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不同层面,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这一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俗文化的变迁大多是在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等外界因素主导的基础上发生的。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蓝图。然而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培养新农民,乡村的现代化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因此,从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民俗文化变迁角度去研究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建设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冲突的一面 ,又有互补的一面。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 ,批判抛弃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化建设意识形态需要的消极成分 ,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能弥补现代化建设意识形态缺失的积极因素 ,融汇中西文化的优秀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会焕发为新的生机 ,现代化建设意识形态会更加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连远斌 《传承》2014,(3):130-131
新农村建设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民俗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民俗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将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也将大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民俗体育文化是否相互矛盾,是否能协调发展,发展的共性和途径何在,这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政府责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尽管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不可否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政府同样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文章从新农村建设中强化政府责任的必要性分析入手,进而分析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的政府责任,并进一步提出推动政府责任落实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6.
全球性现代化视野下的湖北民族地区村落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性现代化运动打破了传统村落文化的封闭状态,使传统村落在面对强势的现代文化时,不仅日益增加了西方文化的特质,而且也相应地走上了城乡文化融合之路,从而使传统村落文化生成现代村落文化传统。湖北民族地区在现代化与传统村落文化的互动中,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化、乡村与城市等文化关系需要恰当建构,特别是在国家力量的主导下推进湖北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村落文化建设事实上应成为该地区现代化建设的一种特殊路径。  相似文献   

7.
陈伟 《岭南学刊》2001,(4):72-74
我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而且是一个曾经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期由政府包办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较长时间对现代文化属性和功能认识不足 ,过多从意识形态层面、政治层面、社会公益层面关注文化建设 ,致使文化领域中可以通过市场、用产业方式经营的文化建设无法确立 ,备受排斥 ,造成文化建设总体布局欠缺。其结果 ,不仅使文化发展深受经济条件的困扰 ,同时也使文化内部自身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受到阻抑。这使我们的文化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今天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呼唤着文化产业的新兴。因此 ,党的十五届…  相似文献   

8.
《世纪行》2009,(8):19-19
一、积极发挥工商联的独特优势,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新农村建设不完全是市场行为,需要政府引导、政府支持。在道路、水利、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在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方面.各地政府需要直接加大投入。当然,政府也不能盲目投资,该动用市场的力量就由市场去解决.该由政府主导的就由政府主导,两者不可偏废。要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行业商会、协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形势下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文化方面来讲,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好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把农村文化建设好、发展好。  相似文献   

10.
《湖北宣传》2007,(4):25-25
近年来,安陆市坚持围绕“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设新农村”的主题,树立“文化事业社会办,农村文化农民办”的新思路,把文化事业当作产业来抓,通过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典型示范,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良好局面,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自信是政党自信的关键标志,也是党作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要具备的心理动力和精神特质。意识形态自信对于政党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指引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确向前。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层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源于理论认知、历史积淀、现实评判和实践推动,其生成发展有着清晰的发生学逻辑。新的时代形势对党的意识形态自信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聚焦生成根基、生成基础、生成环境和生成动力,进一步实现意识形态自信的强化和辐射,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强劲的意识形态动力。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我国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与调控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意识形态发展趋向基本特征的分析,必须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以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为主导,有效调控意识形态健康发展趋向的历史责任。考察分析我国意识形态发展趋向,是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和依据,其价值是认清意识形态发展趋向,把握意识形态调控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意识形态建设的决策失误。  相似文献   

13.
李平 《现代领导》2008,(5):34-34
新农村建设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通过驻村的工作实践,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始终坚持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原则,才能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思想文化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积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并在意识形态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文化多样性的共存与博弈,始终坚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性质;坚决反对多样文化中的错误思想,强化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吸收多样文化精华,增强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尊重人民多样合理文化需求,强化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对于当前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二十大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凝聚民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必须在价值多元的社会场域中占据主流和优势地位才能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营造良好生态是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度的前提;锤炼高素质工作队伍是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度的条件;增进理论的吸引力和渗透力是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度的导向;构建系统传播格局是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度的依托。  相似文献   

16.
庞海青 《人民论坛》2010,(6):222-223
乡村文化的发展变化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景观呈阶段性发展。优美的乡村文化形态与意境、和谐的新农村文化模式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想形式。构建和谐、健康的乡村文化,保护和建设具有独特文化传统和人文景观的和谐乡村意境,是推动新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宣传思想工作作为党的一条重要战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责任重大,要探索新思路、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设新文化,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创造有益的文化条件和培育文明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集团性话语,意识形态主要指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强大社会精神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思想体系或观念科学。较之于一般科学意识和一般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意识形态蕴涵着现实利益——激励性、政治主张——合法性和价值诉求——导引性三大内在特质。西方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不断上演的"意识形态终结"问题,本质上属于不同时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攻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和形式。面对全球化、市场化和网络化三大冲击以及后发现代化进程中由"富"变"强"之历史飞跃所呈现的种种问题,中国当前意识形态博弈面临许多新的时代性特点。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得到加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1)精进国家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平台建设战略;(2)再造社会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3)提升民众层面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战略;(4)培植文化安全意义上具有新质内涵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在中国走向"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的新时代,我们如何在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的同时,真正重新厘定、认同和安置中华民族的命运与人类共同价值,依然是一个理论上尚未得到彻底澄明和澄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乡村文化的发展变化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景观呈阶段性发展。优美的乡村文化形态与意境、和谐的新农村文化模式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想形式。构建和谐、健康的乡村文化,保护和建设具有独特文化传统和人文景观的和谐乡村意境,是推动新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网络信息化、社会多样化背景下,价值观念多元化、意识形态多样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坚持意识形态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是我国当代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和重大课题之一,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