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基层管理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社会是认识传统社会的一个切入点。根据费孝通的研究和对他亲身经历记述可知,传统的江南社会的农村实行乡民自治。江苏溧阳史氏族谱、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契约,可以作为清朝至民国时期的江南农村是乡村自治的补充证据。在传统的中国江南社会,由于国权不下县,掌握着伦理规范与价值判断的宗族长老与乡绅,在乡村自治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清朝刑罚制度的发展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作为中国封建末代王朝,其刑罚制度随着满族的历史演进而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其不同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是刑罚制度的发展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特点,这些阶段和特点是清朝特色刑罚文化的具体反映,也是清朝法制文化最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劳动保障世界》2006,(9):11-11
梅花糕源于明朝,发展到清朝时成为江南最著名的小吃,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梅花糕其形如梅花,色泽诱人,故作品尝,入口甜而不腻,软脆适中,回味无穷,胜过宫廷御点。大加称赞,因其形如梅花,便赐名梅花糕,故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4.
赵征 《今日浙江》2006,(20):58-59
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9条河道穿镇而过,互相交汇,把全镇划为8个区块;100多座桥梁使全镇紧紧相连,形成一个整体“。九龙捧珠,八面来风”是人们对它的称誉。每条河道都是碧水涟涟,倒映着两岸的古建筑、廊棚、柳树,全镇显得恬静而优美。小桥流水,舟楫往来,橹声款乃。到了晚上,月白风清,红灯高挂,影入水流,又不知从哪儿飘来江南丝竹。真是处处是诗,时时是画,水乡风情美不胜收。这是典型的江南千年古镇:古老的农耕文化培育着古镇的形成,早在元代就形成集镇,明、清时已成为手工业、商业重镇,儒商文化促使着古镇不断壮大。保存完好的明朝、清朝…  相似文献   

5.
正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是清朝利用造园、寺庙建筑艺术等独特形式和特殊"语言",记述和谱写的清朝统一和治理新疆、西藏的历史,也是宣示后人的纪功碑。清朝政府的许多重大国策均在此作出,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此地行政中枢的作用,可谓之清朝塞外皇都。本书通过避暑山庄、外八庙的建造历史和文物,分析、论述西藏在清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历史研究、碑刻文物、汉藏文献资料,深刻、系统地论述清代前期的治藏政策,特别是藏传佛教政策。  相似文献   

6.
水性江南     
在我的印象中,江南是一个很诗意的地方。想起江南,我总会想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之类的字眼儿。儿时,江南于我是个遥远的所在,对于江南所有的记忆,似乎都存在于唐诗宋词的婉约缠绵之中。儿时生长的小镇,有清澈见底的溪流,有美妙的高山流水,但我想江南应该是个很精致的地方,于是我便经常遥想远方的江南,在高山流水的应和声中,遥想中的江南便也带给了我一颗善感缠绵的心……  相似文献   

7.
楼天茂 《今日浙江》2012,(13):56-57
"肃,敬也,礼之所以立也;雍,和也,乐之所由生也。"——《肃雍堂记》江南形胜,以小桥流水居多。坐落其间的东阳卢宅古建筑群,则是一座有着560多年历史,融东阳木雕、石雕、砖雕堆塑和彩绘等艺术于一体的江南土族宅第。卢宅青砖灰瓦,古朴典雅,布局严谨、气势恢弘,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古建筑专家称之为"具有国际水平的东方住宅,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  相似文献   

8.
2011年7月23日-24日,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研究院中国江南学中心、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在浙江金华联合主办"首届江南文化论坛"。来自国内外近50所(家)高校、科研机构、学术期刊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就江南文化研究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一方面是宏观的整体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对江南文化整体性特征的描绘。理论研究较突出的是复旦大学蒋凡教授,其以宏观的视野,从理论的高度探讨了地域文化(文学)研究的方法、思路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对江南文化整体性特征的研究也是本次大会的热点之一。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教授对以"箫"与  相似文献   

9.
<正>浙江作为江南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科学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近代科学主要发源地。浙江知识分子与江南其它地区知识分子一起,率先引进西方科学。在那个伟大的历史年代里,浙江海宁人李善兰、浙江湖州人张福僖、浙江慈溪人舒高  相似文献   

