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清时期,山东淄川高氏将积善成德、忠孝节义等道德观念作为其家族文化的核心。他们不仅在《高氏家模》中对此作了诠释,还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得高氏家族文化在不同家族、不同地域之间得以传播,从而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张伯驹先生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让人敬仰。他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上个世纪初,被称为当时中国的"四大公子"之一,艺术大师刘海粟称其为"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相似文献   

3.
姚荣 《思想战线》2011,37(1):121-124
明清江南地区的私家刻书十分繁盛,文化世族是其中的主力军。文化世族成员具有强烈的家族文化传承意识,通过刻书活动延续家族文化传统,甚至使刻书也成为家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因为文化世族具有人力、财力上的优势,其刻书活动持续时间长、规模大。所刻别集、总集及大型丛书,保存和传播了各种罕见文献。刊刻的家集和家谱,更为保存家族文献、传承家族文化作出了特殊贡献。特别是家集,乃明清江南文化世族刻书活动中的创举,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价值和功绩值得大力肯定。  相似文献   

4.
郑丽 《前沿》2011,(8):84-86
离婚作为一种制度,有它产生、发展的历史,纵观中国古代从奴隶社会开始到清朝灭亡,离婚主要有"七出""义绝"和"和离"三种方式。由这三种方式可知,中国古代离婚制度受家族主义的影响,时时处处关乎家族利益,结婚被看做两个家族的结合,离婚自然也被看做是两个家族的决裂,因此离婚的条件、理由乃至程序都与家族密切相关,夫妻个人的意愿及情感都需要服从家族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李武华 《当代广西》2012,(17):37-37
今年以来,隆林各族自治县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按照"民族文化促党建,支部建设兴文化"的工作思路,深入开展党建进壮家、苗村、彝寨、仡佬冲等"四进"活动,不断创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  相似文献   

6.
赵丹琦 《前沿》2011,(24):205-207
清代诗人袁枚特别爱金陵六朝烟霞,在金陵随园度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充分感受了古城风光宜人的景色,并写出了大量的金陵诗。通过细细研读,我们不仅可发现他在金陵寻幽览胜、吊古伤今的众多印迹,还可体悟他亲临大自然风情的种种经历,更可欣赏他模山范水、纪游怡情的诸多历程,从而找到金陵都市"深度游"方面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江冰 《传承》2012,(9):49-49
在当下文学的"三分天下"格局中,"80后"乃至"90后"在三分之二的格局中占了重要的位置,他们既是创作者,又是消费者,"网络一代"的文化趣味已经不再是无足轻重的了,它如一只"看不见的手",不但影响着文学,也悄然改变着原有的社会文化,理应引起文坛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家族成为中国文化的柱石,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家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和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9.
清代有不少连续三代以上科举入仕、在国内政治生活中及地方社会上均有影响的大家族,被称为仕宦家族或科宦家族。仕宦家族有别于历史上的门阀士族和王公贵族,他们多产生于社会中下层,靠科举起家,重视家族文化的继承和对后代的教育,恪守儒家宗法观念和为人处世、治国忠孝之道。这种家学、家风日积月累,形成了十分厚重的家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马来西亚华人家族企业文化的特征是以"家"作为其管理模式,是一种集企业文化与权威于一体的家族文化。在"家族至上"的意识下,企业的成员和个体完全归属于家族,个人利益也须服从于家族利益,一切都以家族利益为重。所有的家族成员都有义务尽全力去追求家族的兴旺、发达和荣耀。家族成员都身居要职,掌握着家族企业的隐性知识和核心秘密。由于马来西亚华人家族的利益和企业利益的高度一致,因此他们都会严守秘密,创新其组织,因而制造出利基产品(Niche Product)而使本身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马来西亚华人中小型家族企业(SMEs)经历世代交替之际,这些华人企业却鲜少着重于如何发展其创办人的隐性知识。然而,为确保企业的永续发展,马来西亚华人企业的新一代已开始将隐性知识更加具体化,培育和创新其企业管理、进行企业改革和改善企业的行销技巧。  相似文献   

11.
杨实生 《求索》2010,(11):250-252
光绪初年的"四谏"是清流中的佼佼者,赵尔巽抓住"四谏"都出身翰林这一特点,在《清史稿》中称他们为"翰林四谏",显然附会了清末民初时期对清流热捧的现象,难避杜撰之嫌。其实"四谏"并非因为出身翰林而出名,而是因为他们都是作为清流中负气敢谏的人物而名噪一时,所以"四谏"实际上是指"清流四谏",只是慑于历史上把"清流"与党祸联系在一起,才不敢轻易使用这一字眼。"四谏"是指哪四个人?说法不一,陈宝琛和《涧于集》后序中的说法最为可信,他们提出张佩纶、宝廷、黄体芳和何金寿为"四谏"成员。  相似文献   

