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发动的土地革命、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对根据地民众的心理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谋求社会公正合理,改变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是根据地民众投身革命的直接政治心理动因。在剧烈的社会大变动中,经过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鼓动,广大农民的阶级意识大为增强,通过参加实际斗争,其阶级情感和阶级心理特征进一步凸显。根据地民众政治心理之变化集中体现在政治参与意识觉醒。此外,根据地的妇女在政治上和社会上获得了以往所不曾有过的权利和地位,人们树立起新的家庭道德和婚姻观念,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为和睦相处,生产互助,均体现了根据地民众道德心理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底线型上访”——转型期涉法涉诉访的一种分析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线型上访与民众通过上访维权、获利既有相同又有区别。相同之处是二者目的都是维权,相异之处是底线型上访多属于涉法涉诉访,民众试图通过这种上访寻求某种公正底线,以回应自身遭遇的不公正现象。底线型上访产生原因包括压力型维稳制度、权力与资本的结合造成相对剥夺感加强、成文法与民间习惯的内在张力、价值与信仰的破坏与缺失。底线型上访是民众个体对于转型期社会道义公正底线丧失的抗争,也反映了社会失范背景下民众对于重建文化和伦理秩序的渴望。  相似文献   

3.
巫滨利 《世纪桥》2009,(5):153-154
本文拟从计划生育宣传标语转变的角度探讨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民众的社会心理变迁。计划生育宣传标语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中国社会发展不同时期计划生育宣传标语也不尽相同,这一过程也体现了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变迁。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变迁总体上是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而且从现代的计划生育标语反映出的社会心理我们还看到了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初步具有了现代化心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倘若对当前民众心理进行一番分析,就不难发现有一种“埋怨、困惑、浮躁”的情绪在广大民众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对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应重视加强对这一现象的探讨和研究。“埋怨”是民众对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公正、不合理、不正确的现象和问题感到不满、有意见的一种情绪表达。埋怨的问题,可以说涉及方方面面、上上下下。既有经济的、政治的,也有物质的、精神的。尤其对分配不公、物价上涨、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公款吃喝、权钱交  相似文献   

5.
政府信用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公信力,也是政府行政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和舆论反映.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对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起着重要的作用.要以强化政府信用意识为基础,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政府信用制度和工作机制为突破口,全面树立公正公平、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信用形象.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国现阶段,随着改革发展进程的推进,随着社会利益结构调整的深入,社会公正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中国发展全局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公正不仅是基本制度安排的基本依据,更是同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并为社会各个群体所高度关注的重大事情。正因如此,要特别防止对社会公正的误读。如今对于社会公正的误读可谓多种多样,其中较为常见的,主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国内学术界近年来关于社会公正感问题研究的分析,揭示了有关社会公正感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所运用的基本方法,归纳了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社会公正感的基本内涵、测量维度与要素、影响因素以及促进社会公正感的对策等方面的主要观点。当前国内相关研究描述了当代中国不同群体社会公正感的现状,从分配公正、组织公正与社会心理等层面分析了影响不同群体社会公正感状况的基本因素,提出了各项增进社会公正感的具体措施,为促进我国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的理论作用。  相似文献   

8.
郑端端 《党建》2014,(3):59-59
正如今,微博已成为网络上最强大、人气最旺的舆论场之一。面对舆论环境的改变,各级政府也开始转变观念,纷纷建立官方微博,倾听群众呼声,回应民众期待。针对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只有"马上有回复"才能满足民众的期待。如果官方微博不能及时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最终民众的希望将变为失望,政府部门也会严重损害自身公信力。官方微博开通后,不能仅局限于发布"养生"、"心灵鸡汤"、"天气预报"等不痛不痒的信息。要积极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维护、关注、舆情分析,直面社会热点,回应百姓关切。要用心"织"微博,更要与民众常互动,特  相似文献   

