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讨两类青少年暴力犯在共性上的差异,为青少年犯的分类矫治提供心理学的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冲动性/预谋性攻击量表和人际反应性指标(台湾修订版)对北京少管所的360名青少年暴力犯进行问卷调查并作统计分析。结果:对青少年暴力犯的分类是有效的;工具性青少年暴力犯在同情关怀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反应性青少年暴力犯,在身心隐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反应性暴力犯;青少年暴力犯的攻击行为与观点采择、同情关怀呈负相关,与身心隐忧呈正相关。结论:两类青少年暴力犯在共情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分类矫治中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
暴力犯罪作为一种传统的犯罪类型,一直是国家预防和打击的重点。新的社会条件下暴力犯罪表现出许多新特点。流动人口暴力犯罪占比较大;青少年暴力犯罪比例上升,低龄化趋势明显、暴力程度日趋严重;犯罪嫌疑人受教育程度低,大多无固定职业,经济状况较差;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为暴力犯罪的主要发案区域。为有效提升控制犯罪的能力,宏观上应当建立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微观上应从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出发,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流动人口、青少年和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犯罪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3.
暴力犯罪是不良社会成员在暴力文化的指导和推动下产生的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暴力文化的传播直接刺激了社会成员的暴力犯罪欲望,降低了人们对暴力行为的抑制心理;暴力文化的传播成为社会成员模仿暴力行为,学习犯罪技能的示范教材,暴力文化的传播扭曲异化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使青少年养成残忍冷酷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暴力犯罪不仅仅是犯罪学上的概念,而且与刑法学具有密切联系,研究刑法学意义的暴力犯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我国〈刑法〉来看,暴力犯罪不仅涉及刑法总则犯罪论与刑罚论的联系,而且还关系到刑法分则对暴力犯罪犯罪构成的规定.目前理论学界对暴力犯罪的概念争议较大,因此,研究刑法学意义的暴力犯罪,必须厘清相关理论争议,界定"暴力"与暴力犯罪的概念,从概念上解读暴力犯罪,揭示暴力犯罪的刑法规范性、手段暴力性、暴力程度性和对象双重性等特性,从而划定我国〈刑法〉中暴力犯罪的概念,以此为刑法学研究暴力犯罪的相关问题提供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文化市场充斥暴力文化,暴力文化的刺激性迎合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理.青少年由于人格尚未定型,思维批判性差,模仿性强.特别是对暴力文化中的黑道人物、犯罪方式、人物矛盾的暴力解决方式等,进行有意或无意地模仿,酿成暴力犯罪行为.要重视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的危害,对暴力文化实行分级制,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文化环境,创造有利青少年成长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国《刑法》分则中的27个暴力犯罪死刑罪名的规范分析,个罪的死刑裁量规范的犯罪类型与刑罚类型的规定存在差异。犯罪类型分为基本犯、加重犯和特别加重犯,刑罚类型分为刑种配置和处罚方式。由此构成暴力犯罪死刑裁量的量刑规范等级,包括罪质构成与刑罚配置两个方面。各种不同的罪质构成与刑罚配置的量刑规范等级都在立法规定上限制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日本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激增,使得 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日本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从1992年至2002年,日本校园暴力案件增加了5 倍,暴力犯罪的低龄化现象尤其突出。日本警事厅 于2002年8月2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同年上 半年日本犯罪案件发生率比2001年同比上升 巧.9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网络暴力犯罪案件频发,网络暴力犯罪不同于传统的侮辱、诽谤犯罪,其发生和传播均与网络密切相关,而网络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且易删改、易丢失,加之网络用户的海量性及匿名性,使得被害人维权具有较高的成本。以被害人诉权保障为切入点,明晰网络暴力中各责任主体,厘清公安机关协助取证性质,构建新型公诉介入模式,为确保被害人顺利行使诉权并高效打击网络暴力犯罪,具有积极意义且具备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实体上罪数论的目的在于追求罪刑均衡,而程序上的罪数论旨在禁止双重危险。我国刑法总则未规定一罪形态,使得我们可以分别基于罪刑均衡原则与禁止双重危险原则,构建实体与程序双层次的罪数论体系。理论上的牵连犯、连续犯、吸收犯因有违罪刑均衡原则应被取消,分别作为包括一罪和数罪并罚处理。应以自然意义上的行为个数确定程序上的一罪与数罪,因而包括一罪(包括集合犯、接续犯、共罚的事后行为等)不生一事不再理效力,而法条竞合、想象竞合犯、继续犯、结果加重犯(限于一个行为的类型)因只有一个行为,应受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约束,判决生效后对于遗漏的部分事实不得再行追诉,复行为犯、结合犯因存在两个自然意义上的行为,不受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约束。  相似文献   

