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训锋 《湖湘论坛》2015,28(2):124-128
庄子的"齐物论"篇历来被国内学界所看重,研究成果相当丰硕。纵观这些研究成果,大体上有三种指向,一种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上来理解"齐物论"思想;一种是从为实现自由逍遥的境界来把握"齐物论"的旨趣;还有一种是从关键词句上来把握"齐物论"的思想脉路。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忽略了"齐物论"文本暗含的一种转向,即:从知识到智慧的转向。它表达的是从"世界是什么和世界怎么样"到"人应该怎么活"的智慧追问和转向。这样的智慧追问和转向是从齐物开始的,也是以齐物结束的。以"吾丧我"为齐物的切入点,揭示出充满是非争论的物质世界,再通过齐是非和辩无胜的进一步阐释,说明真实世界处于万物相蕴、和以天倪、原本无是非彼此的状态。这些都是庄子对"世界是什么和世界怎么样"揭示,但是,其归旨在于揭示在物的世界里如何发现和坚持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给出了呵护生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即:齐物。这样,关于物质世界的知识也转向了呵护生命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肖建原 《思想战线》2011,37(2):64-67
《齐物论》篇,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从"齐‘物论’"到"‘齐物’论"的论证,体现了王夫之批判庄子境界思想性质,同时改造、吸收庄子提升和论证境界高度的理论思维成果,蕴涵着从"无无"到"有"的境界思想。通过王夫之对《齐物论》篇中几对范畴的具体分析,梳理从"齐‘物论’"到"‘齐物’论"所内涵的思想线索,揭示王夫之与庄子的思想异同。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哲学即道的哲学自称齐物论,是继承老子的观念而发展的。“道”是在其齐物论中队认识论的观点出发第一次被提出来的。所谓齐物论,就是认为天地万物变动不居,亦此亦彼,是同一的;世界的根源在于一种变化无常,无声无形超乎名相的气,即道,道即一,万物生于道,又归于道;道是自存的,自本自根。柏拉图的哲学是理念的哲学,是从苏格拉底那里直接继承了关于理念的学说,即认  相似文献   

4.
章太炎〈齐物论释〉作为晚清民初一部经典性哲学著作,虽然本身具有超越时代的哲学思想和价值,但它也体现了其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构成了它的学术背景:佛学、诸子学、西学、庄学.章太炎正是融合这几种学说来注释〈庄子·齐物论〉.在注释中,他用形式逻辑、知识论来论证本体论、人生哲学层面的问题,而旨归在关注并寻求人的平等和自由问题.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绝对真理体系,清算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过程中,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真理观。马克思的真理观,首先在认识对象上有别于唯心主义的纯粹绝对的思想客体,有别于旧唯物主义的纯粹绝对的感性客体。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在于,把认识的对象——事物或现实,仅仅理解为纯粹的绝对的物质客体,也就是说,仅仅是与主体毫  相似文献   

6.
郭长军 《前沿》2010,(4):28-31
认识自我被认为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无论是卢梭还是马克思,都认为伴随文明进程的是人的自我的外化或异化,卢梭从自由是人的真实本性出发,认为文明的进步使人"看来是"和"实际是"变成了迥然不同的两回事,克服自我异化的前提是重新发现自我,即在人道层面返于自然状态。马克思从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现实中的活生生的人出发,认为人是一种有能力超越自我的存在,生活中的人对人的生活的辩证否定,人类终将消灭社会关系对个体人的异己构建,达到人之为人所应有的水准。  相似文献   

7.
生命与环境     
纵观人类的历史,是人类生存同自然界和自身抗争的历史,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文明的升华,物质生活的基础满足,人类开始探索自身的健康。人是大自然发展和演变的产物,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结果,自然界的变化必定影响人体的生化,所以我们要同自然界沟通信息,“人与天调,然后天地美生”(《管子》),同宇宙融为一体,要与天体保持同步维护身体健康,促成生命科学的发展。一、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核心是顺应自然环境规律运行,《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相似文献   

8.
借助维特根斯坦对于语言的哲学研究的真知灼见,意识形态意义上的"自尊"回落到日常生活中:"自尊"只能是——也必须是一种个人对于自己是否尊重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由此出发,对性服务妇女个体在实施服务时所坚持的选择原则的解读使我们认识到一个捡拾和安放自尊的私人空间——边缘和底层者的自尊以私人体验的形式掏空了"自尊"原有的德性的意义,使之回归平凡;破坏了"自尊"原有的社会范式,使之成为一种私人体验;挑战了"自尊"原有的公共空间类型,使之具有了私人空间特有的张力。而也正是从这一人类原始精神出发的对他人生命—生活及其表现/表达的尊重和理解,使研究者能够突破自身"此在"和"此知"的疆界,进入研究对象"自尊"的"此在"和"此知"之中,并被研究对象的心理空间接纳,认识和了解/理解了有关自尊私人体验和私人空间的"能在"和"能知"。  相似文献   

9.
自由是人类文明产生后就没有停止追求的事物,近代社会更将自由作为最基本的权利,但人对自由的追求可以超越生死吗?庄子在《逍遥游》等篇中提出自由的绝对境界,在《齐物论》等篇中,通过“吾丧我”的“坐忘”达到通达天籁、地籁、人籁的三种境界,达到超越“有待”的纯粹自由的至人境界.  相似文献   

