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谭爱国 《学理论》2011,(30):70-71
对法和法律的比较,从二者的含义上去理解,去区分,会更加明显。目前学术理论界大多数人认为从古希腊到马克思一直到现在,对法的研究中,法不同于法律,二者之间有区别,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关于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以人为本”之提出,一个共识是: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以人为本”是与GDP崇拜相对立而存在的,从大方向上说,这样的“以人为本”的确不是抽象的,而是立足于现实缺失的。GDP崇拜确实“归根到底是损害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是,在中国社会已经发生阶层分化的现实前提下,这一说法还得附加一个判断:即是不是所有人民的利益都同等程度地受到损害呢?不同的判断将导致不同的方针政策的出台。须知,如果只提抽象的“以人为本”,每个社会阶层都会以此而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要求。事实上就有人这样提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是在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下提出实践和现实的人的。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在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下,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规定、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实践赋予现实的人以现实性根基;而现实的人则赋予实践以丰富内涵。脱离实践,现实的人就会被抽象;而脱离现实的人,实践同样会陷入抽象化、甚至神秘化境地。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初步展示了这种新思维方式,也进一步显示了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理解马克思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树立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否则,依然会陷入传统哲学的抽象思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与怀特海把哲学的目光投向现实世界,立足有机论、整体论和过程论,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及其二元论的实体思维与抽象主体性,诉诸感性活动主体——现实的人和现实实有,重建了新主体性原则。马克思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基于实践观点、关系思维和历史逻辑强调主体对世界改造与认识的能动性与受动性、自律与他律、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寻求主体性与客体性原则的统一,最终将主体的主体性之生成与实践、认识以及价值评价内在地协同起来。怀特海则在有机宇宙论立场之下,基于泛经验论、泛主体论,认为任何可感的现实存在都是内在关系下现实实有这一终极经验主体的结合体,而拥有主体形式的现实实有的主体性显现借助摄入与合生,以客体性为前提,互为主客体——客体是曾经的主体、主体必将客体化,进而演进到主体间性的主体性原则。因此,马克思与怀特海既在存在论上超越了抽象主体,又在认识论上澄清主体认知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前提,更在价值论上彰显着生态文明意蕴。  相似文献   

5.
邵龙宝在《学术界》2006年第6期中撰文指出:对待文化传统的所有复杂性就来自于这"新"、"老"传统复杂地纠葛在一起形成的难题。问题之根本在于,应将中西方文化传统置于现实中去考察。在研究传统时,不能只把眼睛盯在传统文化上,还应考察文化传统,它们有联系,同时又是有区别的。我们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  相似文献   

6.
浦任 《瞭望》2001,(25)
立法者在创制法律,法官在“剪辑”法律,而律师是在“表演”法律。律师业是富于挑战和演艺的,律师不必、也不能像法官那样深沉,而必须充满活力,富于激情。经由律师“表演”的法律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刘红宇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道德哲学一直以来遭受误解,诸种误读导致的后果是马克思所实现的理论变革被遗忘。只有在西方近代道德哲学的发展谱系中才能合理地理解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哲学是近代道德哲学遭遇危机的产物,它体现出一种超越现代性道德哲学的思想努力。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马克思破解了道德之谜,揭示了道德的阶级根源和利益基础,在批判阶级道德时马克思暗示了"真正的人的道德"。"真正的人的道德"的致思逻辑展现了一种后形而上学的视野,同时又从根本上超越了后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的问题域。马克思始终在社会实践的地基上考察道德问题,从"超越现实"的立场转化到"现实超越"的立场,实现了道德范式的革命,不仅有效地解释了世界,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世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注历史中的社会现实问题,他的“现实”概念是在与哲学、社会和历史的关系中得以呈现的,从中产生的一些内容也是我们熟知的东西。当我们对这些关系和内容进行深思熟虑的考察的时候,会发现要真正理解马克思的“现实”概念,需要对哲学与现实的同一关系、社会与现实的具体关系以及历史与现实的总体关系进一步加以思考。而真正理解马克思的“现实”概念,是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思想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9.
"云"计算这个新鲜名词似乎还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依然能够找到它的蛛丝马迹,如网络硬盘、网络相册等等。在公安工作中,不管是"云"存储还是"云"搜索都能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开销。它确实非常有吸引力,但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现在我们所用到的关于"云"计算的服务虽然并不多,而且也只是"云"计算中的很小部分,但是假以时日,"云"计算一定能够使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现实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为未来社会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理想蓝图。然而,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俄国、中国、东欧等一些国家建立起来的杜会主义,不管几十年来取得了多么巨大的惊人的成就,比起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蓝图,却依然存在着相当差距。一句话,作为社会制度而存在于人类七十年的社会主义,迄今依旧是处于马克思恩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无国界,执法有疆界,"艳照门"闹哄哄的表象之下,是网络时代的法律困境  相似文献   

