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任务的提出,研究政治体制理论的任务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对苏联东欧和西方政治体制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是建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理论的必经阶段。本文试图就当代各种政治体制理论作一简单评介。一、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理论政治体制(political system)或称政治系统、政治体系,实际上是政治学的"政治"和系统科学的"体制"两个概念的合成物。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资产阶级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来的。在1953年,他出版了一本名为《政治体制》(p01iticalsystem)的专著,后来阿尔蒙德和亨廷顿等人使用过这一概念。由于伊斯顿、阿尔蒙德都是擅长系统分析的名家,因此政治体制概念的提出与系统论在政治学中的运用密不可分。他们主张用系统功能方法研究政治体制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政治体制与环境的关系。但是,西方学者对政治体制含义的理解是五花八门的。某些美国学者主张采用马克斯·  相似文献   

2.
国际政治学在中国是一门新兴学科,这样一门新兴学科是否应该在建设中具有自己的特色,目前中国国际政治学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还有争论。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中国的国际政治学建设应该从一开始就注重自己的特色建设。论证的方法主要是从考察西方经典国际政治理论和原则的形成和发展入手,来探讨比较成熟的西方国际政治学在理论建设中是怎样体现自己的特色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国际政治理论发展的经验一定会对中国的国际政治理论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定量研究已经成为西方政治学界(尤其是美国政治学界)的主要研究方法,但也出现了"定量霸权"的局面。同时,定量方法日益繁杂、深奥,出现为定量而定量的状况,并且定量学者的学术著作日益"小众化"和"圈子化",定量研究的弊端日渐显现。为摆脱"定量霸权",西方政治学界开始反思并批判政治学领域里定量思维的统治地位。一些西方政治学者认为,政治定量分析存在种种不足,政治学研究必须摆脱"物理学嫉妒"。另外,也要认识到政治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两种独特的文化即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者分别具有各自独特的研究程序和研究逻辑,本质上两者并不存在彼此对立的关系。为超越"定性—定量鸿沟",政治学者必须摆脱对特定方法论的盲目崇拜,要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去选择研究方法,而不是从研究方法去选择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对西方文化政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刊《文化政治学》2005年3月号刊登了美国学者安德鲁.罗斯题为《毛泽东对西方文化政治的影响》的文章,认为毛泽东思想中的一些理念如强调自力更生、力主区域平衡发展、提倡来自生活中的“有机专家”、主张自我批评等等对西方的思想界、文化批评界和社会运动有巨大影响。他特别  相似文献   

5.
《中国政治学刊》2011年1月号刊登了美国中国政治研究学会主席、旧金山州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白永辉(J.M.F.Blanchard)题为《中国新长征之中国跨国公司:西方研究文献述评》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激发了大量研  相似文献   

6.
以下是美国政治学协会刊物《政治科学与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2011年第4期的"政治学的文化理论"(ACultural Theory of Politics)专栏收录的其他8篇论文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7.
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政治学教授、"参与型政治"(Participatory Politics或Parpolity)理论创始人斯蒂芬·沙洛姆(Stephen Shalom)在2010年3月31日接受了新左翼网站(New Left Project)主编阿列克斯·杜赫提(Alex Doherty)的专访。在访谈中,沙洛姆认为,其参与型政治理论主要受到了左翼理论的影响,参与型政治是参与型经济的政治补充。沙洛姆还以代议制民主的缺陷为切入点,分析了参与型政治模式与代议制民主的不同之处,同时阐述了参与型政治模式的框架问题,并对社会运动与参与型政治模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有别于传统的“国际问题”研究模式的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在中国悄然而起,对此,国内的国际关系学术界普遍持肯定态度。我认为,中国的国际政治理论研究者应力求使自己的研究体现出创造性和独立性,以求建立“国际政治学的中国学派”。 这种认识首先基于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学研究状况。目前,在全球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界,美国的国际政治理论居于主导和统治地位,以至于在许多人看来,“真正”的国际政治理论基本上就是美国的理论,美国的  相似文献   