10.
杨红 《求索》2010,(9):112-113,111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隐喻使用的触发机制是施喻者这一认知主体通过联想和想象等认知思维过程对目标域的认识和思考;隐喻使用的主体自洽原则即施喻者所认定的隐喻的始源域与目标域在内在或外在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相容性;概念合成是隐喻及其意义的建构过程,是认知主体经过自洽过程的自洽结果,包含连接、冲洗和合流三个认知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王西华 《新东方》2013,(2):20-24
海德格尔对工业革命的后果与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生命的摧残进行哲学总结,考察了欧洲哲学史上自古希腊以来的真理观,借鉴了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法,把真理论从传统的认识论意义上的符合论转向生存论意义上自由的绽出与意义的澄明,又从对此在个体生存真理的解蔽转向对世界整体多元存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真理的绽出,实现了哲学史上真理观的哥白尼革命和后现代转向,克服了传统真理论主客对立的形而上学,体现了真理的生存论实践意义和辩证发展的过程性。  相似文献   

12.
吴晶 《求索》2011,(9):139-141
奥斯卡·王尔德是十九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理论先锋与创作实践者。其“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思想反映了他对中国庄子哲学的吸收与模仿。王尔德吸取齐物论中阴阳对话模式,颠覆西方二元对立思想,将艺术奉为万物齐一的“道”,并借鉴庄子“无为”哲学思想阐释其艺术无用观与艺术表达方式的不完整性,同时将其诠释为逍遥驰骋的人生态度与去伪存真的艺术圭臬。  相似文献   

13.
林黄鹂 《公安教育》2004,(10):50-51
一、对公安院校学生创造力的认识(一)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具有普遍性的一种属性创造力是人通过自己的思维所获得的产品,而这种思维能力则是人类所共有的。简单地讲创造力实际上就是人们创造新产品的能力。这种新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两种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每天所从  相似文献   

14.
克里普克系统提出的"信念之谜"不仅是当代语言哲学关于名称的意义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对"相信"等认知范畴的哲学考察。文章从逻辑悖论视角出发研究"信念之谜",旨在借鉴逻辑悖论研究的最新成果,重新审视这一谜题所赖以产生的"背景知识",以期对专名的意义形成机制及信念语境获得一种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李刚 《理论月刊》2010,(8):64-66
为了重构传统的科学理性观,理查德.罗蒂区分了"合理性"的两种意义:强理性与弱理性。放弃标准的强理性观而接受实用主义的弱理性观,也就是放弃认为真理是某种我们应对之负责的东西的看法。罗蒂从文化的层面来考察科学,正确地指出了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所必然具有的"亲和性"、"建构性"和"约定性"的特征,但又完全无视科学与各种非科学文化的根本区别。科学不能排除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非理性因素作重要的补充,但是科学在本质上是合乎理性的、客观的认识活动。罗蒂试图完全否定科学的合理性和客观性的作法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6.
赵建红 《求索》2010,(9):80-82
批评家,并且在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角色和职责是赛义德著作中一个持久不变的议题。在《知识分子论》(1994)等代表性著作中,赛义德对这一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他看来,业余者和流亡者这两种角色能赋予批评家(或知识分子)一种社会和文化批判的有利位置或视角。同时,这样的角色也决定了知识分子的立场以及他们"对权力讲真话"这一在现实社会中所履行的重要职责。他有关知识分子角色和职责的独特思考对于在中国语境下反思知识分子在现实世界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他们如何处理知识和文化问题,做到"知行统一",面对复杂、多面的现实世界以及认识、回应和把握社会现实等都不无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李立培  吴家华 《传承》2010,(3):52-53
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真理性的认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真理性的认识能正确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推动人类的实践不断的向前发展。而真理又是一个理论体系,其中经验真理就是真理的一种。认识和研究经验真理,对我们更进一步认识真理体系以及对未来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曾说,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如何理解马克思这一从实践出发的真理观,目前在学界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本文试图把马克思这一实践真理观置于德国古典哲学背景中,展示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德国古典哲学的真理观是知识论的真理观,把真理问题限制在意识范围之内,寻求普遍意识和对象性的意识的同一,置现实对象于真理之外,而真理是要求对现实对象加以把握的。本文就从对知识论突围的角度来阐释马克思实践真理观的内涵,认为马克思的真理观就是指实践过程中人对自己对象化产物的全面占有,人的感觉与人化自然的同一。  相似文献   

19.
<正> “真理多元论”,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论。其矛头直指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多元论”者,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加以曲解,说它是“以为科学能终极地、唯一地反映世界的幼稚观念”,并给它戴上“独断论一元真理观”的帽子。而他们则主张“真理多重化”,即“真理并非唯一,真理允许多重”,并要用“真理多元论”来取代“真理一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科学形态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一无论,因而它的真理观当然也是唯物辩证的一元论。在我们看来,这种真理一元论的基本涵义,就是强调真理来源的唯一性,认识真理根本途径的唯一性,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它们从各个侧面  相似文献   

20.
《松州》2017,(2)
正应该说,庄子是中国古代最关注个体生命的人生哲学家,而且是最优秀的实践者。他的《逍遥游》和《齐物论》,为人"应该怎样对待外物乃至于世界",作出了初级、中级和高级规划,指出了人活着的最高境界——"逍遥"(无待)之境,甚至是"齐物"(无我)之境。《养生主》则是对人"应该怎样活着",作出的人生指导。有人说《养生主》是讲"养生"的。不错,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