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广西称“桂”、“八桂”由来已久。据有关资料介绍,“八桂”之美称是从古代《山海经》中“桂林八树,在贲禺东”演变而来。晋代文学郭璞说:“八树成林,言其大也。”孙绰在撰写《游天台赋》有“八桂森挺以凌霜”的诗句。六朝梁代诗人也有“南中有八桂,繁华元四时”记载。在民间,诗人正式与广西挂钩定位的则始于唐朝韩愈。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诗中云:“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湖南称“湘”,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先秦诸子的起源,自战国以来,众说纷纭,各执一端。战国两汉论述这个问题的有三大家:庄子最早,首倡“六经说”;东汉班固同意庄子的观点,却又提出了“王官说”;再一个是西汉的刘安,则主张“政治说”。不过三家关于起源的概念都只限于学术思想方面。到了六朝,刘勰则从文学的角度提出诸子散文亦发轫于“六经”的观点,唐代韩愈,柳宗元宗之。至此,关于起源的概念就明确了。它不但指思想,也指文学。如果说庄子是首揭中国哲学史序幕的开山祖师,刘勰则是拉开中国文学史帷幕的第  相似文献   

3.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里,从形象思维的角度,精辟地指出:“韩愈以文为诗;有些人说他完全不知诗,则未免太过,如《山石》,《衡岳》,《八月十五酬张功曹》之类,还是可以的。”在这里,毛主席对韩愈的诗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指出了他“以文为诗”的缺点,肯定他的《山石》等诗。毛主席对韩愈等古代诗人一分为二,予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体现了“古为今用”的精神,对我们批判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对“四人帮”以儒家为名,妄图把韩愈一棍子打死的有力批判。  相似文献   

4.
儿童文学军团是我省文学战线的一支“奇兵”,是“文学辽军”的主力之一。辽宁儿童文学界的最大优势在于:作家队伍建设十分完备;老中青三代作家,都有极高的造诣和成就,所以辽宁儿童文学事业的未来必然更加繁荣。1985年辽宁成立儿童文学学会之初,儿童小说、童话领域在全国已有影响并获全国大奖者只有吴梦起、  相似文献   

5.
在试图还原一种多元化文学史观的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问题的重估中,应该把发生在现代的少数民族文学现象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去审视、研究。这是因为现代文学具有多元化的历史特征:一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文化启蒙,促使少数民族产生并发展了成熟的现代作家文学;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学又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思想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影响和丰富了现代文学,成为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杨挺 《求索》2007,(11):180-182
随着宋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宋代文学责任观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觉与审慎。文学的社会功能也出现了自周汉以来的不同程度的变化:文学的教化功能伴随着“玷于名教,必加朝典”的警告;讽谏功能表现出“怨不至乱、谏不至讦”的劝诫;垂范功能则表现为“后世规蠖”,“精加订正”的自守;博识功能则表现为“传信审疑”、“言必有据”的自控。  相似文献   

7.
我从小读书深受表哥的影响,以古今文学名著为主。那个时候差不多能够读到的书,也基本上都是文学类的(文学是那个时期的主流,作家最吃香,连年轻人找对象都强调自己“爱好文学”)。由于借阅图书往往催得紧,书读得也快,我读书快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倒逼机制”所致。  相似文献   

8.
王以兴  杜贵晨 《求索》2014,(4):169-173
“外史”最早为周朝史官之一,执掌书写天子帝令和整理历史文献;春秋鲁国以至汉唐诸朝,间有“外史”之设,职责教变;唐以后则彻底退出史职,而逐渐演为私人撰述之“野史”与备体文学尤其是小说作者与作品之称。“外史”之称影响中外,迄今流行不衰。“外史”名义从政治到史学、文学领域的这种跨越,体现出中国史官文化对普通文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对“外史”的热衷则叉是文人史官情结的清晰表征。  相似文献   

9.
颜琳 《求索》2008,(4):171-173
1990年代,以林白等为代表的女性作家开始以其自觉的个人化写作,来彰显女性写作的独立意义。她们以其极端性、尖锐性和革命性的女性意识来强调曾被忽略了的“角色差异”和“性别差异”。随后这种个人化写作逐渐走向社会化,为女性文学书写又拓展了新的空间。文章试图对林白个人化写作新走向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指出这种转变背后存在的独特价值,并以此来探讨中国新世纪女性文学创作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斯丹达尔与卡波特相提并论主要考虑到:从表面看,两者都在相类似的新闻素材上作文章,且在西方文苑中均具有一定的开拓性质;从内里看,两者都表现出对“真实性”的渴求。而这个问题在“酉方文学与新闻”的论文中我曾论及过((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但说得过于简练。于是,萌生了继续这个话题的讨论。一、艺术真实之镜于法国作家斯丹达尔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众人皆知的。他作为“现代小说之父”为现实主义文学大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而这块基石就是他那被后世津津乐道的力作——(红与黑)。它的孕育与两则关于裴尔特…  相似文献   