9.
政治学研究开拓政治学研究的新局面····························································……赵宝煦(1.1)政治体制改革的儿个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1月18—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和国际合作局联合在京举办了“中俄政治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国际政治学学会副主席、俄罗斯政治学学会第一副主席、俄罗斯科学院国家与法研究所研究员威·斯米尔诺夫作了题为《俄罗斯的政治改革:从浪漫到现实》的报告,回顾了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政治制度的演变进程,分析了俄罗斯政治制度的特点、原因及发展趋势。现将报告的主要内容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尽管中国学术界的日本政治研究论著较少,但也出现了利用政治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的优秀作品,诸如多元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态分析等;日本学术界将政治学作为了解政治组织形式、对其进行解释的一门独立学科。以本国政治为对象进行批判性研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经历了批判政治学、风土政治学、市民政治学、多元主义政治、计量分析方法等战后各个阶段。通过比较政治学研究方法阐明东亚地区各个国家处在不同的政治发展阶段,然后利用特定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对具体政治体制或政治现象做出较为客观、准确的分析,是今后为提高日本政治研究水准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2.
西方与非西方的对抗 与世界上其它文明相比,现在西方文明的势力达到顶峰。其巨大的对手已从地图上消失了。西方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不可能发生,西方的军事实力无与伦比。除日本外,西方并未面临经济挑战。西方控制了国际政治和安全机构,并与日本一起控制国际经济机构。事实上,全球政治与安全事务由美国、英国、法国三国主管,全球经济事务由美国、德国、日本三国主管,这些国家之间均保持异常密切的关系,而排斥其它弱国和大部分非  相似文献   

13.
国家治理由国家建构、国家发展和国家转型三部分内容构成。目前国内的国家治理研究主要采用规范的分析方法,而这一概念的深入研究则需要采用实证方法,比较方法最适合进行国家治理研究。类型学、质性比较分析和比较历史分析可以为国家治理的实证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论基础。国家治理对于比较政治也具有重要的构成意义。结构主义、理性主义和文化主义这三大比较政治学流派中都有丰富的国家治理研究。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比较政治学的"民主化转向"致使人们产生一种误解,即认为只有民主化研究才是真正的比较政治学。这种观点用"民主化"替代了真正处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治理",并且让比较政治的研究范围变得狭窄和局促。因此,比较政治研究需要恢复国家治理在其研究内容中的核心地位。国家治理可以为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发展提供关键性的议题领域。同时,中国的比较政治学则可以在中国国家治理的经验以及世界各国国家治理实践的比较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4.
埃德温·哈切克所著的《美国机会》一书,用了一个新词 Ecopolitics,姑且就把它翻成经济政治,或者经济政治学,全书的中心命题是:未来世界的主导力量将是经济政治力量,而非地缘政治力量,为此,埃德温·哈切克作了种种分析。本文希望就该书作者的一些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尝试对2012年国外政治学的一些前沿进展进行梳理和综述。限于篇幅,本文的知识梳理主要围绕国外政治学领域的重要期刊展开。本文将涉及到的国外期刊包括《政治研究》(Political Studies)、《政治季  相似文献   

16.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是资本主义宪政和议会政治的产物。是随着普选权在西方社会的扩大而逐步发展起来并日益成为西方各国政治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今世界,“政党现象”越来越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全球政治现象,倍受世人关注。与此同时,作为政治学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党和政党体制的研究在西方学术界不但很有市场,而且其研究基本上已经形成体系。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内学术界许多学者在研究西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保加利亚"东方—西方"出版社出版了由哲学家贝纳德·穆缇扬(已故)、索非亚大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教授佩特尔-埃米尔·米特夫、索非亚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鲍里斯·波皮万诺夫三人选编的《卡尔·马克思:人与未来》一书,引起了强烈反响。保加利亚社会党的理论杂志《新时代》2016年6—7月号刊登了题为《马克思"救命"!》的长篇访谈文章,米特夫和波皮万诺夫就《卡尔·马克思:人与  相似文献   

18.
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政治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通常认为可以追溯到政治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为了撰写《雅典政制》而搜集、比较一百多个古希腊城邦的政治与社会情况。这通常被认为是比较政治学的开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研究从探讨“什么是最佳政体?”这个问题开始。这既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传统下的古典政治学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又是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政治学比较研究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①此后,在西方世界,随着以众多城邦分立为特征的古希腊城邦体制为大一统的古罗马帝国体制所取代,基督教也在与各种信仰体系的斗争中胜出,…  相似文献   

19.
西方国际政治学中的新现实主义思潮出现于70年代末,它是对现实主义的“修正和补充”,是现实主义传统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它不仅强调政治的作用,而且注重经济的作用以及政治与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为此,它提出了相互依存、复合相互依存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等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有:(美)肯尼思·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美)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美)J·E斯贝茹的《国际经济关系学》、(美)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英)苏珊·斯特兰奇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家与市场》,等等。 综观新现实主义思潮的发展,我认为,它具有两重性,即:一定的客观性和霸权性。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国比较薄弱的学科恐怕是政治学。我对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立的比较政治学系充满期待。为此,我想谈三点看法。第一,当下政治学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是政治学在大学学科建制中缺乏独立地位,政治话语往往由经济学和法学所左右,人们时常用经济逻辑或法律逻辑来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