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民主与科学》2011,(5):5-11
由九三学社中央民主与科学杂志社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报共同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台湾地区的30多名专家学者就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会议主题进行了多视角的研讨。与会的九三学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协研究中心、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以及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关于孙中山的社会建设思想、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文化遗产、辛亥革命前后的文化现象、反思历史文化观、从辛亥革命看改革与革命、辛亥革命与政治发展、辛亥革命与现代中国、辛亥革命的上海因素、辛亥革命的史料研究、近代中国人对民主共和的理解、辛亥革命前后的内政外交、晚清是否能走上君主立宪道路、从辛亥革命谈知识分子的品格等课题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区分“真实的集体”与“虚构的集体”、个人与集体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了“真实的集体”的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最初来源和依据。但是至今我们对集体主义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着某些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从当代伦理学的视角来剖析和审视这一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为中国打开了进步的闸门,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我们要发扬辛亥革命精神,致力于祖国早日实现完全统一,致力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辛亥革命同龄的民进江苏省筹委会筹委、南通民进市委会创始人吴志仪先生最近不无感慨地如是说。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最近以来阐明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精辟总结了我们党70多年的基本经验,深刻指明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努力方向,文章就“三个代表”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治党是否从严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关键;必须从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纪律几方面从严治党进行了论述,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强调了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从严治党。  相似文献   

5.
刘智伦 《台声》2001,(10):12-14
今年是辛亥革命90周年,发生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由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场伟大革命运动,这场运动彻底推翻中国2000年封建帝制,以“光复中华”为内容的民主民族革命思想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在这场伟大革命运动中,有许多历史史料证明,台湾是我国受辛亥革命影响非常深刻的地区之一。今天,回眸台湾人民在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响应和参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开展波澜壮阔、前仆后继的“台湾光复归中华”民族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对于我们了解台湾人民“爱中华、爱祖国”的光荣历史传统,进一步推动和平统一大业进程…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为人类留下的光辉思想,党的十五大概括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行政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与实践就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行政资源”是存在于政府内部的一种资源。“资源”是一种天然来源,它是本来就有的、已经存在的财富,并为另一种财富的产生提供来源。因此“资源”有三个特点,一是既有性,即它原来就已经存在;二是整合性,即它对原有的财富进行重新调整,形成新的结 构和使用价值;三是增值性,即它对原有的财富进行重新整合后形成新的财富。由此推理,“行政资源”是指…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辛亥革命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昌洪 《理论月刊》2001,(10):11-16
文章回顾了 20世纪最后 10年辛亥革命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认为今后辛亥革命史研究,应致力于加强或拓展发掘辛亥革命的有关史料;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某些既有的规范认识;进一步从纵向和横向上拓展视角和范围;实现由单一的政治史研究范式向“总体的”、“综合的”社会史范式转换,开辟出辛亥革命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信息采撷     
“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意义邓小平思考问题的制度视角三大矛盾导致前苏联解体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官本位”形成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建国初期为什么没对外开放造就中国富人的四次机遇我国的宪法修改历史全球贫富差距可能拉大 (成 林) 邓小平思考问题的制度视角 第一,在对待重大历史遗留问题时,邓小平总是透过事情的表面现象,从制度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问题。 改革开放之初,反思和批判“文革”错误,是我国实现从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伟大转折的历史前提。“文革”为什么会发生?我们如何才能真正避免“文革”再次发生?不少人多从个…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大同思想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遗产和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理论的重要的历史文化基础和理论思想溯源,其“天下为公”思想、“以民为本”思想、“平等均分”思想等很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弘扬,并实现其超越和升华。  相似文献   

10.
启蒙运动理性的非理性发展造成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分裂。赓续浪漫主义要求恢复人之为人的完整性的主张,波德莱尔提出了作为现代性思想结晶的“应和论”,以期弥合人与世界的分裂,实现宇宙万象的和谐统一。作为波德莱尔诗歌创作与文艺理论的核心,“应和论”具有丰富的思想意蕴,并产生了绵延的效果历史。百年来,学界围绕“应和论”的思想渊源、理论内涵、历史效果、比较研究,以及评价等论域进行了深入阐释。但是鉴于波德莱尔是“现代性”概念的始作俑者,其“应和”思想关涉现代性的基源问题,并引发了后世的“问题美学”现象,亟须拓展新的视角对其进行多维阐释。中国真善美合一的生命美学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借鉴中国生命美学思想,可以为走出审美现代性的困境,实现人类美的生存贡献中国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起点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元问题,它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概念、范畴等一系列基础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广义政治”视角看,我们认为,人类社会氏族制度的形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起点.从这一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起点,有利于我们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其本真.  相似文献   