12.
赵天为 《求索》2010,(12):190-192
今传本元杂剧有三分之二保存于古代戏曲选本中。选本为元杂剧的校勘、辑轶等提供了依据,许多元杂剧孤本和名家名作也因此流传至今。元杂剧流传也是一个不断改动和整理的过程,选本的编刊更重于对元杂剧"全貌"的保存和整理。选家们不但抄校曲文,而且完整地记录科白,分清折数,标明楔子,有时也会受当时所流行传奇的影响而在选刊元杂剧时留下些痕迹。虽然选家们与日俱增的斧凿难以使他们的刊本完全担当起"文献整理"的重任,但元杂剧选本却促成了"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之局面,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文学性,并进而促使元杂剧作品能更好地流传。  相似文献   

13.
浅谈儒家思想的“家本位”对中国家族企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中的“家本位”是儒家提出的以家族伦理为基础的伦理思想。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家本位”形成的行为规范也深入地影响了国人的行为习惯,并直接导致了中国家族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家本位”,形成了由家族成员治理企业的治理模式。我国家族企业要有更大的发展,不仅需要对受“家本位”影响的家族管理方式作出扬弃,而且要实现“家本位”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从古至今始终影响着中国外交,中国千年外交也反过来影响和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天下情怀,"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理藩大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风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满招损、谦受益”的处事原则,至今对中国外交仍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实践3月17日,平桂管理区组织28名"双十项目"建设专题行动学习小组核心学员(四家班子领导),召集20名分课题小组组长(项目建设牵头单位负责人)和2名项目业主,分为"项目点评—深入调研—科学决策"三个阶段,采用"三分钟汇报法"、"领导参与式"工作法、"头脑风暴"分析法等三种行动学习工具,按照"看、听、议、定"四字行动学习流程,系统开展了四家班子项目建设专题行动学习活动,为促进"双十项目"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岁月长流,不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云天阻隔,难断两岸同胞骨肉深情。"台湾居民中有一大部分人的祖籍地在福建闽南一带,他们讲闽南话,生活中保留着闽南的风俗习惯。居住在台湾各地的连氏家族和福建长泰江都社的连氏家族以及漳平市新桥镇白泉村的连氏家族,本是同根同源、血缘相亲的骨肉宗族。  相似文献   

17.
《群众》2016,(2)
正纵观底蕴厚重的金陵文化、刚劲雄浑的楚汉文化、清新柔美的吴文化、兼容并蓄的淮扬文化和江海文化、海盐文化、京口文化等特色鲜明的江苏地域文化,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内容和特点,就是精彩。文化事业是传承创造精彩的事业,文化传承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精粹、精彩,文化传播也要传播演绎精彩,文化的创新创造更要创造精彩。只有精彩才能延续,被人珍惜,  相似文献   

18.
吴春彦 《求索》2010,(2):168-170
阳羡陈氏为江南著名文化家族,明清之际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相关研究多集中在个体的诗词创作及政治节操上,对该家族明末清初戏曲活动关注零散而片段。本文结合史料,对明末清初阳羡陈氏诸曲家作了全新的系统考证。明末清初陈氏曲家行迹有其特定的时代、地域、家族成因,在明末清初江南曲坛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考论陈氏家族诸曲家活动轨迹,有助于充实明清戏曲研究史料和完善江南戏曲活动研究,有助于探讨文化氏族在朝代更迭、国家动荡之际的社会际遇和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9.
潘利红 《前沿》2011,(22):155-157
绕家(属瑶族)"呃嘣"大歌,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绕家特有的艺术形式,也是绕家标志性的文化符号。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外来文化的传播,绕家"呃嘣"在传承与教育中面临严峻挑战。面对绕家呃嘣处于边缘化的今天,必须与时俱进,适当变革绕家音乐,并把绕家音乐纳入学校音乐教育体系,通过学校教育和村寨实践有机的结合,将有助于绕家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何晞 《两岸关系》2012,(8):61-61
唐宋年间,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县曾出现过一个世界最大的合居家族——义门陈氏。该家族15代合族而居,财产公有,同锅而食,共同劳动,332年不分家,鼎盛时达3978人,成为世界家族史上一大奇迹,被誉为"天下第一家"。目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