11.
莫真宝 《求索》2008,(3):167-169
张溥并未坚持“文必秦汉”的主张,而是对历代古文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他注重文章的社会政治功能,从不谈论前后七子派主张的“格调”与“法度”;张溥的古文辞创作经历了初似唐孙樵、刘几及模仿韩愈与欧阳修的过程,以“融洽经史”为其主要特征。从张溥对“文必秦汉”观念的摒弃来说,视之为前后七子派的继承者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巴金去世后.上海作家协会为纪念这位文学巨匠,提出设立“巴金文学奖”的建议。对此,巴金女儿李小林明确表示反对。理由有二:其一,巴老生前为人非常低调,不喜欢如此张扬;其二,巴老认为国内文学奖项已经有点多。  相似文献   

13.
清代甘肃作家马疏,虽有众多作品传世,却没有写出较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或文章。我们只能从马疏作品的片言只语及其创作实践去探索其文学理论。马疏的文学观包括“风骨”、“风雅”,“抒写情性”及追求创新三方面。这种理论既是对清代以前文学主张的继承,也体现了马疏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黄健 《求索》2013,(12):144-146
20世纪初,中国新文学界确立的人本主义文学价值观体系。其本质即为以进化论为思想理论基础、以人道主义为宗旨的“人的文学”观。胡适、陈独秀强调以人的真情和社会的理性理想为文学之本:鲁迅推崇“尊个性”、“张精神”的文学主张.并以此践行健全现代人性和现代人格精神的国民性改造工程:文研会作家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坚持个体生命价值与人生终极意义的统一;创造社作家宣称,在文学“全”与“关”的表现中建构生命本体性的价值。20世纪初的这一系列文学思想主张型塑了中国人本主义文学价值观体系,为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奠定了深稳的思想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边缘化虽然导致了作家地位的下降,但文学依然具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对作家的本体研究也并不应该因为“作者死了”、“作品”完了而终结。相反,对人类的终极远景的永恒观照,尤其离不开经典意识与对作家本体精神的探讨。而本体精神中,作家的心灵世界决定了其创造力的深度与广度。乡愁是作家心灵世界之核,在乡愁的影响下,作家们通过诗意地把握现实,调和了心灵与现实两个层面,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多姿多彩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6.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清教主义的价值体系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考察其对不同时期美国文学的影响以及形成于17世纪的清教徒文学传统在美国文学的延续与发展。笔者认为,清教主义与其它宗教相比,包含三个层面的价值体系,并对不同时期的美国文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表现出不同时代特征,以清教主义作为参照系,可以说17世纪美国文学是“信仰时代的文学”,18世纪美国文学是“世俗时代的文学”,19世纪美国文学则可称为“宗教批判与宗教道德时代的文学”。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史的研究中,社会学模式是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变化最烈的一种模式。在我国的文学史研究舞台上,它也一直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西方文学理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文学社会学(尤其是庸俗社会学)一度受到非难和冷落。由俄国形式主义肇始的本文崇拜倾向与“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遥相呼应,强调文学性不在文学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而在本文的形式、技巧、语言、结构之中。相应地,文学发展的动力也被认为不在社会生活或作家个性,而在文学形式的自我转化。但文学社会学并没有因此而偃旗息  相似文献   

18.
李扬 《探索与争鸣》2022,(1):74-82+178
地方路径启发我们重新发现被宏大叙事遮蔽的地方经验,在空间维度下审视延安文学,无论诗人“写地方”的难题,还是在书写“民族形式”时折射出的延安文学建构的内在逻辑以及诗人的精神结构,都意味着个体受到书写地方的“规范”,而后又凭借自己的生存体验与“规范”形成互动,两者合力塑造了延安文学。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流散状态与精神体验,也使得“延安”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一方面延安经验影响了许多作家的思维方式,以致他们离开延安后仍带有其烙印;另一方面延安作家与其他区域保持着精神联系,并高度影响了其他区域的文学。“延安路径”参与了抗战文学版图的建构,更在超越地理与物理层面的意义上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论中关于“气”的阐释,看起来五花八门,各自不同,但由于它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体系之上的,是作家及文论家对文学进行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范畴,我们也就可以从哲学的层面对其加以把握。本文据此作些初步探索。 一作为文学本体的气 文学的本体或本原是什么?这是每一位文论家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从文学反映论的角度来看,这实质上就是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的问题,它要研究文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关系。而从宇宙本体论上讲,我国儒学强调世界的本体是“气”(在朱熹那里是形而上的“理”,形而下的“气”)。张载认为:  相似文献   

20.
解放区文学“大团圆”结局现象的产生 ,与解放区文学所承载的政治宣传使命有关 ,与解放区作家追求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通俗化思潮相关 ,体现了作家们对“五四”文学所作的某些反拨的自觉。这一文学现象 ,有它存在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缺陷与遗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