12.
法律正当性是马克思早期法律思想的核心问题意识。围绕着法律正当性这一核心问题意识,马克思构建了新理性自由主义法哲学观,以完成其对法律正当性的论证与批判。理性与自由是马克思早期法律思想的关键性逻辑工具。在马克思早期法律思想阶段,马克思从“内部正当性”与“外部正当性”两个视角,来论证法律的正当性。法律的“内部正当性”的评判标准是正义、自由及利益,法律的“外部正当性”的评判标准是理性与“事物的法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对于百年前那场波澜曲折的辛亥革命,史家已有了多种角度的解读。不过,其时清王朝的财政状况,以及其如何影响了辛亥革命的进程,却鲜有论及。本文试图以此为视角。寻找隐藏其中的历史密码。  相似文献   

14.
从“第二个结合”的视角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人民至上”的内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具有全方位的融通性。笔者从政治体系构建、政治文化塑造、政治行为本质、政治关系处理和政治发展方向等五个角度,初步探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民至上”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高度契合和深度融通。“人民至上”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思想在激扬中的继承、在拓展中的光大。  相似文献   

15.
纪咏梅 《前沿》2008,3(5):29-31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世界思想大潮中一股有着重要影响的思潮,它本身经历了缘起到繁荣再到转向的发展过程。本文从思想流变的角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做了简要的梳理和概述,可以看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补充”、“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反思和重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借鉴,但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6.
一、思考辛亥革命的不同角度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以往存在着两种史学解释框架,它们各自都基于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第一种解释框架可以称为“软弱的资产阶级革命论”,其要点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成熟,辛亥革命这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失败了,被代表大地主与封建复辟势力的袁世凯篡夺了权力,于是中同进入新的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时代.第二种解释框架可以称为“未完成的自由民主革命论”,其要点是,辛亥革命是反专制的民主革命之历史里程碑,当代中国人应该继承先人遗志,将民主事业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7.
当代社会公众依然对老北大教授辜鸿铭记忆犹新,在当时的人们眼中,辜鸿铭的着装打扮和另类的“大辫子”绝对是一个“最传统的保守派”,但北大包括其他大学的学生依然无比尊敬他,  相似文献   

18.
刘氚  何绍辉 《求索》2014,(2):34-38
诉苦是民众在日常生活进行利益表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抗争技术。从诉苦倚用客体看,民众在日常利益表达与抗争中塑造出了通过身体、身份和话语的诉苦等类型繁多的诉苦方式。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之所以诉苦,很大程度上因其生存遭遇某种苦难或陷入某种困境,为此他们常借用“哭”、“闹”和“诉诸情感”等策略和技术。在对作为重要学术资源与知识生产场地的中国农村社会生活进行理解与解释时,我们不仅要以底层视角认识和解读历史;同时,亦须以底层视角来分析和理解当下,既要记录千万普通百姓的“已逝去”的社会生活,更要关注其当下“正在发生”的社会事实。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来辛亥革命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 2 0年来 ,经过史学工作者的努力 ,辛亥革命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同时也还存在着许多分歧。笔者就此概要作一述评。  一、关于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界1 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心理从社会心理的新角度研究辛亥革命 ,有助于拓宽辛亥革命研究的社会学视角。虽然学术界没有对该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近 2 0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专著也不多 ,但还是有学者做了尝试 ,从探讨市民等级的社会心理意识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关系入手说明了城市市民等级的社会心理对辛亥革命的实际影响。〔1〕有种观点还认为 ,没有辛亥革命时期城市市民心理的渐次接近和对…  相似文献   

20.
史成虎 《长白学刊》2012,(3):109-113
辛亥革命突破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变迁的"路径锁定"状态,将中国带入了现代民主政体的轨道,但由于中国政治市场的不充分和专制主义根深蒂固的惰性,辛亥革命最终未能成功实现政治制度的创新,未能创造一条新的制度替代的路径。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分析,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晚清政治舞台上势力很弱的政治集团,其先天不足的因素包括组织涣散、意识形态凝聚力与整合力不足、改革所需的资源匮乏以及臣民文化对革命的阻抗等,都决定了辛亥革命不可能完成近代中国制度创新这一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