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明录  刘立辉 《前沿》2011,(20):169-173
福柯式的身体是遭受权力侵害的、政治的身体。在哈罗德.品特的戏剧《送行酒》中,暴力戴上面具,粗鄙言语及残忍行为均以文明的面目出现,从而使得暴力对和谐的毁坏、权力对身体的摧残更显触目惊心。主人公尼古拉斯的言语行为与其内心真实意图的分离是权力致其人格二元分裂的结果,他本身即是权力的畸形产物。品特剧作中福柯式身体的背后隐藏着品特的宏观政治权力观,体现出品特对于政治暴力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2.
契诃夫戏剧创作中的“停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停顿”,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结构法,为许多戏剧家所采用。戏剧革新家契诃夫,从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这一现实主义基本原理出发,以艺术心理学和唯物辩证法为思想基础,广泛地运用了这种结构法。一打开契河夫的剧本,人们便不难发现,象喜剧性、抒情性、音乐美和“潜流”等这些契诃夫式的艺术特色,无不与对“停顿”的运用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因此,研究契诃夫戏剧创作中的“停顿”,  相似文献   

3.
记忆和身份的关系是哈罗德·品特戏剧的重要主题。品特笔下的边缘人物经常美化乃至虚构自己的人生经历。记忆的虚构性和不可验证性虽然为他们重塑身份提供了可能,但漏洞百出的记忆叙述所建构的新身份不仅难以取信他人,同时也为他者颠覆和解构其身份提供了契机。记忆的世界因此成为身份建构与解构的"竞技场"。  相似文献   

4.
虞江芙 《理论月刊》2007,(11):119-121
本文从民族的审美思维和艺术趣味对戏剧家的影响入手,分析比较元代杂剧作家与西方戏剧作家们喜剧观念的区别。这种富有民族个性的喜剧精神,使元杂剧家庭伦理剧在伦理叙事过程中体现出:富有"间离效果",注重趣味性,追求创造妙趣横生的戏曲意境的喜剧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陈雷 《前沿》2013,(18):178-179
色彩与构图是戏剧舞台设计中最具视觉传达功能的两种元素。舞台设计师对这两种元素的准确理解与运用,不但能使戏剧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更能够提高戏剧作品的审美意蕴与内在精神品质。本文从色彩与构图两方面探讨了戏剧舞台设计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赖声川的戏剧创作在海峡两岸乃至整个世界华语剧场都具有极高的声誉。他的戏剧作品在对台湾社会生态“乱象”的讽喻中,彰显出隐喻性和结构性的交织、荒诞性和严肃性的互文、喜剧性和庄严性的变奏的戏剧审美理念,表达出对当代两岸政治文化场域的独特读解与阐释:在这一场政治文化社会“乱象”之“病”里,“药”就是隐喻在碎裂的戏剧结构中的和谐与统一;就是沉淀在戏谑的轻浮中的严肃和宏大。这是台湾文化在对中华文化寻根、追溯、汇融、对语的过程中,对自我话语和个性的隐秘阐述,但其“趋同”的美学意象建构是明晰而笃定的。  相似文献   

7.
赵辉 《台声》2007,(7):82-84
李国修从1976年起为台湾岛民创作剧本,至今发表了30多部舞台剧作品。依题材、内容、形式,可将作品分为5大类——实验剧、时事剧、喜剧、悲喜剧、改编剧。1986年后组建屏风表演班,集经营者、演员、导演、剧作家于一身,是现今创作力最旺盛的台湾剧坛人物。 2007年适逢中国话剧百年。在台湾剧场界有“莫里哀”之称李国修带着他的经典作品《莎姆雷特》来到北京,致敬中国百年话剧诞辰。《台声》杂志对话台湾戏剧大师李国修,畅谈他和他的话剧。  相似文献   

8.
吴静 《传承》2011,(18):72-73
"娘式幽默"是中国当代喜剧小品的一个普遍现象,它是表演者用女性化的装扮、语言和动作来制造滑稽的喜剧效果。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代喜剧小品的闹剧特性和央视春晚的舞台共同造就了中国当代喜剧小品的"娘式幽默"。  相似文献   

9.
《新东方》2016,(6)
戏剧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样式,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中,就戏剧理论体系进行一定的构建。然而到了20世纪,传统古典主义话语权开始式微,这为现代戏剧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空间。与此同时,现代戏剧理论也成功突破了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藩篱,它主要是针对《诗学》的悲剧原则与喜剧原则、"情节整一性"原则以及"文学本质"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挑战。  相似文献   