10.
无锡蓝藻事件不仅直接凸显了太湖水资源的危机,同时也摧毁了江南文化赖以存在与重建的现实基础,使江南美学与文化在当代陷入严重的"无根状态".无锡蓝藻事件不只是水环境单方面的生态灾难,是江南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陷入现代性困境的象征;由于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因而也再现了中国审美现代性出现的深层危机.无锡蓝藻事件使人们痛感古典江南的失落与古典美学话语的虚幻,但也给江南美学如何完成自身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现实契机.在巨大的现实挑战与困境中,如何走出一条江南文化模式的创新发展之路,使现实世界的生态灾难与心理创伤升华成为推动当代江南文化进步的力量,是江南美学与文化在当下最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自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即面对无法收拾的局面,帝国主义不断入侵和国内内乱使得局面日益失控,腐败也一日胜过一日。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内部腐败的侵蚀下,清王朝终于一步步走向了衰败覆亡的不归之路。清朝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灭亡之日至今也就是刚过百年。然而清朝留下的除去耻辱外,还有更多的思考。清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文明落后于西方,所以对外战争屡屡失败,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得全国人民对清政府彻底失望。直至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贪污腐化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祭祀祖先山陵礼仪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墓祭,以后相沿成习,清朝也是如此。在清代,祭祀祖陵是宫廷的重要典礼之一,是清帝“用展孝思”思想的生动体现。本文通过对清朝入关前后谒陵礼仪的演变分析.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再现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强盛与衰败。  相似文献   

13.
清朝在民族立法方面曾经取得过巨大的成就,本文力图从民族立法的指导思想、民族立法的多样性、独特的民族法律内容、民族立法的实施保障等几方面,对清朝民族立法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清朝的民族立法巩固和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司法管辖,也为治理多民族国家积累了可贵的法制经验.  相似文献   

14.
任恒俊 《小康》2004,(5):57-59
晚清朝廷公开卖官,明码标价,官职 成了商品,官场成了市场。等价交换,市 场价值规律起了作用,认钱不认人了,银 子面前人人平等。有记载说,太平天国看 到清朝捐纳之风大开,杨秀清挑选万余 人赴北京捐官,并得到指捐省份,进入候 选的队伍,作为内应,甚至捐得道员、知 府,清朝方面却无从查究。因为捐纳的程 序首先是捐出身,就是用钱买监生,可以 入监读书,也可以买举人出身,然后再按  相似文献   

15.
李虹 《今日浙江》2022,(7):50-51
"采苏杭之丝,截洞庭秀竹,变吴越佳音,集弦索精粹,江南有丝竹者也."这是《嘉兴府志》中对江南丝竹的记载.丝竹声起,清音似水,恍入小桥流水烟雨江南,耳畔是吴侬细语诗情画意…… 江南丝竹是流传于江浙沪一带的民间器乐,素有"人间仙乐"之美誉,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根植于市井田间的草根艺术由此淬...  相似文献   

16.
捐纳制度与晚清吏治的腐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庚子之后的10年,清朝国势垂危,曾大力推行新政,进行改革,企图以此来实现王朝的自救。结果,事与愿违。1911年,统治中国长达260多年的清朝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一举推翻。清朝灭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捐纳制度的开办造成吏治的严重败坏,直接加速了它的灭亡。 鸦片战争后清朝指纳的开办 清朝官吏的来源主要有3个途径:科举考试、荫袭保举、捐纳。捐纳,又叫赀选,有时也称捐输、捐例、开纳,即人们所说的卖官继鬻爵。它通常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形成为制度。 捐纳的开办并非始自清朝,早在秦汉时就已出现…  相似文献   

17.
《群众》2009,(5):65-65
五月的常熟,是诗,是画。 以“弘扬江南文化,打造江南品牌,展示江南风采,共享江南文明”为主旨的首届中国(常熟)江南文化节,将于5月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市举办。  相似文献   

18.
王丰 《台声》2005,(11):86-87
1994年,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以独特的风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距离北京230公里。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当年康熙皇帝在北巡途中,发现承德这片地方地势良好,气候宜人,…  相似文献   

19.
州县是清朝的最基层政权,是朝廷统治的神经末梢。保甲组织是清朝维持基层州县治安的重要工具。以往的研究成果多详宏观,略微观,重制度,轻实际。①本文试图从制度和实际两方面,对晚清直隶基层州县保甲组织作一初步研究。一清朝保甲组织的制度分析满族入关之后,为了安定混乱动荡的局面,稳定新政权,顺治元年(1644年)首先在刚刚占领的直隶、山西、山东等地实行总甲制,后来改为保甲制,推及全国。清朝诸帝都很重视保甲,保甲制度也不断发展完善。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时,对保甲制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顿,形成了计十六款长达千余字的保甲令文。有…  相似文献   

20.
论清代对蒙古族的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统一蒙古族后,清朝统治者从蒙古社会具体的生活习惯和法律传统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大量的法律。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无论是对于蒙古地区进行行之有效的管辖,还是对蒙古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对少数民族立法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