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血是生命的载体,人和动物每时每刻都不能缺少血,停止了血液循环就意味着死亡。在原始蒙昧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经常看见人畜遭受猛兽的袭击而流血死亡,因此,对血产生了神秘感和恐惧感,进而赋予血以神秘色彩而加以崇拜和信仰。如古代犹太人就认为:“一切活物的生命都存在血中”(《圣经·利未记》)。盛行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的古代彝族人民把万物都视为有灵而加以尊敬和崇拜,血崇拜就是其中一种。在彝族的神话传说、禁忌、民俗、语言以及宗教中都表现了对血的特殊信仰,本文试从这些方面谈一点关于血崇拜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试论彝族传统禁忌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俗作为人们意识、情绪和重复规范行为的综合体系,内容丰富。本文通过对彝族传统禁忌具体分类、整理分析,探讨彝族传统文化中产生的禁忌及发展原因,并提出正确认识彝族传统文化禁忌与现代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彝族是祖国西南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在彝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神灵和谐共荣的思想理念。一、人与自然万物共源发展的和谐思想彝族民间信仰认为,在宇宙世界里,人并不是唯一的生灵,人也是从自然界中走出来的生命形式,人与自然最初的关系是混沌一体。世间所有生灵和人类一样,都是自然的子民,是相互依存的,自然万物因和谐而存在,因和谐而生长。"天父姆古鲁,地母姆阿娜,两者对相配,乾与坤并临……"《西南彝志·天  相似文献   

4.
土家丧俗"撒叶尔嗬"是土家老人去世之后跳的祭祀性舞蹈.俗称"跣丧".撒叶尔嗬这种仪式中至今仍保留着"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人有生有死,但人们对死亡又着不同程度的恐惧,撒叶尔嗬就是土家人为了减少这种恐惧而产生的祭奠活动.仪式活动中植入了大量祀求生育的巫术表演,表现出对生命的狂热追求,追求致极即是崇拜.这种崇拜通过撒叶尔嗬的舞蹈语汇、歌词和歌中衬词以及其禁忌充分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生命日程     
生命日程□亦非,玉勤,西公每一民个人一生下来就会要死的。这是人类永远也无法战胜的规律。但因为人们无法预料死期,死亡便成为一件很遥远的事情。于是人们便活得从容,活得坦然,活得平庸,活得苍白。也有一些人,似乎很早就认识到了从生到死这个万劫不复的生命过程。...  相似文献   

6.
彝族信奉万物有灵,原始崇拜是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依托和基础。楚雄市彝族聚居区紫溪山自然保护区建设13年的实践证明,能否尊重、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给予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7.
彝族民间文学的蕴藏是非常丰富的,是我国各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彝族的诗歌非常丰富,有史诗、叙事诗和各种类型的短歌。史诗是早期彝族文学的主要作品,彝族的许多优美神话都保存在史诗中。彝族人民关于开天辟地的传说,洪水泛滥故事,是彝族史诗的一个主要内容。这些史诗结构庞大,气势雄伟,内容极为丰富;天地四方,宇宙万物都写到了,充满奇特的想象,神力的夸张,以及那些瑰丽的场面,都显示了彝族人民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为理解它的变化规  相似文献   

8.
宇宙万物都是不断地变化着的。彝族先民对这个普遍规律有着朴素的辩证法认识,一言以蔽之,就是“变”,彝文作。 “变”的哲学观点,从古彝文记载和彝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充分表露出来。 一、“变”的现象 彝族先民认为:天、地、人和一切事物在产生和发展中不断地“变”。据《西南彝志》、  相似文献   

9.
唐代是道教崇拜炽烈的时代 ,唐时的文学深深地沉淀着道教的文化内涵 ,唐传奇中的道教审美意象 ,是其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那一时代文人的人生理想、社会体验和审美趋向的象征。仙人、仙境是唐传奇小说中出现最频繁的意象 ,也是唐文人的人生理想、社会认识和审美趋向的集中体现。神仙思想的产生早于道教。当人类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悲哀的同时 ,也就产生了生命永恒追求。《山海经》中就有“不死之山”、“不死之国”、“不死之民”的记载 ;战国时燕齐一带的人们相信海上有仙岛仙山 ,其上有令人长生不死的仙药 ,齐威王、齐宣王、燕…  相似文献   

10.
人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对人的个体来说,从“摇篮到墓地”,不仅意味着生命的开始、继续,而且也意味着生命的结束。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把死亡看作生命的重要因素,他认为:“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之联系起来考虑的。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这样。”“生就意味着死。”这是对人的生命现象作出的科学的解释。然而,纵观人类的文明史,人们在达到这样的科学认识之前,却走了一条漫长的、曲折的和复杂的道路。比如灵魂、灵魂不死、死亡——复活再  相似文献   