10.
论暴力犯罪     
暴力犯是采用暴力手段实施犯罪而被判处刑罚的人。这一概念是以非暴力犯为对照,用犯罪手段来界定的。但从犯罪与改造科学的本意出发,分析二者的异同,不应局限于犯罪手段、牵涉罪名、社会影响上的表面区分,而要做社会背景、社会心理的深层分析,这样才能把握暴力犯罪的科学内涵,寻找其深层的制约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个体反社会型校园暴力是社会不特定个体因其在社会进程中受挫而产生反社会心理后针对在校年幼个体所进行的暴力发泄,具有入侵性、突发性、非理性等特征。个体反社会型校园暴力的形成具有多个层面的原因,并且逐层递进。应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建立一套针对此类校园暴力的长效应对机制,建立校园周边地区社会紧张情绪的评估预警机制,减少校园周边矛盾,改变媒体报道视角,对校园周边地区进行治安调整和治安承包。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形成是具有独特生理、心理特征的未成年人与生活环境中的刺激及其生活环境三个变项相互作用的结果。文章首先分析了未成年人与暴力犯罪相关的生理、心理特征;其次分析了生活环境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关系;并在行文过程中重点比较分析了我国和美国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严重的原因,分析了我国的暴力文化,同时提出了治理和预防我国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侦破暴力犯罪案件,危险、伤亡最大。因此,在反暴临战处置、查辑严重暴力犯罪分子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即,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快速反应,因案施策;确保群众安全,相机制服犯罪分子。  相似文献   

14.
文章概括了暴力犯罪的概念和当前暴力犯罪的五个特点,从经济体制转型、道德规范弱化、暴力亚文化习染等方面阐释了暴力犯罪增长的原因,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严打”严重的暴力犯罪、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与能力、奖励见义勇为者与查处失职行为等四个方面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全国各地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频发,以侵害对象不特定的泄愤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更为猖獗。根据泄愤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人的自身特征、社会属性及心理特征,认为其作案的原因主要是精神或身体上具有某些障碍或缺陷,长期存在负面情绪,法律意识淡薄,反社会人格突出。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备,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经常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表达和解决,也容易引发泄愤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公安机关的应对措施应以控制、打击、防范为主,以避免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6.
传媒有良性与恶性之分,也有传统与现代之别。充斥着暴力、淫秽、色情的电影、电视、录像、书刊、网络等恶性传媒正在不停地向社会传播着使人腐化堕落的不良信息。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这些信息将成为分辨力尚弱的青少年从事暴力、强奸等犯罪的情境刺激,直接诱发青少年暴力犯罪和性犯罪。为了给青少年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必须对恶性传媒进行有效的管制。  相似文献   

17.
情绪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已有的研究发现情绪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移情水平低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高水平的愤怒情绪与高频次的身体攻击显著相关;情绪调节能力越差,个体越具有攻击的危险。对青少年情绪的积极引导,能够有效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具体措施可包括以下5点: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2.情绪宣泄;3.角色扮演;4.丰富课余生活;5.进行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18.
情绪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已有的研究发现情绪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移情水平低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高水平的愤怒情绪与高层次的身体攻击显著相关;情绪调节能力越差,个体越具有攻击的危险。对青少年情绪的积极引导.能够有效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具体措施可包括以下5点: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2.情绪宣泄;3.角色扮演;4.丰富课余生活.5.进行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19.
危险驾驶罪包括两种行为: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和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醉驾是抽象危险犯,只要实施醉酒驾驶行为,立法就推定危险状态已经存在,彰显的是行为无价值。我国刑法的醉驾归属于形式犯,而非实质犯。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是具体的危险犯,突出的是结果无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的青少年电影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暴力犯罪的主题。本文对此进行了特别关注,通过分析青少年暴力发生的原因,对其暴力行为的动机做了心理的、家庭的、社会的、时代的剖析,并进而指出青少年电影中这种另类题材的深层意义。本文通过对影片《四百下》和《无因的反叛》的深刻分析,探讨了现行社会下青少年对于未来的一种期待与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