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与资讯     
《民主与法制》2014,(33):60-61
【疯狂学区房:135万买4.4平米】在北京,有人花135万买个4.4平米的房子,每平米将近31万,根本不能住,只为给孩子上学买个进门证。即便如此仍一房难求。各地房价出现环比下降态势,而一些地方的学区房却成冯“房坚强”。择校热变成择学区热,“拼爹”改为“拼房”,怎么破?  相似文献   

2.
物业税也好,房产税也罢,主张征收的理由,首要的就是可以降低房价。征税可以降低房价吗?权且算一笔简单的账。对于只有一套房子的人,如果税率每年为房价的1%,100万的一套房子每年需缴税1万,也就是差不多两三个月的工资没了,但房子我必须住,不能住到马路上去,不能卖房。  相似文献   

3.
我身边有一些非富即贵的朋友,每次和他们在一块儿我就感觉比他们矮一截,我也想过上那种优越的生活,可没想到人一有贪心,这灾难人生也就开始了。1998年我和丈夫结婚后在娘家住了两年,2000年婆家给了4万块钱买房用。当时4万块钱买两室一厅是绰绰有余,但是我不满足,一心想和朋友攀比。就借了5万块钱,买了一个顶楼120平米的房子,住了三年又不满足了,我又借五万,换了一套在二层的、一百三十平米的房子,还带一个三十平米的车库,加在一起正好是一百六十平米。当时我还想,楼房是精装修,底下还有车库,这回这房子太好了,太随心了,我这一辈子都不换了,一辈子都不卖了,这一步都到位了。  相似文献   

4.
静安寺街道愚谷村居民区的房子大都有80多年的历史了,是典型的“老城厢”,原来一家人住的房子,住进15户人,人口密度大。居委会立任刘翔龙清楚地记得,以前对居民的管理主要是户籍管理,但是,目前2000多户居民中,分“户在人不在”、“户在人在”、“人在户不在”三种情况,共计4000多人,  相似文献   

5.
漫话画     
据《现代快报》报道,无锡惠山经济开发区在湿地公园办了个豪华会所,刚开张两个月就消费了至少180万元餐费。面对质疑,惠山开发区党政办主任说:“共产党办一个酒店就不行了?不就是为了招待领导的时候标准高一点、接待好一点吗?!”不过,遭曝光后,目前会所已停业,下一步将改成湿地公园的游客中心。  相似文献   

6.
在一家跨国公司当白领的李静,每次出差,看到国内酒店千篇一律的房间装修风格,感觉这些地方除了能住之外,索然无味。联想到国外个性十足的“恐怖酒店”、“监狱旅馆”等,喜欢旅游的她,忽然决定辞职,开一家个性化主题小客栈。在这里,每一间客房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不同主题,例如重口味的监狱房、花哨古怪的医院房、动漫房、公主房、水晶房等,还可以DIY让客户定制“生日房”、“结婚纪念房”等。小客栈开业2年多,火爆深圳,美女老板收获百万财富!  相似文献   

7.
在今天的都市里,租房子住已是司空见惯了。一份对近4000名单身白领的问卷结果显示,95%的白领喜欢与人合租,其中超过85%的受访者表示,可以有选择地接受与异性合租。异性合租这一新的租房结构也应运而生。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都市的夜晚灯火辉煌,“异性合租”作为一种时尚正在蔓延。不谈恋爱,不谈性,同一个屋檐下演绎的是两个不同人的心路,所谓的“新同居时代”,就“新”在这份陌生、信任和温暖。与爱情无关刘荣大学毕业两年多,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现在跟他同屋的是个在旅行社工作的女孩:我住的这房子每月1500元,我自己…  相似文献   

8.
何谓民生?用老百姓自己的话说,就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这其中,“住”是关键所在。 住房是老百姓的栖身之所。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说,房子是除了土地之外的另一个“命根子”,是一生能拥有的最大财富,买房或建房是最大的消费支出。  相似文献   

9.
幽幽 《协商论坛》2008,(11):58-58
瑞典的住房,是由不得自己选择的,好坏都要按照国家的规定去住,也就是说瑞典实行的是强制性的住房政策。瑞典法律规定,没有窗户的房子,没有供暖系统的房子,没有单独卫生间的房子,一律不许住人。如果你为了省点钱,想去找一间条件很差,设施不齐全的房子住,对不起,没有。  相似文献   

10.
小幽默     
房租 有一对情侣,女朋友可怜巴巴地问道:“我们为什么不能住贵一点的房子?”  相似文献   

11.
岸文 《台声》2006,(4):84-85
(接上期)曹聚仁的东北之行世事悠悠,白云苍狗,倏忽就变化万端,确实难以逆料。1958年年底,曹聚仁还浸沉在因“金门炮战”所发的两则独家消息而带来的兴奋中。1958年12月18日,曹聚仁在给曹艺的一封信中说“:我在南洋商报所发的电讯,恰到好处,也轰动了世界,这也是你们所想不到的。上回,就因为所发的电讯,把杜勒斯也吓坏了。这两个月,我一人住了四所房子,倒苦了我了。”这“四所房子”就是前面说到的“狡兔三窟”之意。曹聚仁绝没有想到进入1959年后,海峡两岸间的热线冷了下来并且中断。是年11月他回香港后,直至1972年去世,就没有再来过大陆。19…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记者 《人权》2010,(5):54-58
今年7月26日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曲水县江村村民尼玛卓嘎的乔迁喜日,村民们都来给她道喜。尼玛卓嘎高兴地说:“我的新家有300多平方米,上下两层藏式民居装修,国家给了近2万元的补贴,还提供无息贷款,这样的房子谁不会抢着盖。搬进新家,心也跟着房子亮堂多了,现在我要集中精力做生意。”  相似文献   

