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日本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望月清司批判了阐释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出现的线性历史观倾向,并提出从分工视角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进行历史性建构,这一建构工作借用市民社会、异化、分工和共同体等基本范畴,把传统马克思主义基于阶级斗争所体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社会形态演变机制解释为基于分工和交换平等性关系的运动机制。望月清司的独创性在于,依托马克思不同阶段的思想运演,切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野,对特殊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进行历史性(总体性)考察。但望月清司的问题在于,将劳动异化泛化为人类学概念并将之纳入交换领域,强调分工本体论而导向生产力进化主义。对望月清司的批判让我们清晰地看到,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彰显了批判性、否定性、情境论等历史性原则。这给予我们现实思想教益:立足当下社会实践寻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2.
3.
历史决定论的理解模式、历史主体本身的不成熟以及历史主体与实践主体的混同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主体被遮蔽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主体性和马克思主义主体的历史性之间是一种逻辑互动的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力量源泉,而后者则是彰显前者的基础和保障;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体有三种存在样态.即知性存在样态、意义存在样态和实残存在样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生前对所创立的"新世界观"只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化,现今流行的解释路线是从恩格斯开始、经过苏联的哲学家到斯大林的一脉相承的"自然主义"传统,主要受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家分别从对"总体性"的强调、对历史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辩证运动的把握,从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抽象二元对立的"实践哲学"的角度,开拓了诠释马克思世界观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5.
肖潇 《理论月刊》2007,2(2):38-40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的理论,关于“又快又好”、“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过程的理论,关于“四位一体”、“五个统筹”的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整体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国家理论是政治学的核心理论,是政治思想史无法绕开的话题,但同时又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主题,众多学者纷纷从国家的内容、含义去解释,而斯金纳却独辟蹊径:追溯国家的概念形成过程,从概念的演变史去研究国家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基于历史学家的渊博,斯金纳最后写出了国家概念的形成史、发展史,并使一些以讹传讹的概念、观点得以纠正,也为国家理论的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极其深刻地意识到“社会”对于“历史科学”的奠基作用。社会不仅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空间,而且是历史运动的真实主体。因此,只有具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清晰地界定“社会”概念,人类才能真实地认识自身及其历史。马克思的“社会”概念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历史阶段的逻辑演变:第一阶段:马克思“社会”概念的萌芽费尔巴哈的类概念和赫斯在社会主义和经济学批判领域关于类概念的论述给马克思以深刻的启迪,引发了他对“社会”概念的深入思考。1.费尔巴哈类概念对马克思的启迪1844年8月11日,马克思在给费尔巴哈…  相似文献   

8.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创新和升华,深化了对发展动力、发展平衡、发展载体、发展空间、发展目标的认识,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评本·阿格尔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本·阿格尔,对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作了深入研究和独到理解.他把历史辩证法与社会主义的实践可能性结合起来,认为历史辩证法是北美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历史辩证法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之间坚持“中间路线”,始终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性动力”与“目的性动力”之间寻求统一性,将资本主义危机与工人阶级的革命意志结合起来;用历史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进行解蔽,将资本主义被“合理化”的“不合理性”揭示出来,强化无产阶级改变不合理社会的阶级意识、意志和行动.  相似文献   

10.
英国新左派文化理论是英国新左派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当代文化研究学科的思想源头。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学说、实践的观点、人民的立场、阶级分析的方法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对教条主义和经济决定论的批评。梳理总结英国新左派文化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因素,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其思想渊源和理论内容,更好地把握其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薛冬雪 《前沿》2011,(23):82-84
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存在方式及活动表现,贯穿于马克思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的全部理论过程,成为马克思博大精深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起点。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及以此为起点的研究,蕴涵着人类学、经济学、哲学、共产主义学等多种学科的内容综合与碰撞。有关劳动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马克思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建构过程中的研究中介之一。  相似文献   

12.
科学的方法论是历史观变革的先决条件之一。在社会历史解构中,马克思运用主客体视角相统一、历史与价值相统一、抽象与具体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世界整体视野与世界历史视角相统一等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最终走进历史的深处,实现了历史观的伟大变革。理解马克思解构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对于全面理解唯物史观并用其分析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放之四海而皆准,除了她本身的科学性,先进性之外,是因为后人认真研究其精神实质,并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就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三个代表"的历史根源.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极其曲折的,中国及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要与时进俱进,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起来,要与研究资本主义结合起来,要与研究人们本职工作结合起来,而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中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深邃预见,它不但对我们理解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理解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国情、民族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提出了关于民族、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找到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进程,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的新社会运动理论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运动理论,两种范式尽管在时代背景、结构根源、运动性质、运动目标、运动主体以及组织和斗争方式上存在显著的区别,但在总体性分析、结构主义路径、资本主义批判、解放主题等方面又有着很强的理论传承和亲缘关系。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社会运动理论范式态度的根源在于他由马克思主义者向左派韦伯主义者的转变,虽然他的新社会运动概念有着与马克思主义传统决裂的策略价值,但它同时意味着对社会运动预先进行错误的二分,这会导致一种概念上的束缚。鉴于当代社会运动中“旧政治”和“新政治”的彼此共存,将两种范式的理论解释优势结合起来,建构一种整合的社会运动理论来为当代社会运动提供更好的阐释则成为一种必需。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是从社会理想、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构想三个层次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进行了理论解读和实践运用。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具体构想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有成效的、有创见的。但是,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毛泽东晚年在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具体构想"的认识和实践方面的确存在一些误区和偏差。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社会运动理论在学术界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其为数不多的相关论述,为其在社会运动理论史上赢得一席之地。从其演进过程来看,致力于构建新社会运动理论范式,具有分析框架上的演进性、研究视角上的去马克思主义化和理论场域上的社会批判性等特点。基于“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和历史演进的过程来把握其理论建构和框架变迁,基于批判理论的场域来理解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对新社会运动的价值定位,以及置于新社会运动理论的学术阵营来探讨其与马克思社会运动理论范式的区别、与其他新社会运动理论家的观点异同,对于全面和客观评价哈贝马斯社会运动理论的学术贡献,乃至窥测其整个理论大厦的框架变迁及其学术影响力应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历史—结构”的阐释中,存在着一个尚未被充实的理论空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蕴含或要求何种时间理解?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涉及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原则以及这一原则如何与唯物主义相结合。青年马克思是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双重视域中思考时间问题的:黑格尔让他认识到时间本身的否定性力量;费尔巴哈提醒了他,时间是感性存在不可被剥夺的本质条件;政治经济学则让他意识到资产阶级社会对人的时间的改造作用。由此,马克思发现,主体和对象世界的生成、变化和发展必须要在社会形态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理解,而社会形态本身也是时间化的。马克思的这一发现推动了唯物史观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袁琳 《求索》2012,(11):142-144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与构建中,提出了自成体系的社会建设理论,该理论的形成路径如下:(1)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进行批判,构建科学的实践观和历史观,确立社会建设理论的唯物史观基础;(2)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构建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确立社会建设理论的经济学基础;(3)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构建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确立社会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4)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批判,在革命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确立社会建设理论的基本特征。该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启示如下:(1)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2)不断实现人民的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3)建立多样性社会建设模式,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