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光耀 《理论月刊》2004,(12):131-133
文学作为人类认知的形式,实际上具有三个向度:文本、文体、文类。文本认识世界这一客体,文体认识作为认识主体的人自身。这两种认识都是意向性的。文类的认识则是非意向性的,并因此成为文本认识和文体认识的基础。作为一种实体性的认知方式,抒情诗、叙事类、戏剧三种文类分别认识人的现在之在,过去之在、未来之在,并分别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何处去”为其言说内容。  相似文献   

2.
何桂英 《求索》2011,(5):213-214,63
女性文学是诞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言说主体、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审视、反思男人和女人的命运和生存状态的文学,致力于其主体性的建构,强调的是男女平等。新女性主义强调不要用男性的标准要求自己,致力于发掘女性作为群体和个体的独特性,强调不同于男性存在和经验的女性存在与经验,并赋予这种存在和经验以新的价值和意义;注重从文化层面对父权社会进行批判与挑战。李碧华以清醒的女性独立意识和丰富的实践,对传统女性主义理论进行了重构与超越,体现了新女性主义文学的特质,昭示了女性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与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3.
刘丽丽  陈刚 《求索》2011,(3):182-184
民间叙事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包括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叙事长诗等体裁。在创作流传方式上它具有集体性、传承性等表层特征;在思想意蕴上神圣性则是其深层特征,主要表现在叙事主体的神化与叙事客体神圣世界的建构。以昭君传说为考察对象,被神化的昭君建构了一个世俗世界与神圣世界的综合体,昭君传说创造的神圣世界包融着民众对过去的记忆、对现在的叙述和对未来的想象,而且还蕴藏着浓浓的精神关怀,对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景观中,市政工程无疑最能突显功能性环境的本意。作为城市景观的一种类型,它必然还要求具备审美性:不仅要履行一定的功用,创造经济利益,还要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就市政工程而言,功能和审美的统一,不是通过相互妥协,而是通过保持两者之间的差异来达成。市政工程的景观化将功能性和审美性予以并置,不仅保留两者之间的差异和斗争,而且通过两者相互斗争而产生的“张力”,来达到一种动感和力度之美,从而给人们带来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也正是这种张力使得城市市政工程得以景观化、审美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历史发展的脉络为基础,梳理孔孟美学思想的关联与区别,并初步分析产生区别的原因,意在以此为例探析儒家美学思想在先秦的发展与演化。  相似文献   

6.
胡健 《求索》2011,(10):222-223,154
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是女权运动在文学上的表现形式,致力于挖掘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对女性生活、形象、主题等性质进行重新定义,通过对女性意识的展现,破坏现存的社会意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众多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女性主义意识,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意识体验,深刻细腻地描绘了菲勒斯中心统治下女性的生活和心路历程,刻画了众多女性形象,揭示了女性作为弱势群体的依附性生存状态和世俗的悲剧化处境,突出女性人物的幻灭感、孤独感、恐惧感、顺从性和抗争性等,并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解构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王钢 《人大研究》2009,(1):19-22
法律责任的设置和实现是确保法律法规得以执行的保障。监督法没有明确法律责任的内容,那么.对于违反监督法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呢?  相似文献   

8.
台湾酷儿小说与“酷儿”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的台湾文化场域中形成不可忽视的次文化存在,成为一时潮流,冲击了性别论述的方式.本文通过具体分析酷儿小说的身体叙事,探讨酷儿书写对情欲、身体的认知,进一步考察酷儿小说的性别理念及其对性别身份的思考.同时,本文考察酷儿小说如何以跨文类的跨界书写展现酷儿的性别理念,以此尝试梳理酷儿小说在台湾语境中的特征及其性别论述方式.  相似文献   

9.
季中扬 《求索》2014,(7):176-181
民间艺术长期处于美学研究视域之外,尤其是民间表演艺术,住住被视为民俗活动,对其审美经验缺乏深入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要求以及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民间艺术,研究其审美经验。就民间表演艺术的喜剧性审美经验而言,民间诙谐所引发的欢笑不同于有着深度思想内涵的讽刺性的笑,也不同于意识已经达到了自我反讽高度的幽默的笑,它是一种缺乏任河指向与内涵的单纯的节庆的欢乐;这种喜剧性的审美经验不是来自分离式的审美鉴赏,而是融入式的瞬间体验,是一种共享性的审美经验,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部体验到了同一种欢乐;其文化精神不是一种具有反思性、批判性的否定性精神,而是一种自得、自满的肯定性精神,是一种充满美意的乐天精神;其文化功能不在于文化政治抵抗,而是有着类似宗教的功能,它祝福生命,团结族群。  相似文献   