9.
社会情绪的方向、性质、状态对国家的和谐稳定与社会的有效治理将产生重要影响,消极负面的社会情绪容易耗散社会凝聚力,消解社会正能量。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实施了一系列化解社会负面情绪的新举措,主要包括:开启全面从严治党新历程,化解民众政治不信任心理和逆反情绪;实施价值引领与舆论调控的整体推进,化解民众的价值迷茫和悲观情绪;强调利益协调与利益表达的相互配合,化解民众的不公平感和暴戾情绪;发挥思想疏导与社会治理的双重效能,化解民众的怨愤心理和不满情绪,最终培养民众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0.
抗美援朝运动前后中国民众的社会心态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过程的最突出特点是社会心理转变过程的多样性、复杂性和转变结果的“一律性”、“简单性”的统一。而在这一过程中,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宣传教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宣传教育既有符合社会心理发展规律的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为今天的民众社会心理调控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统一俄罗斯党作为"政权党",其意识形态与俄罗斯政府的指导思想相一致,也与普京的治国理念相吻合。统一俄罗斯党的意识形态以保守主义为基调,强调重视俄罗斯伟大的思想、文化和制度传统,同时带有突出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孤立主义倾向,对抗西方的因素不断增加。统一俄罗斯党意识形态中强调社会稳定的思想符合俄罗斯民众的心理期待,但保守主义作为官方意识形态会对俄罗斯的现代化产生负面影响。在对外政策方向,俄罗斯有力地回击了西方势力、团结了俄罗斯民族,增进了与东方的关系,有效地维护了国家利益,受到民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2.
党的创立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和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中国的先进分子在经历了长期的、艰苦的摸索之后逐步走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道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以及中国共产党从中央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部署;在民众之中,救亡图存和满怀期待的民族心里情绪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得以展开的社会心理背景。这些背景的综合作用构成了此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民众中存在的特权心理、法不责众心理、清官意识、平均主义心理、从众心理以及政治疏远心理是非制度政治参与的心理动因。保持西部地区社会稳定,必须将政治参与制度化,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并坚决打击极端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4.
正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疫情防控中的社会心理调适工作,多次强调要加强对民众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提出要把心理干预等工作做到位,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新冠肺炎疫情具备重大灾难事件重要特征,容易引发民众两种应激反应,一是身心应激反应,二是社会性应激反应。社会性应激反应因具有内隐特点,在早期容易被忽视,这会导致后续更为严重问题的发生,如价值衰落、反社会行为、集群倾向等,并最终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1]。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需要深入分析各种社会心理失衡现象,进一步揭示社会心理失衡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法治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实体层面,人们更关注司法程序的公正。作为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重要职能部门,检察机关担负着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职责。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增强检察工作透明度,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推进检察权运行公开化,让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提升司法公信力和亲和力,促进检察机关公正、廉洁、文明执法。  相似文献   

16.
从近年诸多网络反腐案例来看,民众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其参与心理主要表现为:监督心理、安全心理、从众心理、宣泄心理。对民众网络反腐的参与心理进行分析研究,对于进一步提高民众参与网络反腐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心理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不系统、不定型、不具理论形态的社会意识,它是一定社会和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关系、政治生活和其它社会关系的直接的、经验的反映。伴随着现实的改革从酝酿发育、逐步发展到全面深入推进,社会公众对改革的社会心理反应经历了一个过程。公众的社会心理是推进改革的社会基础,又向改革提出社会期待。改革既改造了公众的社会心理,又要顺应公众的心理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18.
张本宏 《新长征》2014,(10):16-17
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组织是营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良好社会道德环境,解决民众信仰缺失和精神疲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层力量和活力源泉。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组织也是实行社会管理创新,推进社会大德育体系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由七七事变引起的北平社会动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七事变的发生,日本军队的侵略和占领,打乱了北平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和民众平静的生活,社会的动荡表现在各个方面。本文用社会学的方法,通过必要的统计数据、民众的心理、行为表现,反映1937年古都沦陷前后北平的社会变动。这些社会变动证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给北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20.
政治认同困境的起源和基础是物质利益矛盾,经过"不公平感"社会心理的中间环节和变量,导致以制度和价值为核心内容认同危机的产生。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认同困境产生的起点、演变路径和环节并不相同,主要来源于三个路径:一是从物质利益矛盾的起点经过利益表达受阻的双重因素间接导致的政治认同困境;二是利益相对受损群体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导致的政治认同困境;三是部分公共权力异化直接导致民众产生的政治认同困境。不同路径产生的政治认同困境具有若干共同特征,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成为不同政治认同困境产生的共同冲突源,政治认同困境正在由政治心理层面向潜在的政治冲突行为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