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小梦 《求索》2010,(11):244-246,252
《晏子春秋》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史籍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全书共引《诗》24次,引诗者多为晏子,兼有齐景公、叔向等人。晏子引《诗》主要是将《诗》作为论说礼治、德治、仁政以及民本思想的依据,增强劝谏的说服力,可见《诗》在其中发挥着理论依据的功能。《晏子春秋》引《诗》,反映了春秋末期《诗》的流传与接受情况。晏子等人对《诗》的接受,主要代表了当时儒家以外的人对《诗》的接受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曾小梦 《求索》2007,(8):217-219
《礼记》作为一部礼学文献汇编,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引《诗》例证。通过对《礼记·坊记》一文的引《诗》研究,可以看出《诗》的功能的扩展,它由政教工具、交际工具而演变为儒家阐发、论证其礼治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同时也证明了《诗》的丰富意蕴是由其文本自身特征和读者的接受、解释过程共同造就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解释者不断“重铸”所赋予的。  相似文献   

3.
根据《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历史典籍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王室逐渐衰微,但传统尤其是文化传统的力量仍然是巨大的。周礼的核心是礼乐文化,而《诗》是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人热衷于引诗、赋诗,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其作用一是诉诸权威,二是显示博学,三是修饰,这三种作用都带有维持文化连续性的功能。因此引诗、赋诗现象在春秋时期得以不断发展,这样的文化继承传统也为《诗》的传播和阐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诗、赋诗既是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也反映了当时一种共同的文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李岚 《传承》2010,(36):154-155
《伐檀》和《硕鼠》是《诗经》中政治讽刺诗的典型代表,两诗均属《国风·魏风》,主题接近,在《诗经》中顺序前后紧贴。但两诗的主旨、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中主人公的身份、表达情感强烈程度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李江峰 《前沿》2009,(2):176-179
对诗格著作个体在诗格中阐述的诗学思想与其诗歌创作实践关系的探讨是探索诗格与诗歌创作关系的基础。本文以齐己为考察个案,通过《风骚旨格》“诗有三格”诗学思想的解析、《风骚旨格》引诗所见齐己的诗学追求、《风骚旨格》所见齐己的诗禅世界、诗艺的多方面探索与实践四个方面探索了《风骚旨格》与齐己诗歌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陶家韵 《传承》2010,(30):156-157
诗与乐的关系,大抵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诗先于乐,乐迎合于诗;一种认为乐先于诗,诗以乐为根本;第三种看法糅合了前面两种的看法,认为诗乐同源。《诗经》作为一部最早的诗歌总集,本身既包含了诗的本质,又蕴含了乐的因素,《诗经》风、雅、颂不同的分类正契合了诗、乐的不同关系。以《诗经》中的《颂》诗为对象,浅析其所反映出的诗、乐关系,从而一窥整个《诗经》的诗、乐关系之大概。  相似文献   

7.
战国时期非儒家学派的《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期非儒家的诸子各派都有各自不同的《诗》学思想和用《诗》态度。墨家将《诗》仅作为文献与史料,表现出理性的《诗》学观念;道家的《诗》学思想较复杂,他们追忆周代传统文化中的《诗》,而对旧法世传之史、邹鲁儒士和百家诸子的用《诗》则给以批判;法家对《诗》秉持直接反对和否定的态度;纵横家则表现出了明显地将《诗》作为格言警句来达到说服人主的功利心理。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诗经》学史上从未有过的《诗》学思想的分化状态,这也正是汉代学者在统一《诗》本、建立新的《诗》学体系上显得步履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公元227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统率大军,北驻汉中,准备发动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目标的讨魏战争。他在临行前呈后主刘禅一表,即脍炙人口、流传百世的《出师表》。对于《出师表》,后人一直赞誉有加、推崇备至:杜甫赋《蜀相》一诗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相似文献   

9.
周艳 《求索》2010,(3):169-171
《诗谱》之前有大量谱体史书,郑玄对之进行借鉴并将“谱”这一形式运用到《诗经》的解读之中,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解诗模式。“谱”在发展过程中有所分化,《诗谱》所继承的是原始意义上的谱。通过这一形式,《诗谱》在《毛诗序》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完备系统的历史叙事体系,大大提升了毛诗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0.
一、《读本》是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好教材 (一)《读本》的出版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今年6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出版了。这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继1995年5月编辑出版《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2003年6月编辑出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之后,编辑出版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读本》前,印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认真组织学习《读本》的通知。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诗与海峡——余光中、朱炳仁诗会系列交流活动”,大家浅吟低唱,从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到大陆著名铜艺大师朱炳仁先生的《云彩》,一时间“诗人兴会更无前”。  相似文献   