10.
明清是中国美学史由古典而近现代之转型期 ,而以服饰、饮食和茶为代表的应用审美文化 ,即谋求审美与生活融合的生活艺术之讲究 ,则是这一时代审美文化变迁之重要表征。简言之 ,本时期审美文化表现出以下特点 :繁饰与奢华追求、社会矛盾对立之转化、审美功能之强化及大众化趣味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陈慕鸿 《人民论坛》2010,(7):248-249
把意识背景作为研究铜仁古文化的逻辑起点,一种对史前文明新的叙述就从此产生。铜仁地域是华夏史前文明保存的原始之地,是人类文明原生态的史前基因库。这是认识铜仁不同于其他地域的一种背景,一种存在。凭借这不同的意识、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存在发现铜仁,加强对铜仁的叙述。  相似文献   

12.
把意识背景作为研究铜仁古文化的逻辑起点,一种对史前文明新的叙述就从此产生。铜仁地域是华夏史前文明保存的原始之地,是人类文明原生态的史前基因库。这是认识铜仁不同于其他地域的一种背景,一种存在。凭借这不同的意识、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存在发现铜仁,加强对铜仁的叙述。  相似文献   

13.
芹菜是中国文学中比较常见的蔬菜题材与意象,具有悠久的采食、种植与文学书写历史。经历早期的食用阶段后,芹菜独特的物色与风味开始进入文人的审美视野,经过萌芽、发展及繁荣这一漫长的文学书写历程,表现出了丰富的审美意趣、情志寄托与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4.
王丙珍 《前沿》2013,(7):149-152
少数民族生态审美文化的提出结合了民族学、人类学、文学、文化研究与生态美学的相关理论,目的在于探究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生态观及如何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生态文明。在全球化视域下,通过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及民族精神等研究,学习潜藏在民族生态文化下的生物中心论智慧及日常生活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5.
刘志兵 《求索》2013,(6):124-126
艺术风格的人文意义是明清艺术研究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艺术风格不仅决定了艺术要表达的内容。更决定了艺术作品相对其他作品所拥有的特色个性。本文将通过介绍徽州文化艺术这一极具地域特色并又深深地反映了明清艺术特点的文化作为突破点来对明清艺术进行阐释。徽州文化.通常简称“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文化是带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是其鲜明的特点,对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进行了自己独特的展示,基本包括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等基本内容,通常被人们赞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相似文献   

16.
夷务问题由来已久,但是民国建立后却愈发严重,究其责任主要归因于地方政府处置失策。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学者与政府对于彝族和夷务问题都产生了新的认识,夷务政策也从过去的剿夷转变为化夷,但仍然不是从真正平等的角度来处理少数民族问题。而政府所提出的治理夷务和开发彝区的计划虽多,却限于当时的人力、物力,从未一以贯之地真正实行。因此,夷务问题历经民国政府30多年的应付,却始终未能解决。  相似文献   

17.
穆东一 《传承》2010,(9):156-157
后现代广告作为一种商业化性质的艺术形式在内容上讲求意蕴美,在形式上注重诗意美。广告美学是一种实用美学,也是一种大众艺术,它符合后现代人欣赏的口味。不仅广告所宣传的商品要富有美的形态,而且广告也要高度的艺术化、审美化,在语言、情节、画面、色彩、造型、氛围上贯穿美的法则。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广告作为一种商业化性质的艺术形式在内容上讲求意蕴美,在形式上注重诗意美.广告美学是一种实用美学,也是一种大众艺术.它符合后现代人欣赏的口味.不仅广告所宣传的商品要富有美的形态,而且广告也要高度的艺术化、审美化,在语言、情节、画面、色彩、造型、氛围上贯穿美的法则.  相似文献   

19.
王彬 《求索》2011,(3):212-213,62
五四时期,以娜拉为典型的新女性形象的传播是文化精英启蒙女性、塑造新女性的一种重要途径。学者的译介使娜拉形象得到了荐推与阐释;大众媒介的多方位传播使娜拉形象得以强势宣传;文化精英的评论及中国"娜拉"形象的塑造使娜拉形象得到了升华。娜拉形象的社会传播路径不仅使娜拉形象成功实现了社会传播,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而且为文学形象的社会传播路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主旋律影视作品与青年受众的审美视点在网络提供的沟通渠道中逐渐相融,从电视机前仪式化的观赏到通过网络参与影视剧的传播,青年群体在与艺术作品的相互审美交流中互为参照,彼此走近。尤其是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青年群体对祖国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了空前高峰,他们的审美态度也更加理性、客观,开始主动参与到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审美再创造中。作为主流文化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只有主动转变创作理念,尊重青年视角,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让青年受众在接收和观看主旋律影视作品中开启“双向奔赴”的审美征程,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具有时代特征的青年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