10.
钟华 《中国减灾》2011,(6):10-11
这或许是最奇特的一场生日聚会,聚会的场所挂满了祝福,参加聚会的朋友从世界各地赶来,生日的主角却独独缺席;这或许是最奇特的一场追思会,没有哀乐,没有挽联,会场充满的却是灿烂的玫瑰和温暖的记忆……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三部独特戏剧,人们根据其气氛的阴暗和结尾的喜剧性,称之为“悲喜剧”。它有意识地打破悲与喜的严格界限,在喜剧的框架内表现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在沉郁、阴暗的气氛中,揭示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门第与爱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置身于更迭交替的政治环境,肩负着引导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马克思恩格斯持续关注着世界各国战争问题。不同于诸多关于战争的常规叙事,马克思恩格斯热衷于以戏剧喻指战争,这种戏剧隐喻聚焦于19世纪40年代末的欧洲革命,19世纪50年代的阶级博弈、大国冲突、殖民扩张的局势,19世纪60年代末的工人起义及普法冲突三个时期。通过设置剧场结构,马克思恩格斯使读者在对战争剧情产生共鸣的同时,也使他们能够从充满多种历史可能性的世界剧场中觉察与反思自己剧中人、剧作者的身份。这种关于战争的戏剧化叙事隐匿着双重逻辑:其一,阶级分析逻辑。基于悲剧崇高、喜剧讽刺的戏剧传统,马克思恩格斯在战争戏剧的主人公叙事中凸显了对各阶级的分析与厘定。其二,生产辩证法逻辑。马克思恩格斯承袭了德国古典哲学关于戏剧的规定中所蕴含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性内涵,超越了黑格尔哲学以精神辩证法为内核的戏剧转换范式,在对战争戏剧概念的界定中诠释出历史的真正规律——生产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8,(23)
正台湾戏剧家赖声川斜角喜剧《隐藏的宝藏》11月21日晚在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上演。福州是这部喜剧此次大陆巡演的第10个城市。《隐藏的宝藏》是赖声川新发明的剧种——斜角喜剧,观众能同时看到演员台前和幕后的表演情况。在赖声川的知名戏剧作品《暗恋桃花源》中,只有十几分钟的"两团相遇"争夺舞台的戏中戏,而《隐藏的宝藏》充分利用戏  相似文献   

14.
电影的剧作结构,是指电影剧作者依据他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达主题的需要,运用电影思维合理组织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恰当安排情节的轻重先后,使之符合生活的逻辑,达到艺术上的完整和统一。尽管它是形式方面的问题,但剧作结构的高下,常常影响到一部电影剧作的命运。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电影的剧作结构正在走向多元化。因此,不能忽视对电影剧作结构的研究。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电影的剧作结构划分为各种类别,但是常见的电影剧作结构的形式,有如下三种:(一)戏剧式结构所谓戏剧式结构,就是…  相似文献   

15.
陈裕德在濮阳黄泽岭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陈裕德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可他的人品、艺品连同他所塑造的无数艺术形象,却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一)我是1992年春天与陈老师相识的,当时我们市委统战部...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以李洪志编造的“法轮大法”为典型的伪科学在部分地区和人群中一度呈现泛滥成灾的势头,数百万人上当受骗;巫婆神汉们在乡村小镇装神弄鬼,江湖术士们也在名迹古刹占卜算卦,信众人数可观。“江湖型”伪科学大师们被某些媒体炒得沸沸扬扬。①奇功愈奇,异能更异。不少善良、真诚也不能不说是无知的人们趋之若骛,有些人遇事总要占卜吉凶,受骗上当还执迷不悟。“大师们”导演了一幕幕“喜剧”,信徒们却在“喜剧”中扮演了悲剧性角色。悲剧之悲哀在于他们的真诚,确信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喜剧之滑稽在于他们的伪善,尽管他们明白…  相似文献   

17.
赵昉 《新东方》2007,(6):59-61
一、引言:狂欢的链接 《为了告别的聚会》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小小的疗养镇上的不动声色的谋杀故事。杀人者在为自己作了情理上的开脱,认定药物并不能致人死地之后作别了祖国。和米兰·昆德拉任何一部小说一样,《为了告别的聚会》也充满了“昆德拉式”的“响词”——“轻”(“雅库布吃惊地发现他的行为没有重复,容易承受,轻若空气);  相似文献   

18.
黄健 《当代广西》2008,(4):52-53
小时候,母亲经常对我说,我的外祖父是江西吉安府人,由于战争和灾荒,早年随曾祖父从江西迁移广西柳州,解放前,外祖父常带母亲他们兄弟姐妹到柳州的江西会馆参加在那里举行的老乡聚会。当时的广西交通十分落后,信息不发达,会馆是同乡聚会的重要场所,聚会是传递信息、交流情况、互相帮助、怀念故乡、寄托思情的一种重要方式。江西的情结也许就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从小就深深地留在我的血脉之中,寄托着我的情感和思绪。  相似文献   

19.
金蕾蕾 《前沿》2010,(2):133-137
马致远杂剧前后期风格的转向,学界大多从考证式或俯视式批评角度来评析,这种分析方法离散了马致远杂剧内在的神韵。本文主要从鉴赏式批评角度出发,通过细读剧作,参悟其特有的虚实相生的美学色彩。其虚实相生之美表现在戏剧结构的时空错综、蟠曲回环之美;人物形象的形神交合、驰骋想象之美;戏剧意象——"镜花水月"的平和冲淡之美。  相似文献   

20.
《政协天地》2009,(2):93-96
13世纪到14世纪前后,在欧洲,戏剧和其它文学一样,正处于“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而在同时期的中国,元杂剧却放射出璀璨的光彩,出现了一个戏剧发展的高潮,涌现出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杰出作家,他们用自己非凡的创造才能,别开生面地为中国文学建构起传统戏剧的审美范式. 创作了《窦娥冤》、《西厢记》、《梧桐雨》、《汉宫秋》、《倩女离魂》等一系列优秀作品,成为元代文学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