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语言模因的基本理论出发,来探索语言模因的思维运作方式。基于语言模因的思维运作方式可以寻求到语言模因介入二语习得研究的视角,以语言模因传播的过程和特点来优化二语习得理论框架,结合二语习得过程动因来研究已有知识模因(包括母语知识)与二语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同时解析在此过程中语言模因扮演着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
曹淑萍 《求索》2011,(12):229-231
模因学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诠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揭示语言发展的规律。模因学为品牌授名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新视角,模因学可应用于品牌授名。品牌名就是模因,遵循模因传播规律,恰当运用依附、顺应、情感等模因策略,将有助于打造品牌名强势模因,加快品牌名的复制与传播,扩大品牌名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3.
朱全国  肖艳丽 《前沿》2010,(18):140-143
文学修辞主要涉及到文学作品的语词、文学手法、语言模式以及作品结构构成,隐喻与文学的关系突出地体现于它与上述四者的联系之中。古希腊、罗马和形式主义文论传统对隐喻的理解充分体现出了隐喻与文学修辞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隐喻与文学的关系重视隐喻的说服力量和语词技巧;形式主义文论传统一方面关注隐喻的手法,重视隐喻的语言模式及表述方式,另一方面,其作品结构学说同样注重隐喻在作品结构构成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魏海平 《求索》2013,(3):162-164
模因是个人记忆中的信息模式,它能将一个人的记忆复制到他人的记忆中去。模因靠复制而生存,当一种思想或信息得以仿制和传播时,其本身就具有了模因性。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阐释文化进化规律的语言文化学理论。当今社会,网络语言呈现出日新月异的状态,由网络语言演变而来的网络流行体就是一种典型的模因现象。"语言模因"概念类似于生物基因的复制和传播,是人脑通过模仿进行传播的文化基本单位或对象。从网络体的特性可以看出,产生"语言模因"现象的动因是人们追求新颖、从众、寻求认可的社会心理因素。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就是各种"语言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期间,当时尚性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时,"语言模因"所衍生出的模因网络体将呈现出一种爆发式的产生和增长。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语篇模"模因现象,网络体是否能在自然语言发展过程中永葆生命力而得以持续传播,并成为一种稳定的语言表达形式,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语言发展经验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5.
陈令君 《求索》2010,(8):217-219
媒体时髦语的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仰仗了强势语言模因的推动,正是模因的魅力使时髦语产生了无与伦比的语用修辞效果。然而,由基因仿制而来的模因也有其两面性,良性模因能促使语言达到生机勃勃的动态平衡,恶性模因催生的媒体时髦语对语言生态的消极影响则值得我们从生态哲学视域认真反思,毕竟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观点无法遏止语言的损耗。因而,我们应采取"刚柔并济"的政策法规在谋取语言多元繁荣状态的同时维护其应有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6.
诗性语言是各种语言的源头。诗性思维远远超越了我们日常的思维机制,诗性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更具深意的心理现象,研究从诗性隐喻出发,以夕阳为语料,旨在探寻诗性隐喻的深层内涵。研究显示诗性隐喻具有发现的深度,世界经验方式、思维方式、生命意识等方面所体现的诗性品质决定了夕阳诗性隐喻的多样性。诗性隐喻依靠认知力量的大彻大悟和比喻性语言的栩栩如生,充分发挥了人的想象力、创新力和认知力。  相似文献   

