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关于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思考——以“躲猫猫”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贯穿于政府与公众的整个互动关系之中,它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石和灵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网络等快捷传媒促进了公众与政府的互动,使公众的参与意识大大增强.与此同时,一些个案也折射出新的形势对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进一步保持并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就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理论、体制和社会三个层面着重分析了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因素,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从山西疫苗事件看公共事件中政府的公信力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帆 《法制与社会》2010,(11):151-152
政府公信力是一个政府赢得民众支持并顺利实现政府职能的基础,是社会成员对政府的认可程度。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通过履行各种职责和为公众服务的态度中体现出来。目前在公共事件中各级政府的公信力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维护政府形象,提升公信力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政府失信现象,政府对公信力的认识还很不够,滥用权力失信于民的现象不断发生,严重损坏了政府的整体形象,造成了政府公信力较大规模的流失,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本文深入阐释了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存在原因,并对如何构建政府公信力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吴芸 《法制与社会》2011,(22):175-176
如今,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借助网络媒介迅速传播,影响力不断增强,给我国政府应急处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互联网已成为信息集散地和社会舆情放大器,网络舆情更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近年来,网络舆情危机已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也有很大提升。人民网多次推出"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为地方政府打分。面对网络热点事件,我国政府还有许多应对不当之处,导致公信力下降,给政府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已成为我国政府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周静 《法制与社会》2012,(8):131-132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在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上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一些失真或过激言论也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和形象,给政府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如何有效地引导网络舆论成为当代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姚娟 《法制与社会》2010,(23):151-152
政府公信力是一种重要是社会资本,他是维系着政府和公民之间的重要纽带。公民对政府的信任,能够影响政府工作的执行,政策的实施,也是判断政府的施政是否正当的一个标准。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政府公信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截止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随着人们在互联网传播思想和进行交流,各种新兴媒体和信息通道得到了充足的发展,例如博客、播客、论坛、通信软件(QQ、MSN)、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平台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网络信息的产生和传播.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没有地域限制,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和敏感问题,瞬间通过互联网的各种媒体通道就传遍世界.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现实里的社会舆论的风向标,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日益展示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网络舆情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政府的执政形象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周小波 《法制与社会》2012,(12):178-179
随着网络时代步伐的加快,网络民意作为社会舆论的最新形式,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必然面临着中国网民的关注,其执法公信力不可避免地处在了网络民意的考问之下。如何在网络时代下提高检察公信力,已经成为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所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谣言也开始广泛传播,不仅给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诸多危害,而且使政府公信力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概述了网络谣言的基础理论,分析了政府规制网络谣言的必要性、可行性,并结合域外治理网络谣言的经验,探讨了我国治理网络谣言的法治路径:即提高政府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发布;疏通公众权利救济渠道,将社会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明确界定言论自由和网络谣言的边界,不枉不纵治理网络造谣等不法行为;严格网络监管,将制造网络谣言与公民个人信用记录挂钩以及强化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0.
徐珏 《法制与社会》2012,(6):152-153
政府公信力是我国政府十分关注的行政问题,它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的管理效率与社会政治经济的运行效率。当前,我国政府的职能正在日益由传统的计划体制向现代市场体制转变,而政府的公信力正是这一重要转型的基石。我国现阶段政府公信力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局面,现代行政理论中的依法行政的理念仍需要进一步的贯彻和落实。本文在对政府公信力与法理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法理路径进行分析探索,以期望为找到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相关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李丽 《法制与社会》2011,(19):148-149
政府公信力建设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信任和信心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举措。本文在介绍政府公信力现状和分析政府公信力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策略,即从建立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机制,健全政府信用评估制度,加强政府信用的社会监督,健全信息公开制度等方面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升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5月12日,中国公证协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以公信力建设为重点的公证行风建设的意见》,决定在全行业开展"让人民群众能感知的公信力"实践活动。随着这一活动的推进,公证作用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得到发挥,社会对公证的认知越来越深刻,人们对公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公证将真正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须、人们的自愿选择。作为从业30余年的公证员,笔者迫切期盼着公证的辉煌。  相似文献   

13.
所谓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公证公信力是公众(社会成员和当事人)基于公证职业的诚信本质和服务实践所形成的信任、信赖和信誉。包括对职业道德的尊崇,对公证法律的信仰,对公证职业服务的认知、认同等因素。公证公信力依存于政府公信力、司法公信力、社会公信力。但是,公证公信力的提升也会对政府公信力、司法公信力、社会公信力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人肉搜索立法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肉搜索作为独特的网络现象,是一把双刃剑,在其发挥舆论监督、打击罪犯和强化社会道德压力等正面功能的同时,也存在着侵犯公民个人隐私、影响政府公信力等负面功能。因此,从立法层面加强对人肉搜索的规范管理,使其健康发展,对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防止网络暴力等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政府危机管理问题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叶婧 《行政与法》2003,(1):14-15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分化导致了权力、利益的重新分配、转移,其中必然酝酿着诸多不稳定因素。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些不稳定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已成为对我国各级政府的重大挑战,这既直接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又关系到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和形象。因此加强危机管理、完善我国的危机管理体系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强弱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强弱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本文指出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增强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的社会中要重建社会公信力,固然涉及到诸多的方面,但首先是那些掌握着许多社会资源、对社会秩序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的部门,比如政府、司法、传媒、社会团体和科研部门等。  相似文献   

18.
政府形象塑造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关系到政府对公众的亲和力与公众对政府的认同度.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为应对经常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必须重视政府形象的塑造,保持对公众较强的公信力和凝聚力.也就是说,只有继续深化行政改革,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加快公民社会建设和公民意识的培养,畅通公民参与政治的制度化渠道,才能塑造良好的现代民主政府新形象.  相似文献   

19.
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管理社会的基石.本文通过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缺失的表现、弱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制度的角度来探索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即完善行政法律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资信制度,建立评议考核制度和政府官员财产申报制度.  相似文献   

20.
网络谣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与民众对于信息不对称这种现象产生的不平衡心理,社会转型期带给民众的社会焦虑感以及民众对政府不信任等相关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防治网络谣言的过程中面临着不断扩大的谣言制造群体与不断增多的谣言素材,以及多种形式的谣言传播媒介促使谣言传播速度加快,民众对谣言的鉴别能力较弱从而导致其轻信谣言等客观上存在的防治网络谣言的困难。为此,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惩网络谣言;完善信息公开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强对民众的网络道德教育,使民众能理性地看待问题,提高对网络谣言的甄别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防治网络谣言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