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海 《求实》2012,(Z1):221-222
消费主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大众文化本质所在。大众文化本质特征就是消费性,我消费故我在。而年轻人,尤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社会化,大学生日渐成为时尚和流行的追逐者和生力军。而其消费时尚性正是青年群体追捧的主因。大众化也是文化化大众的过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的价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的“大众文化”(MasCulture)一词,是本世纪后期一些西方学者用以概括伴随现代市场经济所产生的通俗文化现象,而使用的概念。我国许多学者注意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学者所讲的那种“大众文化”现象在我国也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这既丰富...  相似文献   

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兼容并蓄,既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大力倡导和发展先进现代文化;必须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既要继承发扬本土优秀文化,又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实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和谐共存;必须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互融合的路径,既要发挥精英文化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哨阵地作用,也要彰显大众文化承载核心价值观的天然功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4.
《理论与当代》2011,(9):64-64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但我们也应看到,新时期以来,伴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历史进程,一种在公共文化领域里产生的以讲求视听快感为主要内容、以利润多寡为其价值衡量水准、以现代电子传媒为主要手段、以城市受众为主要消费群体的具有明显的输入性特质的大众文化逐步兴起且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5.
以报刊、出版为代表的现代传媒自近代以来在中国兴起,它对鲁迅杂文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多重的重要意义:首先,现代传媒为鲁迅杂文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与物质载体,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争取言论空间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也成为鲁迅“释愤”、“抒情”的有效媒介;其次,鲁迅利用现代传媒这一空间和阵地,使杂文写作成为对话语权的争夺和享有,他以杂文书写使舆论空间与被排斥的沉默的大多数之间产生了联系。  相似文献   

6.
实现文化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文化强国’的重要载体"目标,必须认真审视文化选项这一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性问题。在以"内容为王"来建构文化产业新形态的创意时代和全球化语境下,传统文化、大众文化和现代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主干文化选项,传统文化选项的固守和大众文化选项的追捧,在貌似繁荣的景象背后,是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只有现代文化选项的定位和建构,才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商业性、娱乐性、消费性。大众文化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根本依托,以文化资本的运作为基本形式,以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为主要载体。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发展模式,它解构了以往的经济  相似文献   

8.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众文化(popularculture)在西方十分流行,而且形成了对其他文化的冲击之势。近年来,大众文化在我国也日益抬头,引起了我国学术文化界的注意,一批研究大众文化的论著也先后问世。但是,对于什么是大众文化,它为何如此流行,它和其他文化诸如精英文化、通俗文化的关系,以及它今后如何发展等问题,学者们见仁见智,理解不尽相同。我也想就此谈一点粗浅认识。什么是大众文化?用一两句话很难表达清楚。我自己的理解,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城市人们生活节奏快、消费形式简约化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样式…  相似文献   

9.
以先进文化引领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其中也包括了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统领与引导。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是随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新的文化形态,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关注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趋势,在充分肯定大众文化的社会地位和时代意义的同时,也为大众文化确立了新世纪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保证了大众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所取得的卓越成果之一,是当代中国文化领域的空前繁荣,而大众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正是文化繁…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士密 《求实》2002,3(6):9-12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 ,大众文化迅速壮大成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构建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已成为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一、充分发挥主流文化的主导和规范作用 ,保障大众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二、增强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 ,实现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有机整合。三、强化大众文化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感和人文责任感 ,提高大众文化的文化品味。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大众文化消费的异军突起。是大众文化消费健康、合理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大众文化消费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重要载体。大众文化消费是指普通民意使用大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活动。它与高雅文化消费一起构成精神文化消费的整体。它区别于高雅文化消费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消费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娱乐导消遣。大众文化消费的勃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折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直接相关。伴随着经济上个人自主性、…  相似文献   

12.
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实施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必须始终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战略、全球文化与民族本土文化融合战略、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协调战略、文化产业化与产业文化化同步战略。  相似文献   

13.
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文化形态,作为后现代社会的主导文化,大众文化使文化由高雅走向世俗,趋向商品化,使文化问题成为政治问题的一部分。究其原因,主要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科技的非理性应用。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坚持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科技非理性批判三个维度的结合,回应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质疑。  相似文献   

14.
私人时间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私人时间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不同于空闲时间,其本质特征在于个人的自由支配性。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使“私人意识”日益觉醒,私人时间真正出现。私人时间的不断增长使其成为一种“时间压力”,它促使大众寻求合适的文化消费方式以“排遣”这段时间。大众自身的特点及主流文化、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不同特点决定了大众必然以大众文化作为自已的文化消费方式,这促成了大众文化的崛起。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一种具有新的文化特征的大众文化已经取代了传统的通俗的民间文化,这种取代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动因,其中最重要的动因则是市场机制的孕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湘潮》2007,(7)
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较晚,但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大众文化的发展繁荣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评价及发展方向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之一。大众文化作为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产生的文化现象,己深深契入了我国当代社会制度形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探讨我国大众文化的当代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宁 《理论学刊》2003,(3):123-125
20世纪80年代中国兴起的大众文化在主流意识形态、市场经济及中国传统的社会心理、审美习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与以往的文化艺术不同的审美形态和审美特征.与古典艺术的和谐美、近现代艺术的以对立为特征的崇高美不同的是,大众文化以极端化的形态表现着内在的融合趋势,从而成为走向辩证和谐美的过渡环节.  相似文献   

18.
《党建》1994,(9)
必须“净化”电视荧屏纪文目前我国有电视机2亿多台。电视已成为大众文化的第一传媒,在活跃和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着极大影响。据有关部门对13个省级电视台、33个市级电视台进行的887个周...  相似文献   

19.
在日益加快的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互动不断深化,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蒙古族在现代化潮流中加强了民族互动,促进了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但是因现代经济因素、文化变迁以及社会转型等而引发的矛盾也在增加,成为影响民族互动良性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强化竞争意识、整合传统文化和完善制度规范应成为蒙古族实现民族互动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进人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闲暇的增多,大众对娱乐和消遣文化的需求日益高涨。顺应这一消费需求,电影、电视、音乐、报刊纷纷选择大众感兴趣的题材,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大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念,抒发大众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满足大众欣赏趣味,赢得了不少受众,也使得这种趋向大众、贴近大众的文化全面登堂入室,并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应该讲,大众文化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生活快节奏的现代人的消遣需要;弥补了传统文化的不足,使之更进一步走向平民;此外,这种文化产品大都具有具体化、形象化的特点,人们更容易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