7.
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毛泽东诗词能广泛对外传播是因其具备丰富的思想模因、文化模因和语言模因,这体现了模因的选择性;通观毛泽东诗词对外传播经历三个阶段,其传播策略逐渐由归化转为异化,这是模因的适应过程;由于宿主和环境的变化,毛泽东诗词对外传播诗体形式有无韵翻译转换为有韵翻译,这是模因变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桥梁,口译则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但口译中的文化障碍是影响口译活动流利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口译中的隐喻翻译。在口译的源语与译入语中,译者必须理解这两种语言的隐喻文化性,正确的传递和理解这两种语言的隐喻文化内涵。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解读与其对应的文化障碍,探究英汉口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论隐喻的本质及其双层意义构建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是一个多元问题 ,语言、概念以及现实世界是它的三个维度。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 ,参照主要的隐喻解释理论 ,运用概念结构分析与语义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认为隐喻具有语言性与概念性的双重特征 ,并以此为前提提出隐喻双层意义构建机制假设模式 ,以揭示隐喻与语言 ,隐喻与思维以及现实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靳琰  张婧 《人民论坛》2010,(3):126-127
网络词汇结构独特,语义丰富,颇受网民青睐。运用模因论分析"被XX"类网络新词这一语言现象,并对其复制和传播的过程进行分析,得出"被XX"类网络词汇产生并且流行的内在和外在双重原因。语言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进化的规律,更为预测网络语言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隐喻与外语词汇教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喻不仅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隐喻作为认知和语言的纽带,是整个语言系统发展和变化的原动力,在外语词汇教学中应充分运用隐喻知识,以帮助学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永久记忆。  相似文献   

12.
网络词汇结构独特,语义丰富,颇受网民青睐。运用模因论分析"被XX"类网络新词这一语言现象,并对其复制和传播的过程进行分析,得出"被XX"类网络词汇产生并且流行的内在和外在双重原因。语言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进化的规律,更为预测网络语言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石岩 《前沿》2012,(15):184-185
认知语义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在其著作《我们赖于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构建了概念隐喻理论,这标志着隐喻研究脱离了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研究的藩篱,进入到崭新的认知科学领域.语言学界已经意识到隐喻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手段,更是一种独具魅力、以一事物来理解认识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本文在搜集和归纳壮英谚语的隐喻表述的基础上,验证隐喻作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在壮英两个民族中存在共性,进而挖掘其内在的体验哲学根基.  相似文献   

14.
朱全国 《前沿》2010,(10):145-148
西方隐喻研究的传统始于亚里士多德,他确立了隐喻在诗学和修辞学中的地位,隐喻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隐喻得以在这两个学科中存在的根源。对于语言不同方面的重视,隐喻呈现出不同的功能。从宏观上讲,亚里士多德的隐喻既是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同时也赋予隐喻修辞和诗学的双重身份,这种身份特点决定了隐喻在后世研究的方向,同时也决定了无论是修辞学还是诗学,隐喻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范畴,对隐喻的考虑必然要从这个双重身份出发。  相似文献   

15.
认知隐喻的文化视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知语言学一反传统观点,认为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语言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隐喻概念体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由人类自身经验产生同时又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本文在认知框架下从文化视角对英汉隐喻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空间隐喻是隐喻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人类对物理空间的经验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空间隐喻具有许多共性。同时,由于各民族认知模式的不同以及文化属性的差异,空间概念在隐喻性地构筑其它概念方面又存在一些跨语言的差异。本文以俄英汉语的部分例句为例,对空间隐喻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国内城市出现了一股热衷于争办体育赛事的现象,并且有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之势。然而,很多城市在举办体育赛事时存在明显的盲目性。这些城市为举办体育赛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最终却并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李妍妮 《前沿》2010,(14):167-169
隐喻作为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段在广告语言中被广为使用,因此大多数的学者对于广告语言中隐喻的研究仅停留在修辞学的基础上。然而,认知科学的发展对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它从根本上讲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广告人正是通过隐喻这个载体将产品的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了消费者,从而达到促进营销的目的。本文在前人隐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深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在广告语言中的作用及其对营销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词酷语是某一时期内,在某些群体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和感染而迅速传播开来的一些时尚的新词语和新表达。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新词酷语的流行与传播是一种典型的语言模因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意义以及竞争与选择的机制等都可以从模因论的纬度来阐释。  相似文献   

20.
英语是比喻语言非常丰富的语言之一,隐喻居其之首。而人类的认知在词汇隐喻意义的理解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层面探讨隐喻不仅是修辞的手段,也作为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