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和人文是两种不同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文化。在欧洲近代史上,两种文化的分离和争论,持续了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由于中国特殊文化和社会背景,两种文化的冲突和摩擦虽然因西方近代科学传入而引发,但却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和内容;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正在从分离走向融合;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实证主义知识观对科学制度规范的设定有重大影响,客观主义立场和方法长盛不衰。科学的特性被等同于不受境域限定的客观性表现,这一表述中对真理的看法和对知识的规定,实际上还停留在经典力学的科学架构之中,无法和以现代物理学为标志的现代科学取得一种对应关系。这种表述也完全忽视了技术社会中引起重大反响的对于科学的人文反思,客观主义的规范效力面临时代性和思想性的质疑。  相似文献   

3.
佛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体系。通过佛教与现代自然科学以及心理学的跨文化对话 ,可以认识佛教在科学时代特有的文化价值。科学的进展为认识和拓展佛教文化的蕴涵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佛教文化则以人文的、异质文化的因素影响着现代科学的文化取向。佛教文化与科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将为超越科学与人文的隔阂 ,促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作出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科学矫正观的出场,需要进行深刻的哲学阐释,正确认识其哲学基础、哲学背景和哲学价值。以哲学的视角,审视当下的矫正实践,促进科学矫正观的构建,为罪犯矫正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科学矫正观是对传统改造模式的哲学反思和扬弃,实现了科学矫正与传统改造的哲学对话。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和西方,对人文及其精神核心的理解是不同的,从这两种不同的人文核心出发,培养和塑造出来的人的素质也会迥然不同。而作为“学问”的人文科学,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成为有别于自然科学的一种学科体系,其发展经历科学化与反科学化(人文化)的倾向,从而取得了自身的独立性,并修正了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它为人文精神的建立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奠定了知识基础。人文素质是某种内在于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们对人文的核心的理解不同,将决定着人文素质的历史结构和当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历史演进 ,分析当代人文主义复兴的原因 ,阐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复兴及其内容 ,指出未来教育的趋势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必然融合  相似文献   

7.
“法轮功”问题不简单,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世界观,通过政治观察力和政治鉴别力对“法轮功”审视的结果。“法轮大法”的歪理邪说与现代科学和现代文明根本对立,理论工作者们义不容辞地参加了这场捍卫科学与真理的严重的思想斗争。本刊为此特邀部分社会、人文科...  相似文献   

8.
从人文视野审视科技发展的历史,科学精神是科技史所蕴含的最基本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天人合一"的和谐观是科技发展的理想追求;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是科技发展的源泉;恪守科技伦理是引领科技发展方向的关键。在高职院校的科技教育中,知识教育、技能训练与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机统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塑造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尤其是创新素质,从而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类科学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近代以来这种演变主要表现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裂与融合。在这种背景下,波普尔受康德的深刻影响,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完善的科学观。关于波普尔的科学观,学术界意见不一。笔者认为,波普尔的科学观强调科学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在他的科学哲学思想中处处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辉。研究波普尔的人文主义科学观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科学哲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罗蒂通过对古典实用主义及欧美传统哲学的批判与反思,建立起反基础主义的知识认识论;通过对科学主义、科学划界标准的批判,力图消解科学在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进而阐述了科学文化向人文文化回归的科学观;通过对传统的镜式符合真理论的批判,提出了无镜的实用主义真理观。这种集批判性与建设性于一体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学说是我们必须加以分析和领会的。  相似文献   

11.
桂署钦  赵金和 《传承》2009,(12):56-57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提出了许多丰富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学校领导应树立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大学教师应树立科学文化——人文文化并重的教学观,大学生应树立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谐发展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12.
科学方法和人文理念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它们是贯穿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近代科技革命对从科学主义延伸出来的工具理性的极度利用,使人类在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中隐含着深刻的矛盾;人本主义则无限夸大人的非理性,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消极的后果。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冲突及其各自内在的局限,说明单纯的科学与人文不可能完成建构完整的人类精神世界及人自身的使命。因此,两种文化的统一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王士恒 《传承》2010,(12):36-37
人文精神和文化品味,是一个城市的根基与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人文又好又快发展是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要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坚持人文的资源观、价值观、标准观。只有把城市发展建立在人文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文、科学、自然、社会真正趋向和谐,城市完美人格才有可塑造的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14.
格里芬的后现代科学观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先国 《求索》2007,(5):125-127
大卫·雷·格里芬在对现代科学观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后现代科学观,即后现代整体有机论,使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以及现代世界关系重建的探讨获得新的启迪与思路。  相似文献   

15.
典型效应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效应。使典型具有更强的社会认同感,是当前强化典型效应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把典型的功能及其评价标准放在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加以审视,才能找到典型效应弱化的根本原因,进而树立科学的典型观和新的抓典型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人文精神和文化品味,是一个城市的根基与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人文又好又快发展是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要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坚持人文的资源观、价值观、标准观.只有把城市发展建立在人文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文、科学、自然、社会真正趋向和谐,城市完美人格才有可塑造的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17.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整体化趋势的方法论考察冯鹏志以逻辑实证主义为肇始的现代西方科学哲学本质上是对科学及其整体结构作方法论分析与把握,并对科学发展模式及规律性所进行的方法论反思与重建。在追随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科学哲学逐渐凝聚和确定了自己独有的传统和...  相似文献   

18.
作为科学家与神学家,德日进敏锐地发现单纯依赖科学或宗教的发展,无法克服由宇宙论的改变给现代人带来的生存焦虑问题。于是,德日进对二者进行综合,在广义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既坚持天主教传统又符合现代科学发现的上帝观——"宇宙的基督"。德日进的上帝观试图把现代人从对上帝和宇宙之无限性的执着中拉出来,并指出进化与未来才是人类的希望与救赎所在,从而为解决现代性焦虑问题提供合理的答案。  相似文献   

19.
唐君毅认为,人文精神是尊重人及其文化的历史存在与价值的精神,是一种不与科学相对、不与神本相对的精神,是对抗物本并在反对人的物化过程中彰显的精神。科学只是人文之一种。与唯科学主义者相区别,唐氏亦觉察到了科学本身的限制,总结出了科学对中国的多种价值,并认为科学之价值,应自中国文化中之仁教上立根。唐君毅人文主义的科技伦理观体现了其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反思中所透显出来的现代人文精神,有助于我们解除人文与科学的分裂及其所带来的困惑,为我们研究并正确处理人文与科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时代逻辑与哲学逻辑——后现代科学观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谨 《理论月刊》2010,(1):48-53
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产生,后现代科学哲学孕育而生,现代科学哲学向后现代科学哲学转向也顺理成章,如“语言转向”、“解释转向”和“修辞转向”,等等。而这些转向背后所呈现出的另一重要趋向性特征——后现代科学观的“文化转向”,并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这种转向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学理根由,是时代逻辑与哲学逻辑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