11.
梁玉敏 《求索》2013,(9):108-110
生死问题是人类终极关怀的重要主题,是哲学无法规避的必答之问。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道释。从不同角度诠释此哲学问题.赋予人类生命以丰富内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命哲学观:传统儒家“贵生慎死”。促进生死之融通.把对死的恐惧转化为生的追求:道家以智者的眼光从“重生乐死”、“生死俱善”两层面关怀生死,借以高扬个体生命之价值.对死亡以审美观照;佛家消极看待生死,提倡生死轮回,顿悟成佛,超越生死。儒道释三家生命观及其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风景线,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死信念与思维活动.对现代社会追求生命本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楚文化的直接观照和集中体现──楚文学蔡靖泉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归之于“文化”,人类的一切活动又都可以见之于“文学”。楚文学,即楚文化的直接观照和集中体现。人们对成就辉煌的楚文化的认识,尚且始自半个世纪以前。但是,人们对成就伟大的楚文学的认识,则始自二...  相似文献   

13.
论古代彝族的宇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广泛流传于贵州毕节地区的《宇宙人文论》、《彝族源流》和《西南彝志》 ,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 ,系统地阐述了彝族先民对宇宙本原、人类起源以及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认识 ,因而它们可以看作是古代彝族宇宙论哲学的代表作。指出这些哲学典籍蕴含了自古以来彝汉文化交流的大量信息 ,彝汉文化都可能溯源于伏羲画卦 ,彝族宇宙论是源远流长的彝汉文化交流的一个具有多层民族文化信息的智慧之果 ,它最早萌芽于春秋末年 ,形成于明代后期 ,较之汉族宇宙论的形成要晚两千年左右。从这一角度讲 ,彝族宇宙论是汉族宇宙论的“流” ,而不是“源” ,然而它却具有比较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比较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和系统论认识方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天人合一是最基本的一个文化观念,这种观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崇尚自然精神,对自然的热爱构成了她的小说人类之爱的重要内核,也是她的小说人类之爱的原始动力;和合精神,对人的物性的体认以及珍惜生命、关爱万物的观点,都是和合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鸡,是一种鸟类雉科动物。在我国,鸡被人们驯化的年代,可以追溯到远古。据考古学发现,在距今4000多年前,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和旅大市羊头洼遗址,就发现了鸡的骨胳。在湖北京山县屈家岭发现的陶鸡,更距今有5000年之久了。《周礼·春官》记载,周朝时设有专职官员主管祭祀宗庙用的鸡只,可见当时养鸡已经相当普遍了。 从彝族对鸡的认识和与鸡相关的诸多图腾禁忌习俗来看,彝族的鸡文化在彝族传统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期,由于人们的社会阅历、认识水平有限,因此他们往往把某些物类奉为神,加以崇拜。远古彝族先民们便将鸡作为神,列在神的行列之中。从宏观上看这是由于人们对鸡畏惧进而产生崇拜,从微观上看则和雄鸡守夜啼晓,鸡啼对人类起过很大的作用有关。 在《支呷阿鲁》第九节“支呷阿鲁请日月”中记述,“支呷阿鲁请了两次日月都没请出来,他最后只有去觉土木古的突尔啵(山顶)上,找来一只白公鸡,又要杀了白公鸡去请。白公鸡说:‘请不要再犯你那莽撞粗暴的错误,既不商量不考虑,动手就杀,作绝了路的事情,就不好挽救啰!’说完白公鸡便两脚蹬地,伸长脖子,张开尖嘴,亮出嗓子朝西、北、南各叫了三声,没看见太阳和月亮出来。最后,白公鸡把伸长的脖  相似文献   

16.
死亡意识与艺术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亡意识是人类产生的最后标志。一切人生观、价值观皆源于死亡意识,行为的意义和价值均须置于死亡的天平上加以衡量,人生因有了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而呈现出高下。死亡意识中对永恒与绝对的追问,直指生命与世界的真义与本原。对生存意义的终极追问,使得生命的真实性得以呈现。创造活动基源于人类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和核心即死亡意识。创造是对死亡的反抗,是超越死亡的努力。艺术从生存的本真境况出发,将隐藏的生命本质昭示出来,将人的超验的价值内涵昭示出来,让我们在寻求永久依托的过程中,竭力接近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17.
一、灵魂是人的根本 彝族先民相信并信仰灵魂,认为人及一切事物、现象都有灵魂.对人而言,灵魂既决定着人的生与死,是人的生命的本源,又决定着人的生理状况和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构董启程一、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文化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具有与人类本身一样古老的历史。人类的一切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所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所形成的心理和行为,都包含...  相似文献   

19.
保卫河流     
河流在,地球上的淡水就在循环之中。河流死了,留给生命的就是干涸,河流如血。第15个世界水日,我们凝视河流,就如凝视人类的命运。我们对河流的热爱,源于人类的血脉,地球上几乎每一个伟岸的民族,都有大河相伴,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地球上只要是被称之为“母亲河”的河流,都被索取得最为残酷,都被污染得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万东升 《传承》2008,(12):108-109
当代中国彝族地区仍保留着较完整的原始宗教禁忌习俗,同时,彝族的原始宗教禁忌也正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本文通过对彝族原始宗教禁忌的起源、表现、特征及在当代的演变和发展趋向的论述,以图解析当代视野下的原始宗教禁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