辑部推出本期策划,从理论和实务视角剖析行政诉讼起诉条件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行政诉讼起诉条件混合了起诉要件、诉讼要件甚至本案有理要件,这种规范缺陷因忽略了诉的评价位阶规律,导致适用效果与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改革精神相左。对此,运用诉讼法和实体法二元观界分起诉条件并进行适度审查,建构起诉条件教义学促进概括性要件的认定,并在今后依据诉讼类型对特别判决要件进行类型化审查,将是实现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诉权、解决"立案难"问题的适用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行政诉讼立案基础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的建构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行政诉讼的实践证明中国人改变了关于权利的传统观念,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政治法律文明中权力制衡的理念,因此,行政诉讼制度建构的最根本意义在于代表了或催促着宪政文化在中国的成长。但是哪些人有资格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机关的哪些行为应当由法院审查、由哪一级法院审查?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启动行政诉讼程序之前经由立案程序加以明确。因此,行政诉讼立案工作从横向纬度上界定了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界限,也体现了行政审判  相似文献   

12.
薛刚凌 《中国法学》2014,(3):229-246
《行政诉讼法(修订草案)》公布后,各界讨论热烈,意见纷呈,其中不乏尖锐的批判,而要达成共识,需要对修法宗旨、立法目标、诉讼类型和构造等基本问题重新予以检讨。破解"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是修法的重要任务,但如何破解,则需要从制度设计上找到造成实践困境的原因并加以改进,修法还要根据时代需求提升行政诉讼制度的品质。目前法律文本中主观诉讼与客观诉讼不分,诉讼结构错乱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就立法目标而言,应在完善权利救济的基础上,扩展秩序保障的功能。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以主观诉讼为主、兼顾客观诉讼的诉讼模式,并通过诉讼构造的改革完善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13.
徐隽 《政府法制》2014,(34):15-15
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这是行诉法实施24年来的首次大修.对于社会反映强烈的行政诉讼“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问题,新行诉法有哪些实招?能否真正为“民告官”撑腰?  相似文献   

14.
行政诉讼制度的确立,在解决我国行政纠纷、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中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司法体制尚不健全、官官相护的官本位思想严重、法院的权威性不高、法律法规等不完善造成了在行政诉讼的过程中执行难、执行乱的现象愈发凸显,长此以往,民众的自身权益得不到落实和保障,不满情绪愈积愈浓,为社会的不稳定埋下隐患。本文试图以行政诉讼执行难为切入点,分析我国行政诉讼执行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改革建议,以期抛砖引玉,为更好地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献上一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针对行政诉讼案件偏少的问题,河北省从今年6月开始对行政诉讼案件及立案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了全面清理,废除了妨碍行政诉讼案件正常立案的“土政策”。该省高院还规定,凡是被告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  相似文献   

16.
新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细化了立案登记制度的具体规定,与之前的立案审查制度有所不同.其明确具体的立案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的诉权,为解决“立案难”问题提供程序性保障.本文指出,真正解决立案难问题,还需要相应制度的配套措施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傅达林 《江淮法治》2008,(16):16-16
焦急中等待了近两个月.依旧没有得到法院是否立案的通知.日前.全国首例市民状告“政府信息不公开”的行政诉讼案原告——湖南汝城县原自来水公司5位退休职工向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据了解,5月1日以来各地频现信息不公开行政诉讼案.然而时至今日,没有看到法院受理状告政府信息不公开行政诉讼案件的相关报道.信息不公开行政诉讼案立案遭遇瓶颈。  相似文献   

18.
刍议完善行政审判方式范德浩为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诉讼制度,近年来各地人民法院围绕在审判阶段减少繁琐程序、提高审判效率、改善审判方式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本文拟就行政审判方式完善的几个问题,谈谈初浅看法。依法保护诉权及时正确收案收诉立案是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19.
行政诉讼受案制度之检讨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行政诉讼受案制度忽视起诉程序的纠纷解决功能,混淆起诉要件与诉讼要件,起诉证据规定不明确,当事人缺少最低限度的程序参与,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实的需要。重构我国行政诉讼受案制度,应遵循诉权保护、程序正当、司法最终三大理念,走出“庭审中心主义”的误区,区分起诉要件和诉讼要件,建立登记立案制度,重视对起诉证据的适度把握,完善起诉的程序保障机制,强化法官在立案阶段的阐明义务。  相似文献   

20.
新《行政诉讼法》所规定的立案登记制实为"准立案登记制",由于这一制度本身立法条文含义的不甚明晰,在立案登记制实施初期因各种因素使案件数量猛增的阶段过后,今后实践中仍有滑向原"立案审查制"的危险。新司法解释虽然强调了法定的立案条件,明确了个别起诉条件的内涵,增加了立案后的实体判决要件审查与裁定制度,但仍有一些不足。为了更好地实施立案登记制,防止行政诉讼"立案难"现象的再次出现,有权机关应当进一步明确立案条件,明确对起诉条件的立案判断标准,细化起诉人投诉、越级起诉及司法内部处分制度,条件成就的时候将实体判决要件审查与裁定制度上升为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