12.
方向红 《求索》2013,(9):141-143
《世说新语》是一部魏晋名士的风流故事集。《世说新语》中的阮籍特立独行、不拘礼法,是魏晋名士风度的代表。然而,阮籍《咏怀诗》中所表现的自我形象孤独苦闷、谨慎胆怯,与《世说新语》中的阮籍形象却大相径庭。究其因由,《世说新语》的创作主旨不是平常记事,而是突出玄韵,阮籍外表的放诞隐藏着全身避祸的思想。《世说新语》中的阮籍和《咏怀诗》中阮籍的自我形象并不矛盾,其精神内质都是极度苦闷幽愤。  相似文献   

13.
孙玉茜 《求索》2013,(9):78-80
《诗》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文学载体。作为儒家修身养性的经典教材,《诗》对礼的道德承载起于孔子。孔子是周礼的坚决维护者,他对《诗》的阐释一方面基于其“发乎于情”的文学特质,另一方面则基于《诗》中所蕴含的周礼精神。孔子在与弟子授诗、论诗的过程中,将《诗》之情自觉地引向“礼”之情,即通过对诗情的体味升华到对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孔子不仅开启了中国《诗》学阐释的先河,同时也打开了两汉《诗》学礼化之通路。  相似文献   

14.
陈雪竹 《前沿》2005,(9):269-271
孔广森的《诗声类》研究了《诗经》的押韵用字。书中不仅仅考证这些字的韵部类别,也考察这些字在上古的读音,为其中一些字注上古音。文章考察了《诗声类》注音字的范围,注音所用的术语以及方法,认为《诗声类》注音有超越前人之处,同时由于时代和材料的限制而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正式确认全球正在变暖。《公约》于1994年生效,其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16.
朱文亮 《求索》2014,(5):154-157
黄兴《和谭人凤》一诗流传甚广,版本众多,学界熟知的《黄兴集》所载版本实为该书编者添改而成,真实内容应以黄兴书赠陈家鼎版本为准。此诗可反映辛亥革命时期黄兴战略思想重大转变的具体时间,参照黄兴所留墨宝,其创作时间应为1911年武昌起义前夕的10月3日。  相似文献   

17.
马丽娣 《前沿》2013,(6):141-142
文学作品的获奖代表了具有评判权的文学批评家的认可,比较获奖作品的共性在挖掘作品主题的寓意方面具有启发作用。美国作家理查德.鲍尔斯的《回声制造者》(The Echo Maker)与中国作家莫言的《红高粱家族》(Red Sorghum)分获200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两部获奖作品不约而同地运用了隐喻,利用Lakoff&Johnson(1980)的"概念隐喻"视角之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角度进行解读,可见这些隐喻有效辅助了揭示两部作品共同表现的忧虑主题的功用。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以下分别简称《条例》《规划》),强调了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原则,确定了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目标,完善了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体制。《条例》和《规划》突出了政治性的总体要求,体现了时代性的目标任务,构建了创新性的制度机制。当前,要以贯彻《条例》和《规划》为契机,加强政治训练,发挥为党育才的独特价值;突出基本培训,完善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深化改革创新,优化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强化业务指导,提高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整体办学水平,不断开创党校(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朱宏胜 《求索》2011,(11):188-190
学界颇为重视清乾嘉学人汪梧凤为徽派朴学兴盛作出的贡献,而对其以《诗经》学为代表的学术成就则少有董理和研究。汪氏治《诗》,反对“资之以为文章”,主张“正性情”,“为修齐治平之本”,“多识”为余事。其严格区分赋、比、兴,剔除兼类,独倡狭义的诗兴观。又颇重诗旨考辨,与其同学戴震致力于字词名物考订不同。所定《还》、《汾沮洳》、《马同》等诗诗旨,多为后世所祖。对《陟岵》、《日月》等的文学品读,以及从文学入手对《淇澳》“绿竹”非竹乃草的考论,更是别有风神,发人所未发,洵为治《诗》能手。  相似文献   

20.
李忠伟 《前沿》2011,(2):18-20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铺张扬厉、辩丽横肆的文风成为战国时期散文的代表。作为先秦典籍的参照,从中可以窥见《诗经》在战国时期的接受与传播。策士引诗既不同于《春秋》《左传》,也迥异于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诗》观念宽泛,回归到《诗经》文本内涵,形式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