13.
李逸 《时事报告》2010,(12):72-73
昂贵的房价打破了不少人“居者有其屋”的梦想,但是没有房子这项“财产”,并不等于没有房子住。对于不少经历过房价飙升阶段的国家来说,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都是上佳选择,德国在这方面堪称世界的典范。据统计显示,德国是租房率最高的发达国家之一,有60%左右的居民都选择租房。  相似文献   

14.
微言     
《民主与法制》2013,(16):43-43
“胸罩可以不戴,房子可以不住吗?” ——5月18日,在“商界木兰”年会上,有人向知名地产商任志强抱怨房价太高。任志强反问:“一个房产项目从开发到最终完成好几年,你做一套衣服用多久?  相似文献   

15.
《广东民政》2011,(9):56-57
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下简称“新司法解释”)实施后,我们发现,身边的人忽然忙碌起来,有的忙着给房产证加名,有的忙着学习法律,有的甚至联想到将来离婚的那一天,房子该如何分割?新司法解释如一块巨石,一时激起千层浪。房子要如何hold住?婚姻还能否进行到底?这大概就是新司法解释带给大众的主要冲击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备课卡片     
科目修养第3课任弼时不接受照顾解放初期,任弼时住的房子很挤,又靠近大街,不适宜养病。组织上给他找了个安静的地方。任弼时不答应,他说:“那房子住着一个机关,我一个人怎能牵动一个机关呢?当干部的一丝不能特殊。“后来,组织上又给他找了一所房子,准备花钱修理,又被他拒绝了。他说:“现在国民经济还在恢复发展时期,还是把钱用到工业建设上去吧!”就这样,一直到他逝世,始终住在原来的房子里。谢觉哉的自我批评有一次,谢老女儿要到外地,没有跟他说,就叫司机到火车站买票,谢老知道后,严肃地对女儿说:“国家给我的汽车,是工作时候才用的。你们没有权利叫司机开我的车外出。”接着又对他的爱人说:“你外出也不能动用我的车。”之后,谢老如数付了车费,还在党组织生活上,就此事作了自我批评。  相似文献   

17.
有几位同胞曾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前总统卡特家做客,通过耳闻目睹,写了《做客卡特总统家》的文章,并提供了一组《卡特:最好的年华是退休之后》的照片。据文章和图片介绍:卡特有一顶沾有汗渍的鸭舌帽,那是他近来帮别人修房子时戴的,还未来得及洗干净。76岁的卡特还是他家乡小镇风光的“白发导游”。卡特现在住的房子是1961年盖的很普通的红砖平房,他的书房是原来车库改装的。  相似文献   

18.
漫画与幽默     
太阳还是月亮有个名叫菲尔的旅行推销员,是个著名的酒鬼。这一天,他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在一家酒店吃夜餐,喝了很多酒。刚走出酒店,他突然看见一个人站在路中间。这个人也刚从酒店出来,比菲尔喝得更多,他似乎在天上看到了什么奇怪的东西,用手往天上一指:“对不起,请问,那是太阳还是月亮?”菲尔看了看,然后摇摇头,说:“不知道,我也不是本地人。”超速警察:“我们这儿规定行车不得超过每小时50公里,你刚才驾车超过了这个速度,请留下姓名和地址。”司机:“可我还没开一小时呢!”护士的讲话病人从手术室逃出来找院长:“…  相似文献   

19.
勤俭难忘     
去年,单位给我分了三间房子,房子虽然是旧的,但比起我以前住的单间要强得多。欣喜之余,我和妻子商量,如今房子宽敞了,该把母亲从农构接到城里来享享清福了。回到老家,我与母亲说了此事。母亲说,我在农村住惯了,在城里怕不习惯。但在我的再三请求下,她终于答应进城住几天。进城后第二天早上,母亲说她夜里没睡好,我和妻子忙问她怎么啦,母亲说:“这里的路灯怎么一整夜都亮著,谁掏电费呀?”我笑着说:“您老人家就别操那份心了,不让你掏钱就行了呗。”母亲却说:“这得浪费多少电呀,村里人浇地电都不够用呢,咋城里人也不知道…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先生在重庆北碚有一所私人小房,他举家迁往美国后,把它借给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北碚分会,由老向先生代管。此后,这所房有许多文人来住过,最后由两家人分住,东面的一半由老向一家住,西面的一半由我们一家住。父亲老舍先生比我们住进去得早一些。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一九四三年秋天由北平逃出来之后,和父亲在这所房子里团聚。在这里,父亲住到抗战胜利后的一九四六年二月,先后共两年半多。他在这里写了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第一部和第二部、抗战回忆录《八方风雨》、还有许多短文,诸如系列散文《多鼠斋杂谈》。他戏称这所房子为“多鼠斋”,形容这儿的老鼠成灾。此外,在此期间,他还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贫血集》。在北碚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