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孟子哲学中,恻隐之心作为“仁之端”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普遍的“仁”奠定了基础。但是同时,孟子又继承了儒家哲学的血亲亲情关系,将事父从兄作为“仁之实”,并提出了爱有差等原则。如果孟子在儒家血亲至上性的前提下,推崇爱幼差等的话,孟子所提出的仁爱思想的实现可能性就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2.
一般言,孟子在讨论人的超越问题时的哲学思维是内在超越的。笔者以为,内在超越思维是孟子哲学思维的主要方面,却并非是孟子哲学的整体思维。孟子是“合内外之道”以言人的超越问题的,这也是先秦儒学的整体思维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3.
孟子以性善论为前提,将孔子之“仁”发展为“仁义”并举,形成了“居仁由义”的理想人格特征,这一理想人格配以浩然之气的培养,成就了孟子理想人格的典范。在当代,重温孟子“居仁由义”理想人格,仍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要注重培养和塑造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塑造公民的浩然之气,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和谐建设主张,包括“仁民爱物”的自然和谐观、“人和”的社会和谐观以及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和谐思想,对于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孟子民本思想及其现实借鉴意义●艾新强社会的治乱兴衰问题,是古今政治家、思想家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如何避乱达治、由衰至盛以造成一个富裕安定的社会,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和争论。生活在战国中期的孟子,以“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以其民...  相似文献   

6.
付永红 《理论导报》2013,(11):52-52,57
孟子的仁政学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论证逻辑性也较强。但是,孟子与梁惠王在谈话中未注意谈话技巧,薄人厚己,说话太过直接,把理想当现实,在自己与梁惠王之间划下了一道心理鸿沟;且其观点未考虑战国时期战乱频仍的社会现实及魏国的形势。因此,其学说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最终未被采纳。  相似文献   

7.
义利轻重、先后问题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价值观。孟子始终坚持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但在义利先后次序问题上,认为对于君主、士以及百姓等不同的阶层具有不同的表现。孟子义利价值观的提出也具有形上的理论依据,主要表现在内在人性论和终极天命观两个基本维度。从管理哲学的视角讲,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不仅是自我管理之根本,也是平治天下的最为根本的管理原则。在现实性上,孟子价值观研究对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于混乱中开辟秩序是孟子政治哲学的重点关涉。孟子由良心本性的“恻隐之心”在人道的自然流转出发,确立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原则,继之将“义”的准则进行个体领域到公共领域的跨越,使得公共秩序的“义路”得以展开。最后以“规矩”喻制度,使用土地、财税和教育的多重保障,助力儒家秩序图景的实现。孟子在将“仁”、“义”与“规矩”进行多元统一的过程中,为秩序社会的达成构建起一条清晰的理论进路。通过对孟子的秩序之思内在机理的发掘并加以系统梳理,可为未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具有中国智慧的思想指引。  相似文献   

9.
邢志第 《理论学刊》2001,(3):108-109
半个多世纪以来 ,学术界对孟子“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一直持否定态度 ,认为这是孟子赤裸裸地宣扬奴隶主阶级统治和剥削合理性的一大罪证。其实 ,孟子这一命题是对当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现象和由此而形成的社会统治与被统治关系这一人类社会进步趋势的正确反映。孟子的这一命题是在同陈相、许行的大辩论中提出的。陈相、许行是社会分工论的反对者 ,他们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 ,饔飧而治”,孟子为了批判他们这种错误观点 ,明确地提出 :“有大人之事 ,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 ,而百工之所为备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 ,是率天…  相似文献   

10.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左传》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社会状态和社会和谐的图景。《礼记.礼运》中也描绘了一个令人为之神往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亲、孤、独、废、疾者皆有所莽。”孔子曾提倡“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墨子提出“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康有为在《大同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这些思想都表达了盼望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1.
望云舒 《奋斗》2006,(5):57-57
孟子见梁惠王,讲了许多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他劝梁惠王要少做“功不至于百姓”的事,其中讲到了“不能也”和“不为也”的道理。孟子说:“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日,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相似文献   

12.
“仁政”是孟子政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也是他的政治理想。“仁政”理想的要义是家给百亩之田、五亩之宅 ,形成君民同乐的良好关系。孟子“仁政”理想的提出 ,反映了他制止野蛮战争和暴政、安定社会的美好愿望 ,虽有空想成分 ,但其人民性、进步性也是不容否认的。  相似文献   

13.
肖荻 《党课》2009,(10):122-123
就在媒体上的“国学热”似乎渐趋淡化之时,有件事又引起了人们对国学的关注。不久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第一次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会”上讲道:“几千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孟子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显示了奥巴马政府中的中国问题专家正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相似文献   

14.
《论语》和《孟子》最真实地记载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这两部著作表明,孔子和孟子的认识论是朴素的反映论。他们认为,人们的知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是学习获得的,是人们的认知器官对外界事物和自身心理的反映。一、学而知之孔子和孟子是主张“生而知之”,还是主张“学而知之”,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大难题,而多数老学者认为孔孟是主张“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者,笔者以往也持这种观点,现在却不敢再苟同了。1.学而知之。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相似文献   

15.
荀子“明分”思想与儒家“和而不同”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分”是荀子哲学的内在逻辑,并从天道观、正名主义方法论、人性论和社会历史观等方面探讨了荀学“明分”的特征,进而指出,“明分”最终还是指向和谐的,即“明分”的精神最终指向“和”。儒家哲学的根本精神是“和而不同”,荀子的“明分”和孟子的“求合”代表了“和而不同”的两条路向,中国文化的主流是过度亲和“和谐”,而忽视了对“分”的强调,今后儒学的发展应该注意“明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以后,理论界对和谐社会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我想就其中一些理论问题谈点看法。一、只有在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才能形成和谐关系,所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从古代社会的孔子、墨子、孟子等提出的“和为贵”、“兼相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近代太平天国洪…  相似文献   

17.
荀子性恶论的伦理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人性论肇端于孔子“性近习远”说 ,因类相近的人性须切合相似之人欲去把握。而孟子首创“性善”论 ,旨在强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理性之所在 ,要求统治者“从其大体”以行“仁政”。荀子正是把孟子所不屑的“小体”即人的感官欲望视为恶的人性 ,以论证“化性起伪”的绝对必要性。孟、荀相悖的人性论又都是归宿于儒家德政一途 ;荀子同孟子一样 ,要求居人君之位者对贪欲泛滥、民不聊生以及道德沦丧等社会弊端 ,承担主要的、甚而是决定性的政治责任。  相似文献   

18.
教育子女使其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历来是天下做父母的极为重视的一个问题。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从古到今,许多成功之例已成为千古美谈。我们所熟悉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终于造就孟子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岳飞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9.
先秦人学思想的成熟——孟子"心性学"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对古代人学理论的贡献,在于他以性善论为特点的心性学诠释有关人的问题,透过“性善”高扬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尽心”凸显了人之主体自我、“知天”确立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并将人的主体性体现在这个最高境界中。因此,较之孔子的道德伦理型人学思想,孟子的人学思想则属于心性本体论人学,它弥补了孔子“仁学”理论上的缺憾,促使先秦人学思想趋于成熟,并影响着后世人学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期盼『气节』大川读《孟子》,在《滕文公下》读到孟轲老先生这样一段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掩卷思之,感慨良多。孟子不愧是学识渊博的亚圣,寥寥数语,将怎样做才算得“大丈夫”,理论得精辟透彻。富贵,贫贱,威武,人生在世,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