12.
刘硕 《学理论》2013,(17):171-172
发轫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一书的法律信仰的理论论争,自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曾一度引起学术界频繁的关注及高度的研究热情,到如今似有偃旗息鼓之势。纵观学者们以往关于法律信仰在中国因何遭遇困境各中因素的探讨,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对法律信仰在中国难以形成的主客观方面因素加以分析,以求对法律信仰在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与症结及其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无人机行业的迅猛发展,民用无人机扰航事件不断发生,造成许多民用机场航班无法正常起飞或迫降,严重影响和破坏了航空飞行安全。目前国内对于无人机生产、销售、使用和飞行等环节都缺乏相关法律规制,有必要加快对无人机的立法和管制,规范无人机使用的法律属性,明确无人机管理和执法部门职责,确立空中交通规则,规范空中交通。  相似文献   

14.
年轻、受教育程度偏低、离家外出打拼、没找着另一半、用安卓手机、月平均收入2917.7元,三餐花费多在39元以内……10月28日,北大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赶集网联合发布的全国首部《屌丝生存现状报告》为职场基层的“屌丝”们画了一张像.该调查自今年9月1日至10月1日,共回收问卷213795份,样本覆盖全国50多个大中小型城市.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杂志社每天都接到大量的读者来信和电话,自从去年8月本刊间站和电子信箱开通以后,电子邮件又给我们带来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新的声音。通过众多的第遣,大家及是握我、或是评刊、或是给杂志的工作提建议、出主意,表达了时(思想《治工作研究》的关心和复机正是在与广大读者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大家的需求,发现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明确了努力的责向。这里,摘要几封读者来信(包括电子邮件),希望今后有更多的读者与杂志社联未,把您的要求告诉我们,以便更好地为您服务。我是一名高校教师,从事理论教学工作。三年前在图书馆…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有一句名言:“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绩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16页),周仲秋同志在《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见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日本刊)一文中认为:“现实基础”就是指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表现。我们认为,这种理解并不符合恩格斯的原意。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的行文逻辑看,恩格斯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叙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这一过程的。他首先历史地考察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不仅详细地分析了十九世纪初期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而且  相似文献   

17.
正1949年,毛泽东离开西柏坡的时候,说是要去"进京赶考",说"我们决不能退回来,退回来就失败了,决不做李自成"。2013年习近平来到西柏坡的时候,强调"赶考远未结束""赶考永远在路上"。毛泽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坚定和自信?习近平为什么如此关注"赶考",最根本的一点要归结到  相似文献   

18.
漆玲  袁羽 《求知》2012,(4):46-46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看"是前提。只有看清楚了,才能想出具有实效的对策。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在科学发展中追求和谐,在和谐中追求科学发展,必须调整看待现实的眼光。我们认为,以欣赏的眼光看待现实,是坚持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欣赏的眼光是肯定的眼光,而不是否定的眼光。  相似文献   

19.
缺乏信仰的法律,是无法完成法治国家的使命的。法律不被信仰,传统中国的因素影响固然甚大,但现实中的法律实践,同样关系着公众对法律的感情和认知,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各个方面任何一点的不当或者违法行为,都会损害人们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两部劳动法律在立法理念、立法技术等方面都存在与现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调整我国劳动法律制度既合乎社会呼声,也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我国劳动法律制度调整在立法趋向上应从立法体例、立法理念、立法技术三个方面入手,提升法律位阶,固守社会法本性,并通过实行差别化的调整方法,真正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